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陈永贵主动辞职,他的三个儿子与一个女儿,后来过得如何?

千完历史 2024-11-07 01:58:57

世人皆知陈永贵,那个将荒山秃岭变成良田沃土的大寨村支书。世人也知道他曾官至国务院副总理,位居庙堂之高。可鲜为人知的是,这位从穷山沟里走出来的农民副总理,却在1980年主动请辞,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更少有人知道,他膝下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在他位居高位时,这些子女都过着普普通普通的生活。1986年,陈永贵离世,留下了许多关于他为官清廉的佳话。可他的子女们后来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他们是否受到父亲从政经历的影响?为何陈永贵会在那个特殊的年份选择请辞?这些都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历史谜题。

一、从贫苦少年到大寨支书

1914年,陈永贵出生在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这个山区小村庄四面环山,土地贫瘠,村民们世代以种地为生。陈永贵6岁那年,山西大旱,颗粒无收。当时的大寨村,像其他北方农村一样,陷入了极度的饥荒之中。

在那个艰难的年份,陈永贵的父亲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为了让一家人能够活命,他不得不做出将妻子和两个年幼子女卖给地主换取口粮的决定,自己则带着陈永贵相依为命。这个决定在当时的农村并非罕见,但对陈家来说,这却是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痕。

村里的人对这件事议论纷纷。有的说陈父无情,有的说他无奈。这些闲言碎语日积月累,最终压垮了陈父的精神支柱。在陈永贵8岁那年的一个深夜,陈父选择了自尽。从此,年幼的陈永贵成了孤儿。

失去父亲后的陈永贵,被迫过早地承担起生活的重担。他先是在村里给地主家放牛,后来又跟着其他农户学习耕种技术。十几岁的他,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干活,直到天黑才能回家。即便如此,他仍然时常吃不饱肚子。

1937年,日军入侵山西。此时23岁的陈永贵已经成为村里有名的庄稼把式。他带领村民们在白天种地,晚上则配合八路军打游击。在这期间,他逐渐展现出了组织才能,成为村里抗日互助组的骨干成员。

1945年抗战胜利后,陈永贵积极参与土地改革工作。他带头把自己家仅有的几亩薄田主动交公,并动员其他农户参与合作社运动。他为人正直,办事公道,深得村民信任。

1952年,38岁的陈永贵被推选为大寨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他就开始琢磨如何改变大寨的面貌。当时的大寨村共有83户人家,耕地面积只有800多亩,且大多是贫瘠的山坡地。全村年产粮食不足8万斤,人均年收入仅有68元。

陈永贵带领村民们开始了艰苦的劳动。他提出"人改变土地,土地养活人"的想法,组织村民们修建梯田、开挖水渠。每天天不亮,他就带头扛着工具上山,直到天黑才收工。经过一年的努力,大寨村第一次实现了全村人均产粮300斤的目标。这个成绩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也坚定了他们跟随陈永贵改变大寨的决心。

二、三大功绩造就农民副总理

陈永贵在大寨的第一个功绩,始于1953年的开荒造田行动。当时的大寨,最大的难题是耕地稀缺。全村800多亩耕地中,有一半以上都是石头山坡。这些山坡坡度超过60度,连野草都难以生长。

那一年的春天,陈永贵带领十几名党员和积极分子,选择了村西最陡峭的白驼沟开始劳作。他们每天凌晨四点就上山,带着铁锤、钢钎等工具,一点一点凿开山石。最初的几天,只有这十几个人在山上干活,其他村民都在山下指指点点。有人说:"这么陡的山坡,种出来的粮食还不够施肥的本钱。"

但这些质疑声并未影响工作进度。经过48天的艰苦劳动,白驼沟第一期工程完工,建成了5亩梯田。这些梯田都是用整块大石头垒成的,每块石头重达数百斤。当年秋收时,这5亩新开垦的梯田平均亩产达到了280斤,远超村里原有的山地产量。

