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抢了陈友谅的女人,生了两个儿子,成年后让朱元璋悔恨终生

蔡军灵犀说事阿 2025-02-21 09:48:16

大家都知道,在历史上有一场极为关键的对决,那就是朱元璋和陈友谅之间的宿命之战。这场战斗那可是相当激烈,最终的结果呢,是陈友谅战死在了战场上。按常理来说,在那样的乱世,敌对双方往往会做得很绝,可朱元璋却不一样哦。他并没有因为陈友谅是自己的对手,在其战死后就对陈友谅的家人采取“全家抄斩”这样残酷的手段。恰恰相反呢,朱元璋对陈友谅的家人给予了很不错的待遇,这在当时的情境下,也算是挺让人意外又不禁让人感叹朱元璋胸怀宽广的一件事儿啦。

咱就拿陈友谅的妃子来说,陈友谅去世之后呢,朱元璋把他的这位妃子也给照顾起来了。这位妃子名叫达兰,在朱元璋的照顾下,后来还给他生了两个孩子呢,也算是一种别样的“报答”吧。

然而,这可绝不是什么值得称道的好事。要知道,那两个孩子,他们完全就是故意的,专门跑来给朱元璋制造麻烦、添堵呢。

也不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儿,要么是他们的母亲存有二心、起了反意,要么就是这两个孩子被某些别有用心之人给蛊惑、煽动了。总之呢,就因为他们兄弟俩所做的那些事儿,可把朱元璋给坑苦了,让朱元璋在往后的日子里每每想起,都悔恨得不行,那可真是悔恨终生呐。

大家知道朱元璋的第七子朱榑以及第八子朱梓吗?他们俩,到底都做了些什么样的事儿呢?而面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朱元璋又为什么会陷入到那样难过的情绪当中去呢?这其中的缘由啊,着实让人好奇。

夺妻解恨

在朱元璋为了打下天下而四处征战的过程当中,大家可能会觉得他所遇到的最为难缠的敌人应该是元朝的那些蒙古人吧。但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哦,真正让朱元璋深感棘手、最难对付的敌人,是和他一样出身起义军的陈友谅呢。

陈友谅所率领的队伍可是一支老牌起义军。在陈友谅的心里,压根就没把朱元璋当成是多么厉害的人物呢。为啥会这样呢?原来,当陈友谅已经在起义的道路上纵横驰骋、声名赫赫,在那风云变幻的局势里大展身手的时候,朱元璋还处在四处要饭的艰难境地。所以,陈友谅一直都不觉得朱元璋有啥了不起的。

朱元璋的运气着实不错,身边有好些人都心甘情愿地去帮他呢。就因为这样,他虽说是后来才发展起来的,却能有后来居上的态势。不过呢,说他居上也不完全准确啦,哪怕一直到了鄱阳湖展开决战的那个时候,朱元璋的实力跟陈友谅比起来,那还是要差一些的,并没有真正超过陈友谅哦。

陈友谅可是经历了多年的征战啊,这可不是白忙活的,人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作战经验呢。就拿战船来说吧,要是把眼光放得开阔些,放到当时的全世界范围去看,陈友谅所拥有的战船那可算得上是顶级配置啦。相比之下,朱元璋这边呢,他所拥有的就仅仅只是些小渔船,这差距还是挺明显的呢。

大家知道吗,朱元璋最终能够战胜陈友谅,这里面原因可不简单呢。一方面呢,朱元璋的指挥那叫一个完美,在战斗过程中各种决策、调度都恰到好处,这无疑是他能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另一方面,陈友谅其实也出了大问题哦,他犯了一个很多枭雄往往都会犯的错误呢。这个错误就是,他把那些大战船全都连在了一起。这么做可就埋下了不小的隐患,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朱元璋可乘之机,最终导致他在这场较量中败下阵来啦。

话说在三国那个风云变幻的时期,有一位颇具枭雄特质的人物也曾干过类似的事儿呢。就是因为他所经历的这场战役,最后还成为了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那种“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哦。

大家知道吗,陈友谅和朱元璋之间有一场战斗,这场战斗可是堪称“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呢。要知道,这样的战役一旦打起来,双方那可都不好受哦,两边都得面临诸多艰难的状况。

朱元璋心里,对陈友谅的强大可是有着极为深刻的印象呢。要知道,打从朱元璋起兵开始,一路过来碰到过不少对手,可要说让他觉得自己压根儿打不过的人,恐怕也就只有陈友谅了哦。

在朱元璋成功建立明朝之后,他主持编写了一本书,名叫《大诰》呢。这本《大诰》可不得了,在明朝洪武年间,对于那些普通百姓来说,它简直就是一个能让大家实现“无成本民告官”的神奇存在。也就是说,当时的百姓凭借着这本《大诰》,在告官的时候可以不用担心会有什么高昂的成本之类的问题哦。

