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1988年我参加高考预选考试,全校213名考生,仅21人过关!

一介退休老干部 2024-04-24 08:28:10

文/告别旧时光(素材/四月的树叶)

我今年56岁,家是江苏丰县的,如今还有四年就要退休了,回想过去的点点滴滴,我觉得改变命运的转机有三次,但1988年的预选考试和高考对我而言,却是人生中最最重要的一次。

1988年我读高三,在参加高考之前,还有一道“拦路虎”,那就是预选考试,考试的具体时间我已经没有了具体印象,大概是在5月10号左右,预考不过关的同学,就提前毕业了,剩下的人,才能参加7月7日的高考。

七月份的高考时间,是当时教育部专门挑选的,盛夏高温,考场既没有空调,也没有风扇,那三天时间,既考智力,又考身体的承受能力。

按理说,我本人是没机会读高中的,1985年我初中毕业那年,考上了邻县的一所中专学校,因发育迟缓,个头太矮,只有1.37米(如今身高1.71米),没有学校录取,我父亲当时就想着让我复读一年,等我长高点,下一年再上中专。

当时,我原本想去原初中部去复读的,但我一个同学的父亲来到我家说:“按照你这样的成绩(超过重点高中分数13分),如果去读高中的话,将来肯定可以考一个不错的大学!”

于是,父亲又通过我的班主任,到县里找了相关的熟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能成功(当时县重点高中,只招聘第一志愿)。

后来,不得已,我到镇里的高中读书,我当时的中考成绩,在全校是第二名。

到学校半个月的时候,学校组织了一次单元考试,我的总分是班上第一名,班主任多次表扬,我由此也沾沾自喜,认为读书只凭脑壳聪明,不努力也一样取得好成绩。

后来,不管是期中还是期末考上,一次不如一次,最后掉了班上第六名名,当时班主任很严肃地对我说,如果成绩没有提升,考大学是没有希望的。

班主任和我谈过那次话之后,我内心也感觉到了压力,高二分科后,我选报了理科,从那以后,我开始发奋努力,不负众望,“一心只读圣贤书”。

正像班主任老师所说的那样,那个年代,高考几乎是农村孩子跳出农门、实现阶层跃升的唯一渠道,我只能拼命一搏。

当年的五月初,学校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采用全县统一的考试,筛选出参加高考的学生。这就是大家所说的“预选考试”,那是一次淘汰率很高的考试,乡镇中学中,绝大多数的学生将无缘高考。

预选考试之前,班级提前举行了一次“毕业告别仪式”,一些同学在班级的黑板前表演了节目,尽管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但其实大家的内心是伤感的,因为,预选不上的同学,将来有可能再也看不到了。

而那次预选考试,我幸运地通过了,但考了多少分,位居理科班什么名次,我已经不记得了。

我记得很清楚的是,那年我们学校参加预考的人数一共213人(文科加理科),预选上的人一共21人,刚好达到了十分之一。而在七月份的高考成绩下来之后,学校考上大学(含大专和中专)的人数一下子变成了个位数——九人。

录取的九人中,其中包含了五名复读生,应届生当年考上四人,而我则是其中之一。

现在查阅当年的高考资料上,记载着当年参考人数是多少,录取人数是多少,然后得出一个录取比率。这些其实都没有涵盖预选落选的同学。

预选成功的同学,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除了继续拼命苦读之外,像高考报名、建档、体检、填报志愿,都是在高考之前的一个多月里进行的。

在体检时有一个环节,男生们都要脱得精光,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在那么多人面前一丝不挂,当时心里感觉很尴尬的。

1988年7月6日上午,我们参加高考的同学,都各自想办法,到了学校预定的旅馆那里,将东西放好之后,然后班主任带大家去看考场。

在当天下午四点左右,我们二十几名考生,集合在旅馆门前,召开了一次考前动员会,学校领导反复告诫我们考场上要注意的事项。譬如,不要忘记带准考证,要在考前提前上厕所,考场上,试卷不要让周围的人偷看等等。

动员会结束后,抱着“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想法,我们都拿出书本再看看,当然那时看书已经没什么效果,但仅仅是为了心安而已。

考试之前的那个晚上,我用热水泡脚,早早地入睡,第二天一早,按照班主任事先告知的地点,大家统一步行到了考场。

三天的考试,对我来说,还是比较顺利的,没有遇到自己感到棘手的题目,考完之后,心情一直是舒畅的。

高考完之后,是等成绩的日子,那时,我每天跟着父母到田间干活,体验着一种与读书完全不同的生活模式。

7月底,我鼓足勇气骑着自行车去学校看榜,欣喜地得知,我远远超过了最低录取分数线,我和班主任打过招呼之后,马上风驰电掣般地骑车回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给父母。

当年,我还报考了提前录取的军校,可右眼视力有些糟糕,我只能望洋兴叹,“国防院校”这四个字,对十八九岁的我们而言,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但最终还是与我无缘。

我那年的高考成绩,超过最低录取分数线39分,最终上了一个本科,由于我报考了师范学院,因此我的职业,至今我依然从事教育工作。

以上内容,是我真实的经历。由于我性格内向,不善于和别人交流,当村里一些人知道我考上大学的消息时,一位乡邻说,你看他傻乎乎的,居然还考得了大学。

其实,在高二之前,我是贪玩的,后来两年时间,我是全力以赴的,自己辛苦的付出,也换来可喜的回报。

回眸高考,我深深懂得:收获需要付出,成功必须坚持。感谢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使我走出了偏僻的农村,从农家子弟变为捧着金饭碗吃公粮的编制人员,而今已成为县一中的一名教育骨干。

饮水思源,倍觉甘甜,当年的预选考试和高考,我今生难忘。

0 阅读:0
一介退休老干部

一介退休老干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