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四川一男子辞去高薪工作,毅然决然地来到藏区支教,之后妻子也参与其中,更是带着女儿一起来到了藏区定居,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他们不图回报的奉献精神令人感动。
1968年,胡忠出生于四川新都,从重庆师范学院毕业后,胡忠成为了成都一所重点中学的老师,他的妻子谢晓君也是一名老师,两人婚后育有一个可爱的女儿。
在外人眼里,他们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令人羡慕不已,然而就在女儿出生不久之后,一则偶然的消息,却彻底改变了胡忠的命运,同时也改变了一家人生活的方向。
那是2000年的某一天,胡忠在报纸上无意中看到了一则新闻,西藏甘孜的西康福利学校急缺老师,学校里全部都是孤儿,他们几乎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再加上这些孩子一出生就由于各种原因成了孤儿,因此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上,他们都急需有人关爱。
这让刚刚成为父亲的胡忠,看完之后很是触动,他觉得自己或许可以为这些孩子做点什么,而作为一名老师,最好的办法就是去那里支教。
然而,他却担心妻子不同意,毕竟对于任何一个普通人来说,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工作,去到偏远的藏区支教,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做出的选择,更何况女儿才刚刚出生不久。
然而,胡忠的心里却始终放不下这件事,于是在纠结之下,他便以“出去旅游”为由,带着妻子一起来到了西藏,两人一路颠簸,下了车就直奔甘孜西康福利学校。
聪明的谢晓君很快就察觉到了丈夫的真实目的,说好的旅游,结果两人却来到了一所孤儿学校,可当见到本地的孩子之后,善良的谢晓君却忍不住有些触动。
那一张张泛着高原红的淳朴脸庞,那一双双清澈却茫然的眼睛,那一道道因为缺乏关爱而变得小心翼翼又敏感的目光,让她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旅行结束后,胡忠终于还是鼓起勇气和妻子说了自己的想法,他表示自己想去甘孜支教,怕妻子不同意,他表示自己只支教一年,一年之后他就回来。
让胡忠感动的是,谢晓君不仅没有表示反对,反而给予了他最大的支持和理解,就这样2001年的夏天,胡忠毅然辞掉了令人羡慕的重点中学教师工作,随后便收拾行李来到了偏远贫穷的西康福利学校,然而他的一腔热血很快就被浇灭了。
初到学校,胡忠很不适应当地的气候,这里的海拔有四千多米,胡忠时常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经常发烧呕吐,吃不下东西,来了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他整个人就瘦了一大圈。
除此之外,由于缺乏师资力量,这里的老师不仅要教书授课,而且还要承担照顾孩子们的重任,恶劣艰苦的条件和超负荷的工作,再加上每月只有300块的微薄补助,很多支教老师和志愿者们待不了多久就会陆陆续续离开。
而更让胡忠发愁的是孩子们的语言问题,由于当地孩子不会说普通话,胡忠又听不懂藏语,因此交流起来很是困难。
更重要的是,这些孩子们其实并不信任老师,因为他们觉得反正这些老师们过不了多久就会离开,一次次的信任和失望,让这些本就敏感的孤儿们,在心里设置了一道高高的防线。
面对这些困难,胡忠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决定用自己的行动一点点获得孩子们的信任。
为了尽快融入这些孩子们当中,同时也是为了帮助孩子们学习汉语,胡忠干脆和孩子们一起同吃同住,所有课余时间都用来陪孩子们打球、玩耍,休息时间他还会给孩子们唱歌、放电影。
渐渐的,他不仅成了孩子们的理发师,还要兼职当孩子们的厨师、后勤、生活老师,每天为孩子们做早餐,甚至还会亲自给孩子们洗澡、穿衣服。
在胡忠眼里,这些孩子早已成了他自己的孩子,而他的真诚和耐心也终于得到了孩子们的回应,渐渐的孩子们开始一点点接受了胡忠,还开始亲切地称他为“阿爸”。
由于和孩子们一起同吃同住,因此每月300块的微薄补助,胡忠自己一分没花,全部用来给孩子们买生活用品了。
来到西康福利学校当志愿者的前几年,他很少有机会回家看望妻子和女儿,因为光是回去的路费就要五六百块,由于没有工资,他自然也没办法定期寄钱回家,更别说给自己添置新衣服了。
虽然胡忠十分疼爱这里的孩子,但他对孩子们从来不会溺爱,看到孩子们不好好学习,他也会痛心疾首地教育他们,然而当地的孩子们闲散惯了,有时候管理起来并不容易。
有一次,孩子们不听话逃课出去玩,胡忠第一次当着所有孩子的面发了脾气,他声泪俱下的一番话让孩子们都忍不住泪流满面,他们也终于理解了胡忠的良苦用心,眼前的这位老师是发自内心地想要对他们好。
而就在胡忠越来越适应藏区支教生活的同时,妻子谢晓君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影响,由于胡忠每回家一趟就要花费五六百块的路费,因此每次都是谢晓君趁着假期时间前来看望他。
起初,谢晓君也会觉得心里有些委屈,但时间长了,与当地的孩子接触越来越多之后,她开始慢慢理解丈夫的心情了,而藏区的这143位孤儿,也开始一点点牵绊住了她的心。
于是在2003年,谢晓君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她决定带着年仅三岁的女儿,追随丈夫的脚步,一起去西康福利学校做志愿者。
