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从巴西采购 240 万吨大豆这一消息,恰似一石激起千层浪,致使美国农民陷入群体性焦虑之中。巴西大豆以 449 美元/吨的价格成交了,总价 11 亿美元的订单。如果没有关税战,本来应该是美国农民能拿到的,因为关税的限制,这订单就像镜中花水中月一样没了。美国大豆协会主席凯莱布·雷格兰无奈地喊到:“(美国农民)不能成为牺牲的羔羊。”这反映出在贸易战这样的大环境下,全球农产品市场正发生巨大的变化。

巴西大豆的优势在此次采购中显露无遗。相较于美国大豆448美元/吨的离岸价,巴西大豆价格大致相同,鉴于使用人民币直接结算、种植成本优势等因素,到岸价长期低于美国12-15美元/吨。而中美贸易摩擦中125%的关税加征,更让美国大豆到岸价飙升至1008美元/吨,彻底失去竞争力。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大豆进口国,在“用脚投票”的逻辑下转向巴西,既是市场规律使然,也是应对贸易风险的主动选择。
七年之痒:美国农民的“伤疤”与困境2018年贸易战留下的创伤尚未愈合,新一轮关税威胁又让美国农民如履薄冰。数据显示,美国大豆出口量从2017年的3286.5万吨骤降至2024年的不足2000万吨,中国市场份额从40%跌至18%,巴西则取而代之占据76%的份额。库存太多卖不出去,价格猛跌,欠的债越来越多,破产的农场不断增加,中西部的农业地区变得冷冷清清。雷格兰的提醒可不是故意吓人的:要是丢了中国这个市场,美国的大豆产业说不定会遇到大麻烦,整个系统都可能出问题。

中国加速进口渠道多元化,既是应对贸易摩擦的“防御性布局”,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长远谋划”。巴西大豆的持续采购,叠加与阿根廷、俄罗斯等国的合作,正逐步瓦解对单一供应国的依赖。这一策略不仅稳定了国内大豆供应,更通过“买方市场”优势压低了进口成本,倒逼美国反思其贸易政策的可持续性。正如业内专家所言,中国“粮袋子”的安全,正建立在“多篮子”策略之上。
贸易战的反思:零和博弈还是合作共赢?美国农民遇到的困难,实际上就是贸易保护主义自己给自己找麻烦的一个典型例子。打关税战不仅没让美国农业得到好处,还逼着中国赶紧重新调整供应链,结果让巴西这些竞争对手占到了便宜。靠补贴的政策只能解决表面问题,而且还面临着财政能不能一直支持下去的难题。再看看中国,用市场化的办法来合理安排资源,促使全球农产品贸易的格局变得更合理,给自己的粮食安全弄了个“保护罩”。这个例子又一次证明:在全球化的时代,一起合作大家都能赢,可比那种你输我赢的做法强多了,更有发展的可能性。

当装着巴西大豆的轮船朝着中国港口开过来的时候,美国农民这么焦虑,其实是因为贸易战对全球产业链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怎么在短期的政治好处和长期的经济合理性之间找到平衡,这不光是美国农业能不能活下去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国际贸易秩序管理上的一个大难题。只有别再用“关税大棒”来打压别人,通过合作来解决矛盾,才能真的做到大家都有利,都能赚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