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欧盟委员会与中国商务部宣布达成历史性共识,双方将以“最低进口价格”机制替代此前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的反补贴关税。这一突破性进展不仅标志着持续近半年的贸易争端迎来实质性缓和,更彰显了全球化背景下大国合作化解产业冲突的智慧与远见。

自2023年欧盟启动对中国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以来,双方在关税问题上的博弈一度剑拔弩张。2024年10月,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加征最高35.3%的五年期反补贴税,叠加原有10%进口税,中国车企面临最高45.3%的超高关税壁垒。然而,面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与全球绿色转型的紧迫需求,中欧双方选择以对话替代对抗。此次达成的“最低价格”协议,既保留了欧盟对市场公平竞争的监管权,又通过价格承诺为中国车企保留了市场准入空间,实现了从“零和博弈”向“互利共赢”的范式转换。

与关税的“刚性约束”不同,最低价格机制展现出更强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格罗伯达亚太汽车市场预测总监曾志凌指出,该机制允许企业通过价格承诺维持利润率,避免了关税带来的“利润牺牲”。这一创新不仅缓解了中国车企的出口压力,也为欧洲本土产业提供了缓冲空间。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对此表示欢迎,认为该方案有助于减少贸易扭曲,推动中欧汽车产业在公平竞争中实现技术升级。
战略自主与供应链韧性:破解全球化困境的双向奔赴中欧电动汽车贸易协议的转向,折射出全球化时代的深层逻辑。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访华期间直言,欧盟必须改变对华立场,寻求与中国在绿色经济领域的合作。当前,欧盟电池产能缺口高达40%,而中国占据全球70%的电池市场份额,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已深度融入欧洲供应链体系。最低价格机制的达成,既保障了欧洲车企的供应链安全,也推动中国车企加速本土化布局。比亚迪拟在德国新建工厂、宁德时代与Stellantis合资电池项目落地西班牙,正是这一合作红利的现实印证。

中欧此次突破性合作,为全球贸易争端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面对美国单边主义引发的贸易动荡,中欧选择以规则创新替代关税对抗,既维护了多边贸易体制,又为产业合作开辟了新空间。正如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所言,这一协议将为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注入更多稳定性与确定性。在绿色转型与产业升级的浪潮中,中欧携手破解贸易困局,不仅为双方汽车产业创造了发展机遇,更为全球化时代的经济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当保护主义阴霾笼罩全球,中欧以智慧与包容开辟的合作新路,恰如破晓之光,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带来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