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上演最后疯狂

网通舌说车 2025-04-18 21:58:42

——车市热点问答(第286期)

网通社汽车研究院院长 何仑

中国车市特别是电车的各种乱象多到疯狂,一方面,一辆小米SU7烧死三人的惨祸震惊全球,电车安全、质量问题频发,电车保险业务巨亏,车价断崖式下跌,媒体因车企捂紧钱袋不提供车马费、机酒费而骂街,自媒体大V因接机待遇问题互掐,发改委表态要整治车市乱象;另一方面,本周各种新车、技术、品牌、愿景等五花八门的发布活动超过了30个,3月份乘用车整体同比大增14.4%,其中问题最大的电车市占率居然连续两个月回升,3月份达到51.1%,与去年7月持平,距去年8月最高点只差2.6个百分点,可谓红红火火。该怎样看待这些乱象?

问:电车市占率两个月来回升了近10个百分点,的确出人意料。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我想反问几个问题,一是电车的安全、质量、技术,近来有明显提升吗?

问:好像没有,负面的倒是不少,特别是小米SU7的那场惨祸,还有层出不穷到审丑疲劳的安全、技术和质量问题,就是没有像样的统计数据,估计是因为实在是拿不上台面。至于技术突破、创新等等,还是老一套——吹牛不上税,连发改委都看不下去了,表示要整治“虚假宣传”(参见《小米SU7,光速回应发改委》)。看来,以后吹牛也要上税了。

答:二是电车保险难、成本高的问题解决或缓解了吗?

问:没有,还在不断加剧,虽然还是没有权威的相关统计数据,人们只能根据零碎的信息来判断。按一般的规律,只要是好消息,铁定会第一时间发布的。

答:三是电车售后服务坑爹的问题有所缓解吗?

问:没听说。倒是有传统合资车企推出全系燃油SUV十大核心系统终身质保措施,专打电车售后服务的坑爹软肋。

答:四是除了延续以往的电车利好政策外,有什么新的刺激政策出台吗?

问:印象中只有一个,就是1月份实施的政府汽车采购新政策,要求电车占比应不低于30%‌,但政府采购目前只占乘用车总销量的6%。所以,直接影响不大,间接影响会有一些,就是能在某种程度上提振普通消费者对电车的信心,但很有限,因为很多人都说,什么时候高官们都坐上电车了,就说明电车已经安全了,而现在离“都坐上”还差得很远。

答:你看,对电车销售有重要作用的这四个因素都不怎么样,甚至很糟糕,那电车占比快速提升的主要原因就只剩下大幅降价和各种促销了。

进一步的问题是,在这种降价、促销的背后,是车企们都找到了在保证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的诀窍,有了进一步降价的本钱,还是更进一步地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就为了打价格战,扩大或保住市场份额?

问:在保证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的诀窍,今年以来还没听说过,听说最多的是疯狂内卷,卷成本、卷员工、卷供应商、卷经销商、卷用户,偷工减料、粗制滥造,还有卷嘴炮。

这样看,这种电车市场份额的这种回升显然不可持续?

答:我看不仅不可持续,简直是往死里作。原因很简单:在电车的安全、质量、技术标准、售后服务、保险等基本问题还远没有解决的情况下,销量越大,出问题车辆也就越多,车龄越长,出问题的概率也就越大,解决问题的难度也就越大,利益相关方最终为此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

我看电车似乎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正上演最后疯狂,不撞南墙不回头。

问:这么说是不是太悲观了?

答:问题不在于悲观,而在于长期以来人们对电车过于乐观,结果很可能是乐极生悲。电车市场份额回升不过是表面,下面已经是烂泥一滩了。

那些乐观的人应该扪心自问,如果拿掉给电车的各种补贴和特权,实现“油电同权”,或者把电车享有的这些特殊待遇减半,如果要求电车像油车一样盈利,或者起码做到盈亏平衡,如果要求电车达到和油车同等的使用寿命,如果有关部门对电车产品和服务的种种问题不再放任自流,而是严格监管,公布相关统计数据,允许媒体曝光,如果电车遥遥领先的各种吹牛必须上税,被依法治理,总之,让电车与油车在同等规则下和执法环境中竞争,那么,电车的价格会是什么样?还敢说方方面面碾压油车吗?它的市场份额会是多少?我看能有个10-20%就不错了。

问:最近有专家指出,3年内蔚小理一家不剩,独立存活率为零。您怎么看?

答:我看差不多。

但不只是这3家,它们是国内最早的新势力品牌,所以问题暴露得比较多,后来的那些新势力的毛病还在逐渐加速暴露的过程中,其中的多数还在作死的半路上,也将在劫难逃。

更要命的是,它们自己死了也就算了,给行业带来的歪风邪气,对行业发展理念和标准流程造成的恶劣影响,对行业法制和竞争环境造成的破坏,对消费者利益的严重损害,还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参见《车圈第一大歪风邪气:要速度,不要命》、《车圈第二大歪风邪气:要颜值,不要底裤》、《车圈第三大歪风邪气:遥遥领先,主要靠蒙》)。

问:最近,除了发改委表示要整治汽车行业的无序竞争外,工信部日前召集车企会议,要求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像是在亡羊补牢?

答:仅仅加强监管是不够的,要从根子上解决畸形发展问题,就必须逐步取消给电车的各种补贴和特权,真正实现“油电同权”、油车和电车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

其实,车圈内的种种乱象早就摆在那里了,很多业内人士早就感觉到这样卷下去早晚要出大事,已经是劣币驱逐良币了,要求“油电同权”的呼声已经一年多了,但毫无进展。我本人对此的分析评论和建议也已经不下十几次了(参见《安全和质量,刺破电车泡沫的关键一针?》、《“高阶智驾”,车主成倒贴的小白鼠?》、《电车的自燃与自残》、《中国汽车进入“某”时代?》、《“油电同权”为何难产?》、《避免换道翻车,“油电同权”应开始倒计时?》、《炫迈造车,满天飞猪,合资车企还有救吗?》、《恶性价格战根子在比亚迪?》、《电车二次大跃进到了尽头?》、《车市癫狂,谁买单?》、《车圈里的嘴炮与唱衰》、《“电动车孤岛”关键是怎么个“孤”法》、《不要让电车长成巨婴!》)。但大家似乎都感到对此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只能瞪着眼等待这一天到来。连小米的雷总也先后说过“挺绝望的”、“完全是在靠蒙”、“天天歪风邪气的”。

如今,那辆小米SU7以这种惨烈的方式撞了南墙了,会不会有跟随者呢?但愿不会。

我曾多次做过下面的评论:

我再次想起了卡夫卡的名言:无论规则多么离奇荒谬不合逻辑,大多数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遵守。因为遵守它,事后才会付出代价;不遵守它,立刻就会付出代价。总之,早晚都会付出代价。

我还要补充一点,不同的是,事后付出的代价会更大!有关部门可以选择的是,现在改变规则,立即付出较大代价;不改变规则,将来付出特大代价!

(图/文 网通社 何仑)

0 阅读:5
网通舌说车

网通舌说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