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传奇故事(39)-天官王国光(1)-吴江知县

油烟机评美食 2024-05-12 00:43:53

“郭峪三庄上下伏,秀才举人两千五”在阳城,只要说起这句话,大家基本上都知道说的是哪里。沁河流域一共485公里,其中在晋城范围一共有168公里,位于山西的第二大河流,在晋城范围的沁水县端氏镇到阳城县润城镇这短短的15公里区间,把最好的养分供给给了两岸人民。

不信你看,沁河流域的古堡群是不是都在这范围内,不信你再看,古今闻名的阳城沁水人物是不是在这一段区间的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位于润城镇的上庄村,有一座明朝时期的古代建筑,名为天官王府,是明代阳城人士王国光的故里,也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人物。

王国光,上庄人,祖上好像是长治市长子县迁来,在明朝王国光出生的时期,已经到往晋城有好几辈了。

王国光所出生的上庄,其实和皇城相府郭峪古城的距离不是很远,基本上就是村子与村子之间的距离。

在明朝时期,实际上整个晋城范围内的文风已经很成熟了,毕竟在宋朝程颢开书院以来,整个晋城的教育事业是直线上升,尤其是阳城这个靠山吃山的县域,说实话平常出门就是山,除了上山打猎下田种地,偶尔挖挖煤练练铁其余时间几乎没其他事了。

老百姓天天种田打猎总不能让子孙辈也如此吧,生活过得去,自然就让子女们去学习知识去,毕竟在古代光宗耀祖的事情就只有一个,成为读书人考功名,能当上官自然光宗耀祖,就算当不上,做个有知识的商人也要比普通人强很多。

王家自然如此,其实不止王家,在古代哪个家里不想这个事,只要有点条件就让孩子们去学个知识认个字。

王国光祖上在条件稍微好点之后,就将后代们送到附近的私塾去学习,只能说气运一般,没有能真正做到光耀门楣,但家族里的生意却是越来越好。周边的几个乡庄都差不多,富起来的乡绅富户们为了子孙后代的成长,一起集资在海会寺建立起了海会书院,当时海会寺属于交通要道边上,建立起来便于周边村镇上学,再加上寺院本就清净,也适合学子在里面学习。

王国光属于上庄王家的第九代,父亲王承祖功名上没有啥收获,但在经商上还可以,带领王家繁荣昌盛,且以孝顺父母和关爱兄弟闻名,在饥荒年,慷慨解囊,救济周边乡民,还被朝廷授予貲郎的称号。

王国光自幼在如此家教下学习,自然不会松懈,早早便努力的学习。海会书院那时候相当于阳城的北大清华,教育能力还是很强的,进入到海会书院的王国光学习更为努力,终于在嘉靖23年高中进士,虽说不是阳城首例,但真的算是给海会书院那一片开了个好头,自此一直到清朝末期,周边的庄户里都是喜报不断,为官者不断。

王国光考中进士后,正逢继母病逝,在家守孝三年,这是明朝的规矩,但凡为人子,无论官否,凡直属丧事,都须在家守孝三年。

三年过后,王国光步入官场,前往吴江县任知县,初到任上,便让人在县衙门口立碑一块,上写“山西王国光,初任到吴江,若收一文钱,客死不还乡”,吴江百姓见此情形,还不太信任,毕竟吴江也属于富庶之地,想要贪腐一些简直不要太简单。

而上任后的王国光,把“禹之治水,行所无事”贴在案头,时刻提醒自己。吴江地区但凡做事比较讲究排场,在此浪费贪污者不计其数,王国光为减少此种情况,现身说法,让其中奢侈之风为之一紧,也让其中收受好处的贪腐恨之不绝,很多人都想在其任上找到其污点,拉之下水。

可自小生于富户之家的王国光哪能看上这些东西,上任伊始,便公私分明。本来位属县衙内的知县所用都属于公费使用,会在缴收税款后抽出部分用来县衙日常开支,可王国光不这样,先是公私分的很清楚,白天办案办公使用公费物品,夜间自己读书学习则使用自费的物品。

一次,下属随之办公到夜里,王国光突然吹灭烛火,而后拿起旁边另一个灯芯点燃,下属不解问这是何意,答:白日上班时间,用公家物品,夜间属于我自己时间,哪怕加班也是自己的原因导致,自然要用自己的物品,不然官员领俸禄的用意何在,下属钦佩不易。

后来政务繁忙,每日工作许久,王国光直接把县衙所用灯芯烛火及日常生活支出全都自己包了,名声传在外百姓自然高兴。

再加上自上任后,王国光统计县府徭役赋税,制定合理合情的税役政策,每一项都清清楚楚,自己再直接亲自征集岁课,使得下级无法从中贪腐,使百姓更加钦佩。

上任不久,恰逢吴江水患,王国光受上级领导安排调查受灾情况,政策要求凡全部被淹没地区才可获得朝廷赈灾款,可吴江毕竟不是一片平地,有部分高地未被全淹,百姓怕拿不到赈灾款,拿镰刀削去未淹没的稻穗,将杆按进水中,王国光见,认为未被淹没稻田稻穗哪有那么多,且未成熟稻穗也不能食用,劝百姓不要做无用功,上报全部受灾,将赈灾款全额发放,百姓得实惠对这外来官员甚是满意。

水灾结束后,发展经济,铲除恶霸,断案说理,保证民生是每任知县都要做的事情,而王国光在这些上面更加出众。

首先是时长悬案迅速侦破,枉死受害者很快得到公正判决,再者查处制售卖假的商贩,乡村恶霸狗腿,还吴江天空清明,百姓自然拍手叫好。

而后发展地方经济,将吴江本地稻米水产茶丝异地交易往来,使民众得到实惠,吴江发展日新月异。

嘉靖二十七年,王国光外祖逝世,为回奔丧卸任吴江知县,检查行李时,发现下属将岁课结余夹在行李之中,便毫不犹豫交回府库,百姓感激,画像祭祀。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