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也玩起了“IntelInside

远川硬核有趣 2024-04-26 20:25:05

北京车展前夕,车圈再传重磅消息。

小鹏汽车和大众集团将基于小鹏最新的电子电气架构,进行深度联合开发,并将联合开发成果应用于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的CMP平台上,首款搭载该平台的车辆计划将于2026年在中国生产。

从上述新闻概要,可以提取若干关键词:电子电气架构,大众的中国CMP平台,以及2026年量产,分别对应车企最为看重的三要素——技术、市场和时间。

承载灵魂

如果说软件算法是智能汽车的灵魂,那么电子电气架构(EEA)就是承载智能汽车灵魂的魂器,其重要等级不言而喻。

以大众应用于电动汽车ID系列的最新MEB平台为例,其EEA架构由三大域控制器构成。

整车控制域 ICAS 1,负责整车功能应用服务,同时想ECU提供跨网通信能力,包括舒适系统,车身控制等;

智能驾驶域 ICAS 2,通过以太网接收整车周身若干传感器的输入信息,加以计算处理后向制动和转向系统发出请求;

智能座舱ICAS 3,则主要负责娱乐系统,通过一机多屏控制方式来控制座舱的相关功能。

可以看出,MEB平台的EEA架构仍以“功能域”为单位进行划分。在整个EEA发展过程中处于刚刚完成了分布式向(功能)域融合的转变。

博世提出的六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的电子电气架构,已经开始有了域控的趋势,但整车仍有大量小型ECU分布。

而小鹏汽车从G9开始,EEA架构已经迈入了更高层级——中央集中式,整车采用的是“中央计算+区域控制”的架构。

这个模式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大的优势:集成度高、迭代周期短。

集成度高,更多指向的是硬件。

通俗来说,就是把原来散落在整车各个角落的若干控制器合并成了1个中央超算(C-DCU),2个域控(R-DCU和L-DCU)和1个XPU。

控制器数量大幅减少的直接影响,就是BOM成本降低。

这里所指的“成本降低”,并不仅指控制器的物料节省,还包括很多存在于外围的,用于支持匹配的零部件的物料节省,诸如连接电器件的线束,都会随之减少甚至不再需要。

同时,钣金和内饰等零部件的复杂结构也会得到大幅简化,原本用于控制器安装的空间将更多地让渡给座舱。

而整体零部件种类和数量的减少,又会为物流、采购、质检、售后等后续环节节省了可观的管理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和大众MEB平台使用的“功能域”不同,小鹏使用的域控(Z-DCU)是典型的区域控制。即把车辆按区域分为左右侧,两个区域控制器分管左右车身区域里绝大部分电器功能。比如,钥匙开启、尾门控制、胎压监测等。

至于智能座舱(仪表、中控、副驾娱乐、网关和灯光控制等)这种需要协同整车更多部件的功能,则统一由C-DCU负责。

而XPU则专门用来控制和实现智能驾驶功能。

中央超算C-DCU和其他模块之间,通过千兆以太网连接,以满足整车数据的高速传输的要求。

上述电子电气架构的设计,充分满足了小鹏围绕SOA做软件开发的需求,把整车软件分为了系统软件层、基础软件层和应用软件层,以此使得不同功能软件得以独立开发和快速迭代。

此外,还能够实现一套软件集中部署在不同车型的多个硬件上,实现硬件解耦热插拔,从而实现整车软硬件可拓展升级的软件定义汽车的最终状态。

万丈高楼平地起,一砖一瓦皆根基。

先进的电子电气架构作为车辆智能化最重要的“根基”,可以说,是实现消费者对智能化汽车全部想象的最大前提。要想设计出一个,既满足当下功能需求,又兼容未来技术发展升级的电子电气架构,绝非易事。

虽然这些电子电气架构方面巨大的进化,最终会被车身和内饰所覆盖,不能以最直观的形式出现在终端用户面前。

但,诸如稳定可靠的基础功能、高速无感的OTA迭代、故障问题的提前预判,以及最重要的硬件成本降低带来的平价智能,这些能够被终端消费者感知到的变化,都是由电子电气架构的进化所带来的。

大众的中国市场CMP平台

核心技术联合开发,平台零件共通共用。

CMP平台,全称是“China Main Platform”,可理解为大众集团针对中国市场所推出的入门级电动车平台,是实现大众集团“在中国,为中国”战略的重要抓手,可以说是被寄予厚望的,有极大概率会同时应用于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和安徽大众三家车企的多款车型上。