这个成果立即引发了连锁反应。村民们纷纷要求参加开荒队伍。到1956年底,大寨村共建成梯田320亩,全村粮食总产量突破28万斤,比1952年翻了三倍多。

第二个功绩发生在1958年"大跃进"运动期间。当时,全国各地都在"放卫星",争相上报高产量。山西省内就有多个公社报告亩产过万斤,引起中央领导人的关注。

省里派人到大寨,希望陈永贵也能报告一个高产量,这样可以为山西争光。当时有人建议,只要陈永贵同意上报亩产8000斤,就能获得中央表彰,还能去北京见毛主席。

面对这个诱惑,陈永贵在大队党支部会议上说了一句让人记住的话:"宁可不去天安门,也不多报一斤。"他坚持实事求是,如实上报大寨的真实产量:全村平均亩产542斤。这个数字虽然不起眼,但却保证了大寨在随后三年困难时期没有出现一例饿死人的情况。

1963年发生的抗洪救灾,是陈永贵的第三个重要功绩。那年7月,昔阳县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连续七天的降雨,让大寨村170多间房屋倒塌,800多亩农田被淹,粮食绝收。

在救灾期间,中央和省里都派来了慰问团,带来大量救济物资。但陈永贵代表村里谢绝了这些援助,他说:"国家还有很多比我们更困难的地方,这些物资还是给他们吧。"

大寨村随即成立了重建委员会。村民们白天在山上挖石头、运石头,晚上到河边淘沙子、和泥浆。仅用了三个月时间,就重建了170多间房屋。更令人惊讶的是,在那个欠收的年份,大寨不仅完成了国家征购任务,还保证了全村人均有450斤口粮。

这三件事让大寨名声大噪。1964年2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全国农村"学习大寨"。同年,陈永贵被请到北京,在人民大会堂向全国介绍大寨经验。1973年,他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75年更是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农民出身的副总理。

三、为官清廉的家风典范

1975年,陈永贵成为国务院副总理后,一件关于他长子陈明珠的事情在中央机关引起了广泛讨论。当时,解放军某军校看到陈永贵的儿子在地方工作,便主动提出要将其调入军校深造。这个机会在当时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但陈永贵却当场回绝了。

在一次家庭会议上,陈永贵对子女们说:"我当了副总理,但你们还是普通老百姓的子女,该干什么还干什么。"这句话成为了他治家的准则。长子陈明珠继续在大寨农机站当修理工,每月工资不过四十多元。

1976年冬天,养子陈明善在大寨拖拉机站工作时遇到了困难。当时站里人手紧缺,工作量大,他想调往条件较好的昔阳县机械厂。有人提议,只要陈永贵打个招呼,调动很快就能办妥。但陈永贵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给陈明善去信,要求他安心工作,不要动调动的念头。

这封信的内容后来在大寨广为流传:"当干部的子女要求进步,只能靠自己的本事,不能靠父母的权势。你要继续在拖拉机站干下去,把技术学好,为大寨多做贡献。"

1977年春,陈永贵的女儿陈明花高中毕业。按照当时的政策,干部子女可以优先安排工作。县里特意派人到北京,征求陈永贵的意见。陈永贵的回答很简单:"按正常程序办,不要特殊照顾。"最后,陈明花和其他待业青年一样,通过统一分配,被安排到大寨供销社当了一名营业员。

1978年,小儿子陈明亮到了适龄参军的年纪。当时,很多领导干部的子女都能通过关系进入好的部队。但陈永贵坚持让儿子参加正常征兵,不仅如此,他还特意叮嘱大寨的征兵工作人员,一定要严格按标准考核,不能因为是他的儿子就放松要求。

在北京工作期间,陈永贵住在中南海区域的部级干部宿舍。但每逢周末,他都会自己动手整理房间,从不让工作人员帮忙。他的办公室也异常简朴,除了必要的办公用品外,没有任何装饰品。

有一次,中央某部门领导来家访,看到陈永贵家中的旧家具,提出要给他更换新的。陈永贵婉拒道:"这些家具都还能用,换新的太浪费了。"直到离任,他的家中始终保持着这种简朴的状态。

这种清廉的家风也影响着他的子女们。在陈永贵担任副总理期间,他的四个子女都没有要求调动工作,也没有接受过任何特殊照顾。他们像普通工人一样,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正是这种清正廉洁的作风,为陈永贵赢得了"农民副总理"的美誉。

四、主动请辞的高层往事

1980年初,一份请辞报告出现在中央政治局的会议桌上。这份报告的署名人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永贵。报告中写道:"我年事已高,文化水平有限,请求辞去现任职务。"这份措辞简单的报告,在当时的政治圈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实际上,早在1979年底,陈永贵就多次向中央领导表达过辞职的想法。当时,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各项工作都在进行重大调整。作为分管农业的副总理,陈永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979年10月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关于农村政策调整的议题引发了激烈讨论。会上,有人提出要取消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提议与陈永贵多年来推行的大寨经验完全相左。

