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被高估了?为何却能在后世文武通吃?

史说新读 2023-12-06 13:10:05

李广无疑是西汉最知名的大将,单论名气甚至要超过卫霍,后世武人爱他的勇猛,称之为“飞将军”;庙堂爱他的忠诚,将他抬入武庙;文人悯其遭遇,以诗歌颂之。

但遍观史书,李广虽有超出常人的胆识与武勇,却并没有立下显赫的战功,其军事能力更是被同时代的其他名将斥之为“草头将军”,司马光甚至批判说:“效李广,鲜不覆亡。”

李广“难封”其实并不难理解,但为何却能在后世文武通吃呢?

李广,陇西成纪人,先祖是秦朝骑将李信,以擅长训练骑兵闻名,曾以轻骑兵突进大败燕太子丹,也曾与李牧鏖战于番吾,后以二十万军攻楚,大败而归。

李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李广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参军,因善于骑射,斩首良多,封武骑常侍、中郎将,年俸八百石。

大家都知道李广射石虎的故事,其实他还射杀过真虎,他曾随文帝游猎,突然出现一只猛虎,当时老虎已经扑到了他面前,虎爪已经伤到了身体,但他还是冷静地将老虎射杀。

事后,文帝抚其背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到景帝初年,李广就已经升到了陇西都尉、骑郎将。后七国叛乱,李广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叛军,在昌邑城下斩将夺旗,但由于梁孝王把将军印私授李广,平乱后他没有得到任何封赏。

后来,李广又历任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以力战闻名。

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李广领万余骑出雁门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连杀数人,匹马逃归。

李广逃回长安后,汉廷认为他丧师惨重,又被生俘,按律当斩,李广用钱才赎了死罪,但被削职为民。

不久,匈奴犯边杀辽西太守,汉武帝重新启用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并因此“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不过,有一种说法是,匈奴人之所以称他飞将军,原因并不是他有多么神勇,而是来自于他那一次有如神助的“逃归”。匈奴人愚昧无知,以为李广是神,懂得飞天遁地,因此才称之为“飞将军”。

李广不仅武艺精湛,而且为人很好,体恤士卒,爱兵如子,史载,“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如果遇到缺粮断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因此深得士兵爱戴。

然而一个好人,一个单兵能力出众的好人,却未必是一个好的统帅。

据载,李广每次行军打仗,从不约束部下,到扎营时,部下就像游牧部落一样,随性而居,没有统一要求,只要部下高兴,怎么扎营都可以,营内不设岗哨,夜间也不巡营,只是远远派出观察哨,防止敌人偷袭。

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

——《史记·李将军列传》

当时与他同为长乐卫尉,后又同为戍边太守的程不识就言:“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

司马迁虽然极力为他开脱——士卒亦多乐死,但是很明显,他的“深得人心”是以牺牲纪律为代价的。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不仅仅是说说而已,这需要为帅者有超人的智慧和超人的领导能力,因为大兵团作战,靠的不仅仅是人格魅力,更是有效的调度和铁的纪律。

李广,只有人格魅力,却无有效调度,更没有铁的纪律,这就是为什么年轻的卫青和霍去病能够脱颖而出,而老资格的李广却一直原地踏步的原因。

带兵,其实是一直是李广的一个软肋。

公元前119年,64岁的李广等来了封侯以及证明自己的最后机会。

原本这一仗汉武帝根本不想用李广,但在老将军的一再请求下,刘彻一时心软,答应他出任本次大军的前将军,然而事后一思量,觉得打仗不是儿戏,更不能做人情,于是私下里授意卫青对李广“悠着点”。

战前,卫青替武帝当了一回恶人,他把李广由前将军改为右翼护卫,李广据理力争,卫青却坚持如此。

李广的不满溢于言表,转身愤而离去,然后与右将军赵食其合兵一处从右翼进攻,相比于正面进攻,右翼进攻要绕一个大圈儿。

遗憾的是,李广和赵食其在茫茫沙漠中没有向导,迷路了。

他们始终没有追上卫青的大军,也没有赶上卫青与匈奴的大会战,等到卫青班师时,李广的部队才与卫青接上头。

卫青派出长史质询李广和赵食其为什么延误军期,李广没有应答,长史仗势欺人,要求李广的校尉到卫青的统帅部接受审讯。这时,李广开口了:“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然后对部下们说:“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说罢,拔刀自刎,一代名将便这样告别了历史舞台。

为将者,尊严比生命更重要!

如果李广甘心接受处罚,大不了被判刑,然后花钱赎身。然而,当一个人心死了,命也就无所谓了。64岁的李广,心已经死了。

《史记》中写道:“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李广确实是一个好人,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好人。

但实事求是的讲,李广却不是一个能帅,而他之所以千古留名,文武通吃,最大的原因来自他的真粉司马迁,正是他那篇著名的《李将军列传》将他推上了神坛。

而司马迁之所以如此推崇李广,与他本身的遭遇有很大的关系。

李广一生难觅封侯,最后又因为不堪刀笔吏的羞辱而自杀,这本身就非常令人同情,而他的幼子和孙子又几乎重演了他的这一幕。

就在李广自刎后的数十天,他的幼子,也是当时他的独子李敢(长子、次子先于李广而死)终于实现了他一生的梦想——封侯。

李敢因为跟随霍去病出征,在与左贤王部一战中,斩将夺鼓旗,功封关内侯。然而这样一位少年将军,却在两年后因为殴打大将军卫青,被霍去病公然射杀。虽然汉武帝以“被鹿角挑死”遮掩了过去,但世人都知道李敢死得冤。

而在二十年后,李广的孙子李陵又以五千步兵对抗匈奴的三万大军,杀死匈奴数千人,在转战一千余里,且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矢尽被俘,无奈选择投降。

也是在一年,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被判腐刑。司马迁因为无钱,又无人援手,最终腐刑被执行。

在狱中,司马迁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他愿意为理想而屈辱地活着,因为他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多年后,李陵在匈奴终老,而他的全家早在他投降匈奴两年后即被杀,原因是武帝听说李陵指导匈奴练兵对抗汉朝。事后才发现,指导匈奴的不是李陵,而是李绪。愤怒的李陵杀掉李绪为家人报仇,而长安,却再也回不去了。

八年后,司马迁鸿篇巨制问世,是为二十四史之首——《史记》。

司马迁为了李家两代人的遭遇,也为了自己的不幸,更为了替李家和自己辩护,自然会秉笔直书,痛诉汉室的不公,武帝的暴虐,虽然他以实为史,但中间偶有曲笔,也是人之常情,比如他的那句“然亦远斥侯,未尝遇害。”虽然李广军没有严格的队列,晚上从来不打更,但他远远地布置了岗哨,所以从不曾遭遇过危险。

这套说辞也就能忽悠那些不懂军事的素人,这大概也是文人最后的倔强吧!

所以在司马迁笔下,李广的忠勇被无限的拔高了,他的军事能力也被夸大了。

0 阅读:7

史说新读

简介:喜欢历史,正能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