单一平台赋能多款车型,这本身就是大众集团的拿手好戏,为的就是力争将“规模化效应”扩张到极致。

而作为CMP平台的基础,小鹏的电子电气架构自然也会有众多和CMP平台共通共用的零部件。

小鹏电子电气架构

这就不禁让人联想到,小鹏和大众在2024年2月第二次战略合作的内容——订立联合采购计划。这是业内,公认的追求规模化效应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具体来看,就是双方梳理各自平台和车型上可共用的零部件,组成行动一致的采购团体,以“需求量”为砝码,提高双方在供应链谈判桌上的议价能力和保供能力。

在供应链正常运转时,供应商会天然倾向于能够提供“长期、稳定、大量”订单的客户,即便有高额年降的压力,供应商仍愿意通过“薄利多销”,来保证自己产线的正常运转,维持稳定的出货量。

在断供风险剧增时,供应商也会出于维护长期合作关系的考量,将大体量车企视为“优质客户“,尽可能保证供应。

前几年的“缺芯潮”,就发生过车企手握大笔现金跑去供应商厂区外买货,但仍被大体量车企截胡的事情。这就证明,大体量“采购团”在供应链安全上拥有极高的安全系数。

大众汽车集团拥有业内公认的,顶级的供应链控制能力和零部件认可能力,再叠加上中国市场三家整车厂的产销能力,形成了碾压性的优势。

小鹏汽车与大众集团的联合采购行动,既能够为自身的供应链安全上一道牢靠的保险,又能从采购层面进一步降低整车零部件采购成本,可谓一箭双雕。

而这些优势也将最终转化在终端产品上,体现在整车“智能平权又平价”上,为终端消费者带来实惠。

2026年SOP

从去年7月,小鹏和大众确立战略技术合作开始算起,至今不过9个月的时间。期间,双方官宣了“联合采购”和“联合开发核心电气电子架构”的计划。

密集的合作官宣,让业内熟悉大众体系的从业者都感到惊讶。

要知道,大众集团素来以严谨苛刻的研发态度著称,整车研发周期都是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的。市场和消费者对此的评价通常是,可以质疑大众的流程冗长,但不能质疑大众对研发质量的高标准严要求。

然而,在此次携手合作,双方将合作车型的投产时间确定在了2026年,大幅缩减了大众品牌的产品上市周期。

这意味着,从一开始,不管是从战略制定层面,还是下沉到不同细分领域进行深度合作,大众和小鹏的合作,都将以N倍速模式进行。

令人咋舌的推进速度背后,是大众集团对小鹏汽车充分的信任和认可。

小鹏和大众合作的第一款车型将于2026年量产

这一点,也可以从双方在初次合作时,就确定了“大众向小鹏进行股权投资,小鹏负责智能化技术输出”的合作内容上得到应证。

时至今日,回看23年7月小鹏和大众那次引爆车圈的震撼官宣,仍要感叹一句,这实在是一次勇敢大胆又绝对自信的尝试,理应得到丰厚的回报。

从产品角度讲,小鹏改变了车企以汽车为单一产品的商业模式,将“核心技术”从汽车产品的内在基石,重新定义成了和汽车一样具有价值属性的“产品”。

这个“把技术视为产品”的思路,和特斯拉视超级工厂为产品、苹果视门店设计为产品,有异曲同工之妙,为其他车企提供了新型商业模式的新思路,树立了成功的新标杆。

从企业角度讲,通过对外输出全栈自研的核心技术,小鹏成功实现“超级变现”。得到的充足资金,又可以反哺研发投入,进一步强化企业核心技术,提升资产价值,形成健康有效的正向循环。

从行业角度讲,小鹏汽车作为自主品牌翘楚,牵手国际汽车巨头,开展由面到点,全方位多维度的深入合作,一举扭转了消费者已经习以为常的,认为国内汽车行业总是在“用市场换技术”的思维定势,开启了自主品牌反向输出技术,引领全球智能化汽车新风潮的全新局面。

尾声

大众集团和小鹏汽车,一个是用Volkswagen做品牌名,直接了当地说明自己是为普罗大众造车,另一个的品牌使命则是“始终以客户为中心,用科技为人类创造更便捷愉悦的出行生活”。

虽然地理远隔重洋,年龄相差悬殊,但双方都秉持着用科技赋能汽车,普惠大众的想法,最终携手走到一起,也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

相信在未来,小鹏和大众会成为亲密的伙伴,在多个领域探索合作的可能。这不仅对双方,乃至对整个汽车行业,都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事情。

编辑:罗松松

视觉设计:疏睿

责任编辑:王磊

0 阅读:0

远川硬核有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