朱元璋一心想要惩治那些贪官污吏,为此,他采取了一个颇为特别的举措,那就是将《大诰》这本书,挨家挨户地给百姓们都发上一本呢。其目的就是希望借助这本书,让民众了解相关规定,从而对贪官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朱元璋一心想着要让普通百姓们能够实实在在地用上《大诰》这本书。为此,他可是费了一番心思呢,特意把这本书编得特别有意思,就是为了能够吸引大家去阅读它。

现在呢,有一本叫《大诰》的书,它已然成为了我们去研究明朝那段历史极为珍贵的史料啦。为啥这么说呢?这是因为书里所记载的那些事情,可信度是相当高的。要知道,这本书可是朱元璋亲自编写的呢,所以它所记录内容的权威性和可信度自然就很有保障啦,也正因如此,它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明朝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大诰》里有这样一段内容,呈现的是朱元璋的一番自嘲,而这自嘲所涉及的事情呢,是关于他对陈友谅的妻妾究竟是怎样进行处理的情况。

大家知道吗?有这么一本叫《大诰》的书,它是以朱元璋的角度来撰写的哦,就仿佛是朱元璋的一本自传呢。在这本书里,记载了朱元璋所说的这样一番话:“想当年朕还没有平定天下的时候,那可是带着军队和一众兄弟们整整打了十四年的仗呢。在这漫长的征战岁月里,朕可从来都没有做过强占妇女之类的事情,一次都不曾有过哦。”

在被送到朱元璋家里的那些妻妾当中,有一位便是后来的达定妃。

达定妃给朱元璋生育了第七子与第八子,不过呢,这两个孩子可算不上乖巧听话。

记吃不记打

朱元璋有个儿子是排行第七的朱榑,其藩地被安排在了山东青州。要知道,朱榑的母亲是达定妃,不过呢,朱元璋可没有因为这个缘故就看轻他,恰恰相反,朱元璋对朱榑是越发地信任呢。

朱元璋在命令朱棣北上打仗之际,特意吩咐朱棣,要他把自己的七弟也一同带上。朱元璋的想法呢,就是想让七弟能跟着去战场上历练历练,借此增长些见识。

然而,朱元璋怎么都没料到的是,恰恰就是这一回的出征行动,竟然使得朱榑渐渐变得目中无人起来。

到了第二年的时候,朱元璋下达了一道命令,让朱榑率领军队出去作战。要知道,这一回可是朱榑头一次独自带领军队呢,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心里难免会有些担忧。毕竟这事儿关系重大,所以在朱榑出发之前,朱元璋就多对他叮嘱了好几句,就是希望他能一切顺利,把这带兵作战的任务完成好。

然而,朱榑老是仗着曾经和四哥一同出过那么几趟门的经历,心里便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厉害得很呐。

话说朱榑奔赴战场之后啊,那行事作风可真是相当残暴呢。对待手下的士兵,他不是骂就是打,完全没有一点儿体恤之心。而且呢,他还凭借着自己的那点儿资历,压根就不把身边人放在眼里,对于手下好心给出的劝谏,他是一概不听。朱元璋呢,对朱榑这些所作所为其实都是知晓的,只是奇怪的是,并没有对他施以严厉的惩处呢。

在建文帝登上皇位之后,那个朱榑可就引起了朱允炆的注意呢。为啥呢?因为这朱榑,平日里劣迹斑斑的,存在诸多问题。所以呢,他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朱允炆着手进行削藩时所针对的目标啦。

恰好就在这个时候,有人前来告发朱榑有谋反的行径。接到告发后,建文帝便采取了行动,派人将朱榑抓捕了过来。

建文帝在处理相关事宜的时候,连审问的环节都直接省去了,就这么干脆利落地把自己的七叔给贬成了庶人。不仅如此呢,还把这七叔和五叔朱橚一块儿给关起来了。这两位皇叔被关在屋子里之后,就完全和外界隔绝了消息,外面发生的种种事情,他们是一点儿都不清楚,哪怕是外面都已经打起仗来了,他们也全然不知呢。

靖难之役结束之后,朱棣手下的那些士兵们气势汹汹地就朝着关押着两个人的院子冲了进去。这一下子可把那两个人给吓得够呛,他们俩直接趴在地上,开始大声地哭叫起来,那声音听起来就跟鬼哭狼嚎似的,别提有多狼狈了。

话说一直等到朱棣到来,这才跟他们讲清楚究竟发生了何事。那两人一听,先是一愣,随后便又流着眼泪笑了起来。朱棣呢,心想着这个弟弟经历了这般苦难的遭遇后,应该会变得安分老实些了吧。于是,就把他送回了青州的老家去了。

然而,又有谁能够料想到呢?那个朱榑在回到家中以后,竟然完全没有对朱棣心怀感激之情。恰恰相反的是,他居然动起了蓄意谋反的心思,还特地在家里召集、收纳了一批刺客,真可谓是居心叵测。

在那样一个颇为敏感的时期,他居然做出了招募刺客的举动,这可就让人不禁疑惑了,他招募刺客究竟是打算去刺杀哪个人呢?朱棣得知这一情况后,心里头就觉得特别不舒坦,浑身上下都好像被一种异样的感觉笼罩着,总之就是感觉自己全身都不自在啦。

