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渝生
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榆林基地有一个机要处,他们负责基地的通信联络。基地有没有500瓦电台不知道,150瓦的电台应该是有的,因为与他们相邻的榆林要塞是有150瓦电台的。基地是个军级单位,要塞是个副军级单位。
150瓦算是大电台了,可与海南军区联系。榆林要塞的150瓦电台在通信营,15瓦电台在通信连,负责全团各营级单位的通信联络。而营里配备的是2瓦电台,负责各连的联系。15瓦电台的译电通过机要股,所以每当电台上岛和跟随前指出发的时候,机要股的参谋也跟着出发了。
译电需要密电码,机要股、科、处都有这东西,并当作命根子来保护。机要股有手枪,是用来保护密电码的,枪跟密码走,遇到紧急情况掏枪打。机要股流传着许多保护密码的故事,其核心是,宁可丢掉性命,也要保护好密码。
1969年7月,我去榆林要塞机要科学习机要工作,进入了这个神秘单位。除了训练,在其他方面与普通的解放军战士没有两样。每天早上出操跑步,出了要塞大门,向左拐便进入海榆东线,即海口到榆林的一条公路。而向右拐,就是三公里外的三亚镇了。
当时的三亚有三颗明珠,一是榆林,有两支威武雄壮的部队——海军、陆军;二是三亚镇,是崖县的重镇;三是天涯海角,为小有名气的旅游景点。对于外地领导来说,吸引力大的还是西岛,因为西岛有特色,尤其是有一支女民兵队伍。
我们出操跑上公路,在右手的方向是一览无余的榆林基地,有榆林港和安游港,那里的32支队潜水艇,是可以干掉航空母舰的利器。我们在灯塔下面休息,眺望军港,一饱眼福。而脚边是大海的滩涂,有许多滩涂鱼在泥地里跳来跳去,十分好玩。当时并没有去想海军基地的通信联络,直到十多年后转业,也没有与基地的机要处有过联系。
海军与各团之间有电台吗?基地各单位集中,岸炮、高炮,是保卫基地的,油料、弹药是提供给军舰的,不可能距离太远。据说他们在乐东县有生产基地,种植蔬菜,当年崖县的蔬菜不足,其供应基本靠军人自己解决。但是不可能给生产兵配备电台吧,一个电话能解决的事,用得上密电码吗?
电台的功率论大小,要塞的副司令员王禄贵是琼崖纵队的老电台,他说在陵水吊罗山抓特务时,电台的功率小了,在山区无法联络,很耽误事。榆林基地的联络主要针对南海舰队,其驻地在湛江,这个距离可不短。而舰队指挥各个基地,包括汕头和广州的基地。
军舰远航,与基地联系,而基地与舰队联系。基地与陆军没啥联系,要塞与榆林基地只有一条马路之隔,用电话即可。即便口头联系,也要不了几分钟,所有他们之间没有无线电联络。这样说来,海军与陆军之间,用不上电台。
二

1974年1月16日,西沙群岛战云密布,快打仗了。榆林基地的海军才采取行动,要与海南军区取得无线电联系,于是决定从他们那里取得密电码。
榆林基地在20多年里,在电信方面与陆军不相往来。海南军区有事,可以告诉要塞,要塞再转达海军。这样的事做过没有,我一个普通机要员是不知道的,但却是可行的。在西沙临战之际,怎么海军突然想起陆军来了?算不算临时抱佛脚呢?基地机要处的人员,下午4点出发,跟我们机要股的做法一样,带上文件和手枪,吉普车风驰电掣驶向海口。
海南岛的海榆东线连三级公路都算不上,护路班用的是牛车刮沙的方法保养公路,也许是全国各地绝无仅有的。小车用了6个多小时,几位穿海军灰军装的海军干部,才被陆军机要处的参谋迎进了办公室。
机要文件从铁皮柜子里拿出来了,陆军、海军的译电方式一模一样,故能够很快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知道陆军机要员是怎么想的,头一次与海军同行交接工作,很是有趣。
海南军区经常搞机要集训,我也是其中之一。但从来没有海军参加,也没有“南航”(南海舰队航空兵)的机要员参加。他们的技术水平怎样,我不知道。广州军区的机要集训,动辄大半年,搞持久战。海南军区有人参加,在他们的合影照片中,见到了女兵,但不知是哪个单位的。海南军区没有机要女兵,科与处都没有,我亦不知女兵的技术如何。
机要译电,两人合作比一人的效率翻番,当近在咫尺的对面是个女兵时,那种吹气如兰感受,整个海南军区的译电员都不曾有过。
1月19日,榆林基地机要处进入了非常紧张的状态,他们知道魏鸣森的271编队随时可能与越南海军开战。机要员紧张什么,因为他们清楚敌我实力非常悬殊,打不打得过,心里是没底的。他们下班时,一定朝32支队的潜艇望去,也朝码头雄伟身姿的1大队护卫舰望去。小弟弟冲到前面去了,大哥哥在后方观望,能不让人紧张吗?

