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二十七世孙的求生之路,给毛主席写信,得到主席5字回复

史镜观澜 2024-12-03 14:42:44
岳飞的后人,岳昌烈的困境与时代的背叛

当我们谈到岳飞,心中总不免生出几分敬仰。这位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曾经为了国家的安宁,毅然投身抗金战争,最后却因“莫须有”的罪名含冤死于风波亭。岳飞的名字几乎成了忠诚和英勇的代名词,可是谁曾想过,这位伟大将军的后代,竟然会有如此的命运?

岳飞的二十七世孙,岳昌烈,就活得有些“悲壮”。他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些英雄后裔,继承了家族的光荣与财富,反而走向了另一条充满坎坷和苦痛的路。

岳昌烈家族谱系上,岳飞的英名是他无法回避的遗产。然而,家族的荣耀并没有为他的人生铺平道路,反而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岳昌烈的父亲曾是当地的一个大地主,家境殷实,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动荡,家道逐渐中落。岳昌烈少年时,倒也算过得不差,衣食无忧,书读得也算不错。十二岁考中了秀才,那时候的秀才,算是社会的“精英”之一。

辛亥革命后,旧有的社会体系崩塌,秀才这一称号变得毫无意义。岳昌烈开始尝试去杭州继续深造,学习新式的知识。英语和日语成为他的兴趣所在,他也曾在绍兴的学堂里讲学,但由于受旧学思想影响过深,性格又偏孤傲,他和周围的人难以融洽。虽然他才华横溢,但总是得不到他所应得的机会。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岳昌烈似乎永远无法跟上它的步伐。他尝试过在新式学校里教书,但固守传统的他,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他的文人气质让他在新时代的社会里显得格格不入,往往与人发生冲突,最终只能灰溜溜地离开。

抗日战争爆发后,岳昌烈虽精通英语和日语,但并不愿与日军合作。面对敌人,他坚持自己的骨气,不愿放下自己的尊严。他不为自己谋取任何职位,甚至在战时也因为不肯屈服于侵略者,生活越来越艰难。因而,他的境遇越来越差,直到无家可归。

那个时代,社会剧变,民众疾苦。岳昌烈的困境在这一历史洪流中,似乎显得尤为可悲。家业败落,亲朋疏远,岳昌烈只能回到老家濮院,寄居在一户铁匠家里。他的生活简直可以用悲惨来形容:没有钱、没有工作,几乎是捡破烂般度日。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变卖家中财产,哪怕是父辈留下的字画,也一一拿去换些钱。甚至连他那座曾经宽敞的宅院,也因年久失修而破败不堪。

我们总说,文人爱读书,但岳昌烈的困境,却让“读书”这个词充满了讽刺。他不善理家务,家里破败如斯,他的笔却从未停下,始终在那些无情的书卷中找寻慰藉,仿佛所有的困顿和不幸都无法阻挡他与知识的较量。尽管生活如此艰难,他仍坚持读书,依旧沉迷于旧学的世界里,与世隔绝,任由周围的乡亲们嘲笑和议论。

直到1951年,岳昌烈走投无路,决定写信向毛主席求助。那个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在复兴的道路上前行。岳昌烈写信时,甚至在信中抄写了毛主席的诗篇《长征》,试图以此表达自己对毛主席的敬意。虽然信中的求助情绪明显,但岳昌烈依然坚持用古人之法,表现自己浓厚的文化素养。毛主席看到信后,对岳昌烈的困境给予了关注,并指示地方政府提供援助。

1952年,岳昌烈再次写信给毛主席,表达自己无法摆脱困境的苦衷。毛主席审阅信件后,亲自批示:“应酌予救济。”这一批示为岳昌烈带来了久违的温暖与希望。浙江省政府为他提供了生活救济,并考虑到他的文化背景,最终将他安排到文史研究馆,成为一名馆员,负责撰写历史资料和回忆录。这一安排不仅让岳昌烈得以安享晚年,也给予了他在晚年生活中某种程度的尊严。

岳飞的后代,尽管没有在历史中继续演绎英雄的篇章,但岳昌烈的故事却是对忠诚与坚韧的另一种诠释。就像毛主席曾说的:“岳飞是民族英雄,他精忠报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抵抗外敌侵略……我们要向他学习。”在不同时代,每个人的忠诚和坚持,都是一种力量,值得我们铭记。

0 阅读:9

史镜观澜

简介:以史为镜,观天下大势,回溯历史脉络,洞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