之后呢,朱榑着手开始对自己所据守的城池进行加固工程,那阵仗就仿佛马上要面临一场大战似的。他的这一系列举动可把他手底下的那些大臣们给吓得够呛。这些大臣心里害怕,琢磨着得赶紧把这情况告知朱棣呢,可没成想,朱榑察觉到了大臣们的意图,直接就把这些想要去报信的大臣们全都给关了起来,让他们根本没办法去通风报信啦。

朱榑竟然明目张胆地谋划起谋反之事,这可没能瞒过朱棣。朱棣呢,为此接连写了差不多十封信给朱榑,信里的内容全都是在劝告他,希望他能打消那危险的念头。可谁知,朱榑压根就不把这些劝告当回事儿,完全不为所动,就好像铁了心一般,执意要走上造反这条绝路。

没过多久,朱榑以及他的三个儿子就那样不明不白地离世了。事情发生得很突然,也没有什么确切的说法能解释清楚他们到底是怎么死的,总之就是在不久之后的某段时间里,这父子四人就这么莫名其妙地死去了。

被吓死的老八

老七有着颇为传奇的一生,与之相比,老八朱梓这辈子可就显得单调多了。老八一直待在自己的封地上,规规矩矩的,期间也没犯下什么过错。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岳父家那边却出了状况,惹上了麻烦事儿。

话说朱元璋在大力追查“胡惟庸案”的过程当中,这一查可就牵连出了不少人。其中呢,就牵连到了朱梓的大舅哥,而顺着这层关系,自然而然地也就牵扯到了朱梓的岳父啦。

朱梓心里一直有着担忧,害怕会牵连到自己,就因为这份担心,他整天都把自己闷在家里,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而实际上呢,朱元璋压根就没打算牵连他。可能是察觉到了朱梓的这种不安情绪吧,朱元璋随后便派出了相关的官员,让这些官员前去对朱梓进行一番安抚,好让他能放下心里的包袱,不再为此事而忧愁烦闷呢。

事情是这样的,朱梓这个人,性格太过敏感了。当时呢,有一些官员出现在他那里,他一下子就想多了,竟然以为这些官员是他父亲朱元璋派去捉拿他的呢。就因为这么一个误会,他做出了一个极为极端的举动,直接带着自己的王妃就在家里选择了自焚这条路,实在是让人觉得挺惋惜又挺意外的。

话说朱元璋得知了这件事之后,心里那叫一个伤心呐。要知道,他可是皇帝,平日里要思量、要顾及的事儿那可太多太多啦,什么国家大事、朝政安排之类的,都得他拿主意呢。可就是在这么多事儿当中,他却偏偏疏忽了,没顾得上考虑自己儿子内心的感受。

你看啊,当时朱梓所处的情况是极为敏感的呢。在这样的情形下,他就应当行事尽量低调一些才对,要尽可能地避免让朱元璋察觉到他带来了什么威胁哦。

你看啊,结果朱元璋居然还派了自己身边的大臣去探望呢。这做法可不太妙,就好像是在把对方往绝路上逼嘛,让人感觉处境更加艰难了。

要知道,我们现在是以一种类似上帝视角的状态在进行评论呢。可在当初那个时候,朱元璋所面对、所看到的实际情况,很可能和我们如今所看到、所了解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哟。

当朱元璋得知朱梓自焚的这个消息时,心里别提有多痛了。要知道,他可是朱梓的父亲,自己的亲生儿子竟然被逼得走上了自焚这条路,这让朱元璋不禁深深自责起来,觉得自己这个做父亲的实在是太不称职了,完全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也正是由于发生了朱梓自焚这么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朱元璋后来才对那个总是触犯律法的朱榑网开一面,没有再去追究他的过错。

想那朱元璋,倘若知晓了朱榑日后的种种行径,怕是会满心懊悔,直叹自己当初怎么就没狠下心来把这小子给除掉呢。毕竟,朱元璋他首先是一位父亲,对任何一位父亲而言,要真的痛下决心去杀掉自己的亲生儿子,那得需要鼓起多么大的勇气才行呐,这其中的艰难与挣扎,实在是旁人难以完全体会到的。

总而言之,朱元璋有一位达定妃,这位达定妃为朱元璋生下了两个儿子。然而,这两个儿子的存在却给朱元璋带来了诸多不好的回忆,那些回忆或许是各种各样的事情所引发的,总归是没给朱元璋留下什么好的印象,反而是让他每每想起,心里头都不太舒坦呢。

朱元璋心里定然会生出懊悔之意,想着自己当初怎么就养出了这样的儿子呢?回想起来,怕是会不住地纳闷,怎么就有了这么个让自己如此头疼、这般无奈的儿子,真不知当时是怎么个情况就有了这么个情况的儿子呢。

0 阅读:3
蔡军灵犀说事阿

蔡军灵犀说事阿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