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某日,四川凉山警察局外聚集了大量远途而至的村民。
他们愤怒地堵住警察局门口,要求警方给出明确解释,否则坚决不离去,现场被围得水泄不通。
警察因村民而苦恼。昨日,他与同事在凉山偏远村落逮捕一名70岁女教师,她在村中备受尊敬,村民纷纷前往警局,恳请释放。
此人绝不能释放!警察焦急愤慨,终透露老教师真身。闻讯后,求情村民皆惊愕,继而怒容满面,齐呼速将老罪犯正法。
这个老教师的具体身份是什么呢?
经验丰富、备受尊敬的老教师,以其高尚的品德与深厚的学识,在教育领域享有崇高声誉,是后辈学习的楷模。
1954年,一位陌生老人抵达四川凉山的一处小村落。
她约莫六十岁,头发斑白,衣着讲究,举手投足尽显温柔优雅,颇有教养。与肤色黝黑、衣衫褴褛的村民相比,她显得格格不入,宛若异世界的来客。
村庄闭塞少外人,突现生面孔,引得各家各户纷纷前来围观。
当时,中国战乱初定,人心尚存戒备。因这女人是位手无寸铁、孤苦无依的老人,村民们才未将她驱逐出境。
女人面对围观,依旧从容。她望着村民戒备的眼神,和颜悦色道出自己叫刘小琴,非恶人,因家乡遭遇战乱,故来此避难。
刘小琴自述为孤儿,无父母。其夫为军人,因保卫家乡牺牲。她孤身一人,故来此避难。
村民们听后,虽仍心存疑虑,但警惕已减,对刘小琴生出几分同情。
尽管新中国已成立,部分地区仍混乱,存在土匪与国民党散兵。刘小琴身为烈士遗孀,品行应无大恶。
刘小琴见村民情绪好转,续道她能识字且会说英语,愿免费为村里孩子授课,仅求温饱。
刘小琴的话触动了村民。家长皆愿子女通过学习改变命运,但贫困使他们无力支付学费,且缺乏教师。读书看似富贵人家的特权,与贫苦的村民无关。
刘小琴提出免费教孩子,村民皆大喜。村长为其安排住处,她感激之余,出资建校并担任唯一教师。
村民们惊讶地发现,刘小琴不仅富有,而且心地善良,她慷慨出资为村子建学校,亲自教育孩子,成为村民眼中的大善人。
刘小琴在村里的声望迅速提升,村民们不再把她当外乡人,而是给予了她极高的尊重和敬意。
邻里吃肉时,会送一小碗给刘小琴,逢年过节亦赠礼。孩子们喜爱这位老奶奶,常围着她叫“刘老师”,并时不时送上土鸡蛋。
刘小琴以心换心,接受村民善意的同时,致力于村子教育。她让村童有学可上,将知识播撒于贫瘠之地,改变了教育匮乏的现状。
村民深信于她,家长外出务农时,她主动照看孩子。邻里遇困,她总竭力相助,从不推辞。
这种美好生活持续了十年,期间刘小琴成为村中受尊敬的长者,她仍坚守教师岗位,不断将孩子送出大山。
因卓越贡献,刘小琴成村中“主心骨”。村中大事,村民皆习惯找她定夺或征求意见。
刘小琴享受着平静满足的生活,以为能一直如此。然而,1964年的人口普查揭露了她的伪装,同时,一段尘封多年的血腥往事也被重新唤起。
"老教师"的真实身份揭晓
1964年,全国进行第二次人口普查。偏远小村迎来数辆政府车辆,载有负责普查的工作人员,他们陆续进村开展工作。
村民得知是政府人员后积极配合,普查顺利推进。至刘小琴时,突发意外。
工作人员在首次人口普查时发现,村里无刘小琴记录。且其年龄不符新生人口,推断她应为外来人员。
村民们所言非虚,刘小琴非本地人士,系五十年代自外地逃难至此。
工作人员顿生警觉。建国初,局势动荡,众多汉奸特务趁乱改名潜逃偏远地带以避惩罚。1953年人口普查揭露诸多不法之徒,刘小琴莫非亦是此类?
