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大飞机,从经济角度来看,其目的之一确实是为了挣钱,提升国家的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中国在申请加入 WTO 之时,谈判过程极为艰难。当时,时任商务部部长在法国讲述中国的困境,指出我们需要出口八亿件衬衣才能换得一架空客。那个时期,年轻人更多地在思考怎么才能造出大飞机,而非质疑为何要造。
回忆起当年,参加演讲比赛时,人们声情并茂,描述着广东服装厂里女工们艰苦的工作条件,她们是我们的母亲、姐姐和姨娘。大家感慨万分,凭什么我们的亲人要为外国老太太织衣服,而不能让外国老太太为我们的家人织毛衣呢?那并非演技,而是满满的真情实感。
后来,温总理在北航出席活动时,临时决定到图书馆看一看。总理对那里的学生讲,我们没有自己的大飞机,他深感痛心。当时,人群中有一位同学激动地大喊,请总理放心,我们一定造出中国自己的大飞机。这同样没有任何事先准备,全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
据蒂尔集团和空气动力咨询公司联合发布的《全球航空航天产业规模与国家排序》报告显示,2017 年全球航空航天制造业总规模达到 8380 亿美元,其中美国占比 49%,高达 4094 亿美元。美国航空业占全国 GDP 的 5.1%,直接从业人员两百多万人,其上下游产业链涵盖了航空制造、新材料、金属加工、精密仪器等众多领域,带动的从业人员更是达上千万人。
以美国为例进行推算,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如果我国航空业能够拿下我们国家自己的航空市场,使航空业 GDP 占比上升到 5%,那么将再造一个产值 6 万亿级的庞大行业,同时带来上千万个高薪岗位。 再看新能源汽车领域,全国汽车产业相关就业人口高达三千五百多万人,GDP 达 7 万亿。假如我们的比亚迪等车厂能够成功打垮两田、大众等日德的汽车产业,夺得他们的市场份额,那么将拥有一个超过 10 万亿的产业规模,为数千万人提供高薪岗位。
每拿下一个行业,就会多出几千万高薪岗位,比如在电子通信设备制造领域,我国的华为、中兴等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崛起,不仅为国家带来了巨额的经济收益,还创造了大量的高薪就业机会。以华为为例,其在 5G 通信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使得全球众多国家选择与华为合作,为我国的通信设备制造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据统计,华为在全球范围内的员工数量超过 19 万人,其中研发人员占比高达 45%,这些高素质的人才为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又比如在高铁制造领域,中国高铁以其先进的技术、高效的运营和可靠的质量,成为全球高铁建设的引领者。中国高铁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钢铁、机械制造、电子设备等,还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高铁产业直接和间接带动的就业人口超过百万。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高铁不断走向世界,为更多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支持,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经济实力。
现在我们常常抱怨生活、996 工作制,感到疲惫和内卷。要改变这种现状,关键就在于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攻克,发展能够容纳足够多人口的制造业。全国 13 亿人口,除去老人小孩等非适龄工作人口,适龄工作人口约为 9 亿左右。再刨掉一半以上的服务业人口以及日益减少的农业人口,还有大约四亿人。当我们拥有足够多的高薪岗位来容纳这四亿人的时候,人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就会发生倒转,我们也就能和所有的烦恼说拜拜了。制造业如同做饼,人多饼少,必然会出现内卷,无论怎样质疑体制都无济于事;只有饼多人少,才会有希望。
所以,历经半个世纪,中国为何要坚持造大飞机?说白了,就是为了提升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国民创造更多的高薪岗位,让外国老太太也能为咱妈织件毛衣。同时,这也是为了实现国家的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
说的很透彻[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