然而,真正来到这里之后,谢晓君心里却忍不住打起了退堂鼓,因为这里的物质条件实在太差了,不仅没有电视和任何娱乐设施,就连用水用电也很不方便,有时冬天甚至会连着停电一个月,只能费很大劲烧火炉取暖,喝杯热水都很艰难。
起初,谢晓君经常会委屈的一个人偷偷跑到河边去哭,但她却不敢让丈夫和孩子们看见,她觉得丈夫都可以克服这些困难,她也一定可以。
渐渐的,谢晓君咬着牙坚持下来了,她发现自己好像开始慢慢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于是她最终还是留了下来。
原本,计划只支教一年的谢晓君,硬生生将支教时间拉长到了三年,三年之后她按照合同返回原单位上班,然而回到成都之后的她,内心却久久无法平静,也始终放心不下500公里之外那些藏区的孩子们,最终谢晓君做出了一个让人吃惊的决定——她要回去。
而更让人吃惊的是,谢晓君不仅回到了藏区,还主动申请调到了比丈夫条件更艰苦的木雅祖庆学校去教学,因为她觉得那里更需要老师。
原本是教钢琴的她,来到藏区之后,不仅要承担生物、地理、数学和语文的教学任务,还要充当孩子们的生活老师和班主任,而一件事情的发生,让她更加坚定了要一直留在这里的信念。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由于学校里只有一辆可以出行的车,孩子们不知从哪里听到的消息,以为老师可能过几天就要离开了。
害怕一觉醒来就看不到老师了,在下着雪的寒冷夜晚,几个孩子竟然直接躺在车底下睡着了,因为这样第二天车子发动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听到声音了。
还有几个孩子直接找到了谢晓君,那时的她恰好因为生病在打点滴,看到孩子们一脸担忧和害怕的样子,谢晓君顿时心里一阵酸楚,于是她当即拿着点滴,强撑着回到教室里去给孩子们上课,她想用这样的方式告诉孩子们,无论如何她都不会离开的。
在胡忠与谢晓君远赴藏区支教的艰难岁月里,他们的女儿也在这片高原上默默长大了,这个本该和城市的孩子一样生活在繁华都市,享受更优渥生活的孩子,从三岁开始就被带到了环境恶劣的高原上,如今的她已经和当地的孩子没有什么两样了。
由于夫妻俩的工作性质,女儿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寄宿在学校,高原冬天的晚上十分寒冷,久而久之女儿的手上长满了冻疮,和当地的藏族孩子一样,脸上也生出了两朵高原红,然而懂事的女儿却从未有过抱怨。
为了不让其他没有父母的孤儿难过,在胡忠和谢晓君面前,她从来不喊爸爸妈妈,而是和其他孩子一样喊“老师”。
对待自己的亲生孩子,胡忠夫妇从来不会刻意偏心,总是跟其他孩子一视同仁,在胡忠看来比起文化教育,他更加看重孩子们的素质教育。
如何让这些无父无母的孤儿忘掉自己是没人疼爱的小孩,让他们建立起一个健康完整的人格,这才是他最看重的东西,也是他这么多年来努力的方向,因此胡忠支教的11年间,除了教授孩子们知识之外,他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陪伴孩子们成长上。
转眼间,当年的孩子们已经陆陆续续长大毕业了,在这11年间中,有40多名学生毕业顺利考上了大学,而更让胡忠感到欣慰和自豪的是,一些学生在大学毕业之后,和他一样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到这里进行支教。
随着媒体的报道,胡忠、谢晓君夫妇扎根高原的故事,也开始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有人为他们的牺牲精神深深感动,然而一些质疑的声音也随之而来,有人指责他们太过自私,因为他们的奉献牺牲了女儿的前途,让女儿失去了原本属于她的生活。
然而事实上,在爸爸妈妈的言传身教下,胡忠和谢晓君的女儿已经成长为了一个孝顺懂事的孩子,她把藏区的孩子们都当作自己的弟弟妹妹和哥哥姐姐,这让胡忠夫妇很是欣慰。
尽管没能给予女儿更好的物质生活,但他们却用自己的言行教会了女儿更重要的东西,那是再多的物质和金钱都换不来的东西。
截止到2011年,胡忠一家三口已经在高原上生活了整整11年,他们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也被央视评为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
实在难以想象,究竟是多么顽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质,才能支撑一对原本生活在繁华大城市的夫妻,放弃一切优渥的物质条件,心甘情愿去到贫穷落后的藏区之教,而且还执教了整整11年。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他们的选择与高洁之气,早已超越了世俗的眼光,而这正是我们这个满是浮躁的社会所缺乏的力量。
然而让人寒心的是,在胡忠夫妇的事迹被传扬出去后,各种表扬和报道赋予了他们荣誉的同时,各种质疑和讥讽声也随之而来。
有人认为他们就是为了出名,有人指责他们是最自私的父母,为了满足自己的理想,不惜剥夺女儿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然而这些揣测和恶意并没有动摇他们继续在高原上坚守下去的决心。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不理解的声音其实恰恰反衬出了夫妻二人超乎常人的纯粹、高尚与无私。
在藏区孩子们眼中,他们早已成了最亲近、最信任的“阿爸、阿妈”,在女儿眼中,即便他们没能给她提供优渥的物质生活,但却用自己的行动为她诠释了人生的意义。
那么,对此大家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