工作人员召唤刘小琴前来,随后详细询问了她的个人状况。
刘小琴见到政府工作人员时,神色慌乱。她言语支吾,眼神游离,明显心中有隐情。
见刘小琴如此,工作人员立刻明白。一人向同伴示意,后者点头,随即离开人群,悄悄拨打了报警电话。
刘小琴尚不知情大祸将至,仍故作镇定。然而,她自以为完美的伪装与漏洞百出的回答,早已彻底暴露了她的异常。
警笛骤响,穿透村庄。村民愕然注视下,警察坚决地将刘小琴押上警车。
警车迅速驶离,村民嗅着尾气,面露茫然。片刻,众人恍然回神,急忙奔向家中寻求协助。
刘老师品行兼优,怎会遭警察逮捕?必定是警方弄错了对象。
刘老师对村落有大恩,今其遇困,村民必不会坐视。众人合力,共赴警局,要求释放恩师。
村民情绪激动,纷纷停工,三五成群地坐上拖拉机,汇聚至凉山警察局。
此时,警察局已完成对刘小琴的初步审讯,确认其身份复杂。她隐藏极深,若非此次人口普查,难以发现其踪迹。
警员小张审阅资料时频叹,赞其团队运气佳,成功捕获重要嫌疑人。
小张刚松一口气,警局门口忽传吵闹。他急放资料,奔至门外,只见村民们面露怒色却敢怒不敢言。
村民怒视小张,齐声要求释放刘老师,目光圆睁,口中呼喊不断。
小张稍作思考,便认出了刘老师的身份。但他随即想到,释放刘小琴,绝无可能。
小张向村民耐心解释,刘小琴正接受调查,暂无法释放。调查结束后会给予明确答复,承诺既不冤枉好人,也不放过坏人。
村民不信小张解释,坚信刘小琴善良。他们围堵警局,坚持今日必带走刘小琴,声称不放人不撤离。
小张十分苦恼。他尝试和村民讲道理,但他们既不听也不信。他不能采取强硬手段,与村民发生冲突。
小张迫于无奈,坦露了刘小琴的真实身份。
刘小琴实则非孤寡老人,乃是汉奸身份。
她出身于东北一富裕家庭,其父为“东北王”张作霖的部属。
刘小琴自幼受西式教育,精通英语与日语。凭借优越家境,她嫁予门当户对的丈夫,婚姻生活美满。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沦陷。为保家卫国,刘小琴的丈夫毅然加入东北抗日联军,不顾家人反对,最终在抗日战场上英勇牺牲。
丈夫离世后,家境急转直下。刘小琴无技能且无工作,身处乱世,她如同无根浮萍,孤苦伶仃,生活陷入困境。
刘小琴自幼生活优渥,难以接受落魄境遇。为维持奢侈生活,她应允了日本人的邀请,沦为背叛国家的汉奸。
刘小琴以抗日烈士遗孀之名,那段日子四处搜集情报。其特殊身份使她未遭怀疑,众人皆视其为失去丈夫的悲苦妇人。
因此,刘小琴顺利渗透各抗日组织,向日本人详尽汇报情报,犯下了众多背叛国家的可耻行径。
刘小琴通风报信,导致众多革命志士惨遭日本人杀害。她则获得日本人重赏,大把钞票入手,从此过上了富足无忧的生活。
后来,抗日组织因行动屡次暴露,察觉有内奸。经调查,他们确定刘小琴为嫌疑人。
刘小琴开销无度,且无工作收入。她丈夫去世后,夫家也衰败了。作为一个家族没落的寡妇,她的资金来源令人疑惑。
事实证明,调查结果无误。众人对此难以置信:抗日英雄之妻怎会投敌?她此举无愧于国家人民与亡夫?拿着烈士鲜血换来的钱,她能心安?
刘小琴对这些问题不予回应。她是个极端自私的利己者,只关心自身安好,他人的生死安危,她并不在意。
刘小琴暴露后,不再掩饰,公然为日本人效力。见革命烈士怒视她,她心中暗喜:恨我也没用,你杀不了我,且会先我而去。
抗战期间,刘小琴手上沾染众多人命,虽遭众人唾弃,她却以此为乐,企图长久保持这种局面。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昔日凶恶身影在中国大地上消失。天道轮回,无人可逃。刘小琴的富贵梦,随着日军撤离,也随之破碎。
刘小琴望着凌乱的街道,面露茫然。日军为何会战败?为何未能取胜?他们即将撤回日本,那我该如何是好?
刘小琴强压恐慌,目睹众多同类汉奸遭处决,双腿不由自主地颤抖。
在极度的恐惧中,刘小琴心中唯余一念:逃离,且越远越好。
此时,蒋介石挑起内战,中国重陷战火纷飞。这为刘小琴提供了极大便利。
她伪装成无家可归的难民,携带日本人赐予的钱财与珠宝,沿途时行时歇。
她惧怕身份泄露,不敢久居一地,避免公开露面,更不显露财富,犹如阴沟老鼠,四处躲藏,终日心神不宁。
逃亡中,刘小琴日渐衰老,对漂泊生活心生厌倦。她渴望寻一安身之所,度过余生,安然离世。
此地非大城市亦非交通便利之乡村,最佳为偏远深山,远离东北。如此,她可隐姓埋名,共产党再神通,亦难寻其踪迹。
1954年,刘小琴前往四川凉山州,定居在一个偏远且破败的小村落中。
她编造悲惨身世博取村民同情,随后以教书办学消除村民疑虑,赢得了淳朴村民的深深尊敬。
天网恢恢,普天之下皆为王土。无论这村庄多么偏远,仍属中国领土。刘小琴即便逃至此地,也终难逃正义的裁决。
小张警员言罢,村民皆沉默。眼眶泛红,牙关紧锁,双手握拳,手背青筋暴起,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村民震惊,德高望重的刘老师竟是汉奸,建校资金源自出卖同胞。此念及此,众人愤怒至极,恨不得食其肉,饮其血。
四川人民对日仇恨深重。抗战时,350万川军出征,仅13万归来,参军人数与伤亡程度均居全国之首。
彼时四川,无论偏远村庄皆有抗日战士。他们或负伤归乡,或战死沙场,遗骨他乡。
刘小琴避难的村子有抗日英雄,因此当她自称军人之妻时,村民们对她心生同情。
村民们如今对刘小琴的恨,与昔日对她的同情尊敬截然相反。百万川人捐躯,而他们却让恶贯满盈者苟活多年,愧对先祖,死后亦难逃世人指责。
小张望着悲痛悔恨的村民,心生怜悯。他劝慰道:不知者不怪,你们淳朴被骗非己过,皆因汉奸善伪装。实在的农民,岂是狡诈汉奸的对手。
小张安慰村民后,大家情绪稳定。他们询问刘小琴的最终处理,小张答复尚不清楚,需等待上级决定。
村民们重燃激情,齐声高呼:“处以枪决!处以枪决!”
坚定声音透露对汉奸的深恶痛绝,蕴含数十年累积的血海深仇。
刘小琴最终被执行枪决,年迈之时遭遇此罚,无疑是对其过往的一种报应。
与虎谋皮终自毁。刘小琴对村子的贡献无碍其血债需偿。她的归宿,终将是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