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息肉都需要切除吗?
宜曼殊
2025-04-17 04:35:18
结直肠息肉是突出于结肠或直肠黏膜表面的异常组织增生,形似“肉疙瘩”,其性质、癌变风险及处理方式各有不同。以下是关键信息的简明总结:
一、息肉类型与癌变风险非肿瘤性息肉(通常不癌变)幼年性息肉:多见于儿童,属良性错构瘤。炎性息肉:由慢性炎症或溃疡修复形成,如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息肉。增生性息肉:常见于直肠/乙状结肠,<5mm可观察,其他需切除。肿瘤性息肉(癌变风险较高)腺瘤性息肉:管状/绒毛状/混合型腺瘤:绒毛成分越多、体积越大(>1cm)、异型增生越重,癌变风险越高。进展期腺瘤:需立即处理,癌变时间约5-15年。锯齿状病变:无蒂锯齿状息肉(SSL)和传统锯齿状腺瘤(TSA)可能通过特殊途径癌变。二、常见症状多数无症状,尤其早期,体检肠镜发现。典型表现:便血(鲜红色)、黏液便、里急后重。腹痛、肠套叠(长蒂息肉)、肠梗阻(巨大/多发息肉)。肛门脱出(近肛门长蒂息肉)。三、筛查与诊断金标准:结肠镜检查(直观观察+活检病理确诊)。其他方法:粪便潜血试验、直肠指检、问卷调查(评估高危因素)。四、治疗原则需切除的情况:所有腺瘤性息肉(无论大小)、≥6mm的增生性息肉、SSL/TSA。<5mm但为平坦/凹陷型肿瘤性病变。可观察的情况:≤5mm的直肠/乙状结肠增生性息肉。五、术后复查腺瘤切除后:3年内复查肠镜。高风险患者(如>3个腺瘤、>1cm、高级别瘤变)需1-2年复查。增生性息肉:根据部位和大小决定随访间隔。六、预防与生活建议饮食调整:增加膳食纤维(蔬菜、全谷物)、减少红肉/加工食品。戒烟限酒,避免辛辣刺激食物。规律运动:促进肠道蠕动,减少便秘。控制压力与作息:避免过劳、熬夜,维持免疫力。高危人群监测:家族史、炎症性肠病、肥胖或糖尿病患者需定期筛查。关键提示早发现、早切除是阻断癌变的关键,多数结直肠癌由息肉缓慢演变而来。即使切除后仍需长期随访,防止复发或新发息肉。如有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建议尽早进行肠镜检查。健康生活方式结合定期筛查,可显著降低结直肠癌风险。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