在那次会议上,陈永贵沉默许久,最后说了一句:"我是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但现在的农村情况,我可能看不太准了。"会后,他开始深入调研,先后到河南、安徽等地的农村考察。

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陈永贵见到了实行包产到户后农民生活改善的实例。当地农民告诉他,自从实行承包制后,粮食产量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也上来了。这些调研结果让陈永贵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1980年2月,陈永贵参加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会议期间,他主动向与会代表介绍了自己在各地的调研情况,并表示支持改革的新政策。但他同时也表示,自己的文化水平和能力,可能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需要。

3月1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接受了陈永贵的辞呈。在告别宴会上,陈永贵说:"我是农民出身,当了这么多年的官,现在该回农村了。农村正在发生变化,我要回去好好学习。"

辞职后,陈永贵婉拒了中央提供的休养待遇,执意要回到大寨。回到大寨的第二天,他就跟着村里的青年人一起下地干活。当有人劝他保重身体的时候,他说:"我只会种地,现在种地方法变了,我得重新学。"

在随后的几年里,陈永贵积极支持大寨实行家庭承包制。他带头将自家承包的土地进行精耕细作,探索新的种植方法。1983年,他还专门请来农业技术员,为全村农民讲解新型农业技术。

这种从国家领导人主动回归农民的选择,在中国政坛历史上极为罕见。更难得的是,陈永贵辞职后始终保持低调,从不干预村里的工作,而是以一个普通农民的身份,参与村里的各项劳动。直到1986年离世,他都保持着这种朴实的本色。

五、晚年岁月的平凡生活

1980年辞去副总理职务后,陈永贵回到了大寨。与许多离任高官选择安享晚年不同,他选择了一条返璞归真的道路。回到大寨的第一个月,他就住进了自己的老房子,这座1963年抗洪后重建的房屋一直保持着原貌。

1981年春天,大寨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曾经的村支书,陈永贵主动要求和其他村民一样,通过抓阄的方式确定承包地块。他抽到的是村西头的一块石头地,这片地是全村条件最差的耕地之一。有村干部提出要给他调换一块好地,被他直接回绝了。

在这块石头地上,陈永贵开始了新的耕作尝试。他向邻村的种田能手请教种植技术,还自费订阅了《农村新技术》杂志。经过一年的精心管理,这块被人嫌弃的石头地,竟然获得了不错的收成,成为村里的一个样板田。

1982年夏天,山西省里派人到大寨,请陈永贵到省城参加一个农业会议。他正在地里除草,听完来意后说:"现在正是庄稼管理的关键时候,我就不去了。地里的活比开会重要。"这件事很快在当地传开,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每到农忙季节,陈永贵都坚持亲自下地劳动。1983年的一天,有记者到大寨采访,在田间找到了正在锄地的陈永贵。记者准备为他拍照,他摆摆手说:"不用拍了,我就是个普通农民。"最后,记者只得拍下了他弯腰劳动的背影。

在生活起居上,陈永贵也保持着农民的本色。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自己烧水做饭。妻子刘改花有时劝他该享享清福了,他总是说:"种了一辈子地,这就是我最大的享受。"

1984年,大寨举办了第一届农业技术交流会。陈永贵作为一名普通村民参加了会议。会上,他认真记录其他农户的种植经验,还主动分享了自己使用新型化肥的心得。这次会议后,他将笔记整理成一个小册子,在村民中传阅。

1985年初,陈永贵的身体开始出现问题。村医建议他到省城检查,但他坚持说等农忙过后再说。那年春天,他依然坚持参加春耕。直到4月底,他才在家人的强烈要求下到医院检查。

1986年3月26日,陈永贵在大寨的家中离世,终年73岁。按照他生前的要求,丧事从简,骨灰撒在了他曾经带领村民开垦的梯田上。他的追悼会就在村委会的院子里举行,参加的都是村里的乡亲。

临终前几天,有人问他这些年过得可还习惯。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种了一辈子地,这就是我最平凡也最幸福的日子。"这句话被村民们记录在大寨村史上,成为后人缅怀他的一个重要史料。

0 阅读:6

千完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