惨烈的战斗在继续。
尽管损失惨重,歙州城下的卢俊义已经骑虎难下,只能继续猛攻。
而孤立无援的守军更是生死一条路,唯有困兽犹斗,拼死一搏。
眼见第一次宋军的第一次进攻就被打败,方军便决定趁着对方气馁之际当晚前去偷营。没想到军师朱武早有准备,方军死伤惨重,神箭手庞万春也被俘杀。
梁山军中的中箭虎丁得孙也在这次战斗中死去——他不是战死的,是草丛中埋伏时被毒蛇咬伤了脚,没来得及治疗解毒而死。
第二天早晨,卢俊义挟胜利之威,率军再次兵临城下,却看到了奇怪的一幕:
歙州城门大开,城头上也无旌旗招展,更无军士严阵以待,这是什么意思?率先冲到城门口的是单廷圭和魏定国,他们互相看了一眼,彼此心意相通,便率先冲进城去。
他们大约以为,经过昨夜惨败,方军已经军心崩溃、弃城而逃了。他们得赶紧杀进去,抢个头功。
单廷圭外号“圣水将军”,擅长水战;魏定国号称是“神火将军”,精于火攻。他们原本都是凌州团练使。当年北京大名府被梁山军攻克,蔡京便派这二位领军前去进攻梁山泊。
没想到,还没等他们出城,他们的老熟人、刚刚投降的大刀关胜前来劝降。他们经过一番“怒骂、交战、被俘”之后,就在关胜的劝说下都投降了。最终排名也还不错,在地煞中位居前列。
他们看起来挺有本事的模样,一个会用水攻,一个能用火攻,然而在这场征讨方腊部队中,他们的特长都没发挥出来,就连人带马掉进了人家事先挖好的陷坑中,随即被杀。作者情不自禁也叹息道:“可怜圣水并神火,今日呜呼丧土坑!”
丁得孙、单廷圭和魏定国在一天之内丧命,至此,除了一个炮兵统领凌振之外,后期跟着主将投降的朝廷军官们已经在征讨方腊的战役中全部阵亡。
从古至今,半路投降的、尤其是职位不高、跟着主帅投降的都不大可能被重视被重用,他们唯有靠实打实的战功才能出人头地。单廷圭和魏定国深知这个道理。
眼看征讨方腊的战役就要取得最后的胜利,眼看着歙州就要攻克,尤其是敌方最厉害的庞万春已经被杀,此时还不奋勇向前,哪还有立功的机会?所以在大开的城门面前,二将来不及多想一下,便冲了进去,便再也没有能出来。
这也是跟着主帅投降的降将的悲伤,他们真是太难了!
身上既有了背叛的标签,自是无人在意重视,你看,水浒中这些位跟着主帅投降的降将们,从第一波死去的韩滔、彭玘,和随后的宣赞、郝思文、龚旺,以及这刚刚死去的丁得孙、单廷圭和魏定国,再加上幸存的凌振,哪一个不是模糊苍白的形象?
如此被忽视被怠慢,以至于我们很多读者都记不住他们,他们真是太委屈了。
我忍不住想,难道历史上就没有跟随主帅投降后逆袭,最终全方位超越主帅的吗?
我想啊想,还真想起来一个,就是清末的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
丁汝昌是安徽人,出身寒微。他长大后正逢太平军正在安徽与清军拉锯战,他加入了太平军。后来在安庆之战中,他跟着主帅程学启叛变,投入湘军曾国荃麾下。不久李鸿章组建淮军,曾国藩便将程学启这一支安徽人为主的叛降部队送给了李鸿章。丁汝昌就随之到了上海,一路与太平军血战。程学启战死,丁汝昌改归淮军另一位名将刘铭传部下,又跟着北上与捻军作战。
跟随主将投降的丁汝昌,原本身上背负着原罪,很难被信任被重用。但年复一年、一场场残酷的血战之后,幸运未死又听话的丁汝昌逐渐得到了李鸿章的信任,他筹建北洋水师时,便任命丁汝昌为北洋水师提督,指挥着中国当时最强大的海军舰队,驰骋在万里海疆。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丁汝昌指挥北洋舰队参战。虽然他有很多缺点失误,但他还是战斗到了最后一刻,当腹背受敌、无处脱身之时,面对各种威逼利诱,他坚决拒绝投降,自杀殉国。
从国内战争中走出来的丁汝昌,最终在保家卫国的民族战争中杀身成仁、青史留名,这大约,也是跟随主帅投降的降将所能抵达的最高境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