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陈企霞再批判:“奇就奇在以革命者的姿态写反革命的文章”

千篇历史藏 2024-09-24 02:10:15

【《毛年谱(1949-1976)》(第三册)纪事本末(561)】1958年,毛泽东65岁。

1958年1月19日,毛泽东阅《文艺报》编委会一月十六日的报告。报告说:

根据毛主席的指示,《文艺报》准备在第二期出一个特辑,以“对《野百合花》、《三八节有感》、《在医院中》及其他反党文章的再批判”为总标题,发表林默涵(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处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人的六篇文章。我们写了一个编者按,送上请审阅。

毛泽东批示:

“即刻送北京文艺报张光年、侯金镜、陈笑雨三同志:看了一点,没有看完,你们就发表吧。按语较沉闷,政治性不足。你们是文学家,文也不足。不足以唤起读者注目。近来文风有了改进,就这篇按语说来,则尚未。题目太长,‘再批判’三字就够了。请你们斟酌一下。我在南方,你们来件刚才收到,明天就是付印日期,匆匆送上。祝你们胜利!”

“用字太硬,用语太直,形容词太凶,效果反而不大,甚至使人不愿看下去。宜加注意。”

毛泽东对编者按作了改写和加写。加写的内容主要有:

“再批判什么呢?王实味的《野百合花》,丁玲的《三八节有感》,萧军的《论同志之‘爱’与‘耐’》,罗烽的《还是杂文时代》,艾青的《了解作家,尊重作家》,还有别的几篇。上举各篇都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的文艺副刊上。主持这个副刊的,是丁玲、陈企霞。”

“一九五七年,《人民日报》重新发表了丁玲的《三八节有感》。其他文章没有重载。‘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许多人想读这一批‘奇文’。我们把这些东西搜集起来全部重读一遍,果然有些奇处。奇就奇在以革命者的姿态写反革命的文章。鼻子灵的一眼就能识破,其他的人往往受骗。外国知道丁玲、艾青名字的人也许想要了解这件事的究竟。因此我们重新全部发表了这一批文章。”

王实味

王实味(1906-1947年7月1日),原名诗微,笔名实味、叔翰、实微。河南潢川人。翻译家,还写过一些文学评论和杂文。曾在延安中央研究院文艺研究室任特别研究员。因发表《野百合花》等文章,在整风中受到批判。1942年10月被开除党 籍,同年底被关押。1946 年对他作的结论是“反革命托派奸细分子”。1947年7月在战争环境中被处决。

毛泽东1962 年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 “对于这件事(指处决王实味——编者注),我们总是提出批评,认为不应当杀。”1991 年 2月7日公安部作出的《关于对王实味同志托派问题的复查决定》中说:“在复查中没有查出王实味同志参加托派组织的材料。 因此,1946 年定为 ‘反革命托派奸细分子’的结论予以纠正,王在战争环境中被错误处决给予平反昭雪。”

丁玲、陈企霞

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原名蒋祎文, 字冰之,又名蒋炜、蒋玮、丁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临澧人,毕业于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丁玲是中国左翼文化运动和解放区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1936年11月,丁玲到达陕北保安,是第一个到延安的文人。1948年,发表其代表作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49年后,先后任《文艺报》主编,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人民文学》主编、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等职。1951年,因《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斯大林文学奖金。

丁玲:

1955年,在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清查中,牵连到陈企霞和丁玲。丁玲时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陈企霞,时为《文艺报》主编之一。1955年八九月间,中国作家协会党组连续16次召开扩大会议,对丁玲、陈企霞进行揭发批判,错误地认为已经形成一个以丁玲为首,以丁、陈为中心的“反党小集团”,“他们的反党活动实际上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破坏活动起了互相呼应互相配合的作用”。1955年12月,中共中央批发了中国作家协会呈送的《关于丁玲、陈企霞等进行反党小集团活动及对他们的处理意见的报告》,决定对她们的政治历史进行审查。

丁玲、陈企霞在1957 年文艺 界反右派斗争中又遭到批判。之后,丁玲、陈企霞、艾青、罗烽分别于1958年4月、5月被划为“右派分子”;萧军没有被划为右派分子,但点名说他在延安“和丁玲、陈企霞勾结在一起,从事反党活动”。被划入右派后,受到各种迫害,包括下放北大荒,投入监狱等。

1979年3月,中国作家协会对艾青、罗烽的右派问题分别作了复查,并报中共中组织部同意,作出改正的结论,恢复党籍,恢复政治名誉,恢复原工资级别。1979年5月,中国作家协会对丁玲、陈企霞的“反党集团”问题和右派问题进行了复查,作出了“丁、陈反党集团”不能成立,把他们定为右派分子属于错划,应予改正的结论,并于1979年9月和1980年1月经中央组织部和中共中央同意,恢复他们的党籍、政治名誉与原工资级别。

1984年8月,中央组织部又发出《关于为丁玲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除重申“定丁玲同志为‘丁、陈反党集团’、‘右派分子’都属于错划、错定,不能成立”外,还对她的历史问题作出了“维持1940 年中央组织部的结论”,即“丁玲同志仍然是一个对党对革命忠实的共产党员”的决定,要求在适当范围消除影响。关于萧军的平反问题,1980年4月,北京市委经中央组织部和中央宣传部批复,给萧军作了正式的政治结论,确认他是“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有民族气节的革命作家”,并说“1958 年 1月《文艺报》 ‘再批判’ 的编者按语中,说萧军在延安与某些人‘勾结在一起,从事反党活动’,这种提法,与当时的实际情况不符”,为他恢复了名誉。

12 阅读:3841
千篇历史藏

千篇历史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