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人在上海市崇明区老滧港附近发现了一条中华鲟正漂浮在江面上,中华鲟有“水中大熊猫”之称,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所以发现者当即拨打了报警电话。
长江航运治安支队的民警和专家赶到现场时,中华鲟已经被打捞到渔船上,全长94公分、体重3公斤,鱼龄2-3年,因为腐烂散发着一股浓厚的腥臭味。
这条中华鲟究竟为何死亡?还需要进一步调查,但也延伸出了一个问题:从1983年攻克中华鲟人工繁育技术,到2021年已累计放生了700万尾中华鲟,但大部分中华鲟却先后死去,野生中华鲟仍处在灭绝边缘,这究竟是为什么?
中华鲟越放越多,野生中华鲟数量却不见增长为彻底弄清中华鲟的去向问题,咱们先简单了解一下中华鲟。
中华鲟属于典型的硬骨鱼纲、鲟科的鱼类,曾在我国广泛分布,如黄河、长江、闽江、浔江、郁江、包括中朝界河鸭绿江和海南省沿岸。
体积庞大和长寿命是中华鲟的两大特点,常见的中华鲟个体在0.4-2.5米长、50-300公斤重之间,最大能长到4米长、重1200多斤;一条普通中华鲟寿命约20-30年,最长能活到40岁,所以中华鲟又有 “长江鱼王”的美誉。
和现在野生中华鲟濒临灭绝不同,上世纪70年代单是在长江水域栖息的中华鲟就多达1万多尾。转折发生在80年代中后期,上溯到长江产卵繁殖的野生中华鲟突然降至了2100多尾,2000年时仅剩下363尾,2010年已经不足60尾。
需要指出的是,1983年攻克中华鲟人工繁育技术后,为保护中华鲟资源每年都会实施人工放流!比如1999年一次投放了10万尾10公分以上大规格中华鲟幼苗。
2004年汉口放生了1万条中华鲟幼鱼,2019年长江三峡集团向江中投放了12万尾中华鲟,这些是人工繁育的中华鲟子二代;2022年湖北胭脂园又放生了23万尾子二代长江鲟。
据统计,截止2021年总计投放了60多次中华鲟,总计700万尾,有中华鲟幼苗,也有体长超过80公分的大规格中华鲟。
然而,现实却打了我们一个响亮的耳光,放生的中华鲟并没有壮大野生中华鲟资源。2003年到2012年,野生中华鲟由濒危状态陷入了极度濒危状态。2013年长江水域的野生中华鲟纷纷停止自然繁殖,后面的2017年到2019年更是连续4年停止自然繁殖,全靠人的增殖放流“输血”。
700万尾中华鲟究竟去哪里了?一边是不停地增殖放流,一边是野生中华鲟“处境艰难”,究竟发生了什么?
中华鲟是典型的洄游性鱼,金沙江河段曾是中华鲟的重要产卵地,幼苗出生后会游向大海育肥,等10-15年性成熟后,它们再沿着长江逆流而上重返产卵地,幼苗长到20公分时再次返回大海,周而复始。
长江水域兴建的大坝、水库等水利设施却改变了原有格局,间接影响了中华鲟的繁育,其中最典型的是葛洲坝。葛洲坝新建后中华鲟再也无法洄游到金沙江水域产卵,只能蜷缩在葛洲坝下游从宜昌长航船厂至万寿桥总计约7公里的江段上,产卵面积不及原来金沙江段的零头。
除了产卵场萎缩外,温度也影响了中华鲟的繁育。研究表明三峡水库建成之后,下泄径流逐平均水温渐渐发生了变化,造成中华鲟繁育季节出现了“滞温”现象,中华鲟正常的繁育时间“被迫”推迟了一个月,大大改变了中华鲟的繁殖进程。结果是2013-2015年葛洲坝下游的产卵地竟然没发现一例中华鲟前来自然繁殖。
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两个因素影响了中华鲟繁育。
一个是较长的性成熟期增加了中华鲟的不确定性。一条中华鲟从幼苗达到性成熟,雄鱼需要9年,雌鱼需要14年,期间需要克服水质恶化、捕捞、天敌等多种困难,真正能挺到成年的中华鲟屈指可数。
另一个是误捕。很多人疑惑: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会不是以误捕为幌子实施“捕捞”?土豆告诉大家很多情况下是真的误捕,这有一段历史。
上世纪80年代相关部门为发展渔业喊出了“北鱼南下”“南鱼北上”的口号,同时积极从国外引入特种鱼种,现在成为云南滇池、洱海、星云湖重要经济鱼种的银鱼就是那时从太湖引入的。
长江水域从国外引入了俄罗斯鲟、大西洋鲟等多种鲟鱼,其中一部分鲟鱼在养殖过程中逃逸到长江,而俄罗斯鲟在体积和外形上与中华鲟很接近,由于缺乏辨识技巧,很多渔民根本无法区分,很容易造成误捕。
2022年3月底,连云港市灌南县渔民张某捕获了一条80公分的鲟鱼,起初以为是普通的鲟鱼,旁边的朋友提醒他可能是中华鲟,经专家鉴定果然是中华鲟,张某随后将其放生了。问题是一条中华鲟在黑市能卖到二三十万元,为了利益有些渔民误捕后可能“将错就错”,中华鲟最终沦为个别人的口下之物。
或许是对中华鲟的未来过于悲观,我国多位渔业专家指出,如果不发现并实施更有效的措施,未来10-20年的时间里长江水域恐怕再难见到野生中华鲟了,这是大家不愿看到的。
写在后面:长江水域10年禁渔对中华鲟的帮助有限从2020年1月1日0时起,长江水域正式开启了十年禁渔计划,短短2年多的时间便取得了不小成绩。比如2022年4月长江洪山沌口大桥附近出现了十几头江豚,它们在江中游弋、嬉戏,很是热闹。2022年5月,因为鱼群聚集,硬是把安徽黄湓闸口附近的水域染黑了。
但对于中华鲟而言,效果恐怕不会特别明显,一是产卵场并没有增加,二是时间达不到中华鲟的一个繁育“世代”。另外最近一段时间长江水域干涸少雨,对中华鲟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所以为恢复中华鲟资源,究竟应采用什么样的有效方法,考验着专家和民众的智慧。
#
原创:土豆
我的朋友是彭于晏
心疼到无法用语言表达。什么时候能停止人祸!!!
北纬37°C
放生的塘虒抓住过一次,太瘦长度大概在60公分,只有两三斤重,人工繁殖的放生根本自然生长不了
让您贱笑啦-
如果长江禁鱼多好。
我还只是阿強
说白了就是人祸
用户14xxx40
没野化的放生就是杀生
生于80年代
这就是人为的改变环境的后果。
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网友
老巢都回不去了,怎么繁殖
随遇而安
人类太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