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爱,是让孩子学会面对。
昨天朋友跟我讲了一件事,她家孩子考试不及格,她不敢批评,怕打击孩子自信心。每次都安慰孩子说:"没关系,下次再考好一点就行。"
可是这个"下次"一直没来。
很多父母都陷入这样的怪圈,不忍心责备孩子,事事替孩子着想,生怕说重了、做狠了会伤了孩子的心。
殊不知这种过度共情,反而成了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你以为你在保护孩子,其实你在剥夺他面对真实世界的能力。这世界从来不会因为你的软弱而对你温柔以待。
过度共情背后,往往藏着父母自己的焦虑和不安。
你不是在理解孩子,你是在透支孩子的未来,用今天的温柔换明天的困境。
一个人如果从小就习惯了逃避问题,那么将来遇到挫折时,第一反应一定是退缩,而不是面对。这就是过度共情的代价。
从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教育方式,但最糟糕的就是用爱的名义,把孩子困在温室里。
人性都是相通的,你对孩子越是百依百顺,他就越不知道什么叫边界。
没有边界感的孩子,就像没有护栏的公路,看似自由,实则危险。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父母总是替孩子找各种理由开脱。
考试不及格是因为题目太难,打架是因为别人先动手,不守时是因为路上堵车...
这些看似情有可原的理由,实际上都在告诉孩子:你可以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这意味着当这个孩子长大后,他会习惯性地把失败归咎于外界,而不是反思自己。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因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认识自己、改变自己的过程。
真正的爱,不是一味地包容,而是在适当的时候说不。不是所有的泪水都值得同情,不是所有的错误都该被原谅。
比如作业没写完,与其替他编造理由搪塞老师,不如让他体会一下没交作业的后果。
这种小挫折对孩子来说是必要的,就像疫苗一样,适度的刺激才能产生抗体。
父母要做的,是在孩子跌倒时站在旁边看着,而不是事事都把他抱在怀里。让他知道,跌倒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再站起来。
我认识一对夫妻,他们的教育理念很简单:该玩的时候放开玩,该管的时候就要管。孩子淘气捣蛋,该罚就罚,但从不伤及自尊;孩子有想法,会认真倾听,但不盲目附和。
这个孩子现在上初中,虽然成绩不是最好的,但很独立,也很有担当。这就是适度管教的成果。
过度共情的另一个问题是,它会让孩子失去判断力。当父母总是用"理解"的眼光看待一切,孩子就会混淆是非对错的界限。
这个世界是有规则的,违反规则就要承担后果。这不是残酷,这是常识。你越早让孩子明白这一点,他就越容易适应社会。
所以,与其过度共情,不如教会孩子这几点:
1、做错事要敢于承认
2、有困难要学会求助
3、遇到挫折不要轻易放弃
4、该承担的责任要勇于承担
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却是很多经过过度保护的孩子所缺失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不需要共情。恰当的共情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支持,这对建立亲子关系很重要。关键是要把握好度。
就像煮面条,火候太小面会夹生,火候太大面会煮烂。教育孩子也是如此,过犹不及。
我们要记住,今天的每一个决定,都会影响孩子的未来。与其用过度的温柔培养一个脆弱的孩子,不如用适度的严格塑造一个坚强的灵魂。
对孩子最大的爱,就是让他具备面对这个世界的能力。不是所有的保护都是爱,不是所有的理解都是对的。
真正的教育,是在适当的时候收起你的共情,让孩子学会独立面对问题。
这可能会让你心疼,但比起将来孩子因为抗挫力太差而痛苦,这点心疼真的不算什么。
最后送给每一位父母:爱可以很深,但不能太软。教育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
给孩子一个拥抱很容易,给孩子一个能力需要坚持。与其用过度的理解麻痹孩子的神经,不如教会他如何在跌倒后爬起来继续走。
这才是真正的爱,这才是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