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的六经证候种类大体是主证、兼证、变证、夹杂证,这四种证候。
主证主证,顾名思义,就是占主导地位的证候,是第一位首先需要解决的症状。主证之后才是兼证、变证、夹杂证。主证在伤寒论中是辩证的主要依据,辩证时要抓住主证。
兼证兼证就是在主证的基础之上同时能够兼见的证候。例如在伤寒论中,太阳中风的情况下,兼有“微喘者”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兼有“项背强几几”症状的用桂枝加葛根汤。前者是影响肺气不利了,后者是影响太阳经输布精气不利了,都不是太阳中风主证里的证候,所以称为兼证。
刘渡舟教授在讲解兼症时,以清代的伤寒名家徐灵胎为例,徐灵胎认为在应用桂枝汤治疗荣卫不和的基础上,荣气虚者加当归,卫气虚者加黄芪。这些内容并不是《伤寒论》固有的,而是徐灵胎的活学活用。桂枝汤可不可以加黄芩?可不可以加石膏?这都是可以的,要根据实际具体情况加以化裁。
变证变证是病情变化后形成的另一种病。变证的形成不通过传经的形式,而是由于误治。《伤寒论》中的误治涉及以下几种治法:汗、吐、下、火疗、水疗。这五种治法用的不得法,使病情发生了新的变化,原来的问题反而不存在了,就叫变证。刘渡舟教授总结变证在《伤寒论》里几乎占了三分之一,他认为不能把《伤寒论》学死了,否则就会犯守株待兔的错误。在对于变证的认识上,重点要放在它的病机变化和证候实质上。《伤寒论》中“观其脉证”,是指要深入地观察脉和证,然后“知犯何逆”,才能知道误汗、误吐、误下这些症结所在,然后“随证治之”。因此,刘渡舟教授总结说如果六经辨证是规律性的,变证的出现就是灵活的、复杂的、多变的,体现了一个疾病在人体内多方面的各种复杂变化。
夹杂证夹杂证是指在新感的同时,往往夹杂一些内在的旧疾,这就意味着是两个病的问题了。旧疾有寒有热,有虚有实,就是夹杂证。例如,“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这个征候虽然是因为伤寒来的,但还夹杂有心脏虚衰所致的脉结代、心动悸。在辨证时就要权衡正邪两个方面的情况,到底伤寒是第一位的问题?还是心动悸、脉结代是第一位的问题?也就是确定谁是主证,先解决谁。使用炙甘草汤就是以扶正为主,因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也”,不积极扶正就不行了。
杂家归真博学广记,溯本清源,返璞归真,专注健康、科技、职场、手工等领域。本文由杂家归真原创,转载请注明。欢迎指正交流,喜欢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