在上午10点30分时,机要处接到魏鸣森的电报,双方开打了。机要员在送达电报的途中,看见鱼雷快艇整装待发。但是不是太晚了些,300多公里的距离,可不是眨眼功夫就到的,搞不好赶到战场之后,敌舰撤了,我舰沉了,大海上风平浪静,无声无息,这个最坏的可能也是必须想到的。如果高级指挥员也想到了,就不会让魏鸣森编队去“以弱胜强”求侥幸了。
“不打无把握之仗”,对陆军来说耳熟能详,我们在作训股经常讨论主席的军事思想。司令部其他各股的办公室都很小,唯独机要股和作训股的办公室比较大。当然,机要部门一般首长都不能入内,开会是不可能的了,而作训股可以坐许多人。不过开会未曾讨论过海军“1•19海战”,但是永乐群岛的夺岛作战我们团是去了不少人的,机要员也有人去。陆、海军联合作战,可见之前交接密码是有必要的。
其实,如果情况紧急,基地可去要塞机要科交接文件,不一定非去机要处。如果从海口往榆林往返回途中出了车祸,岂不误了大事。海榆线出过不少车祸,这一次紧急出发,具有很大风险。
三

海军说,魏鸣森的271编队是有电台的,但是他们只能与南海舰队联络,甚至不能与友军389、281编队联系,因为他们没有这两个编队的频道。舰队给他们频道不就完了吗?为什么不给?
海军的电报内容是保密的,魏副司令呼叫过增援没有,一般人是不知道的。389扫雷舰编队从广州基地出发,魏鸣森知道吗?281猎潜艇编队从汕头基地出发,魏鸣森知道吗?至于何时到达战区,他更不知道了。如果战事提前开打,魏鸣森以二抵四,他是一定扛不住的。好在他的命大,389编队赶到了。
海军说,魏鸣森的271编队用的是A130报话机,呼叫距离才十多海里,远于这个距离,他必须报告舰队。怎么近处的呼叫不到,远处的却可以呢?魏鸣森根本联系不上281编队,但没有说他是否知道这个281编队的存在,我怀疑他是不知道的,自然后者对魏鸣森也不清楚。只有舰队掌握全盘情况,甚至榆林基地也不清楚281编队的情况。

281编队的谜团很多,别说陆军,就是海军自己也没有几个人能解开这个谜团。他们从汕头出发后,在海南岛的陵水县追上了从广州出发的389编队。389编队是扫雷舰,速度慢啊,航速才15节,281编队航速是24节。在超过389编队之后,281编队抢先一步靠上了榆林基地码头。随后立即上岸开会,传达上级指示。
这次281编队的领导是刘喜中、王昌太,王说,是周总理的命令让他们去西沙永兴岛待命。随即281编队在码头进行紧急补给,而此时389编队也靠上了码头,他们的任务是搬运物资上船,补给永乐群岛上的民兵。榆林基地没有对389编队传达周总理的指示,补给民兵就是任务。也就是说,281编队去永兴岛,389编队去永乐群岛,他们不是一个目的地。为什么周总理亲自指挥281编队,这里的奥秘读者自己去想好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去就贻误了战机。

389编队后到后出发,他们并不清楚281编队的去向,也不知道基地向281编队的指挥员传达了什么。估计猜测是会有的,他们见了魏鸣森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大海上不见281编队,不错愕才怪呢。
281编队的指挥员之一王昌太,他说没想到389舰牺牲了15名战士。17日子夜还见到他们在榆林基地码头的身影,仅仅过了一天,这些年轻的水兵就为国捐躯了。其实他是应该想到的,双方力量相差悬殊,牺牲15人会想不到到吗?牺牲35人都不奇怪。人们知道“军港之夜静悄悄”,却很少去想海战的血腥和残酷。
281编队在永兴岛干了什么?其实没干啥,照合影相,看电影,睡大觉而已。上级说待命,那么还能干什么呢?甚至连电台都关闭了,不像个待命的样子啊。后来王昌太不提关机的事,这一提,估计肖德万两眼都是泪,魏鸣森两眼都是火。
海军基地有了海南军区的密电码,却无法联系永兴岛。让永兴岛联系上待命的刘喜中、王昌太,把他们从睡梦中喊醒,立刻增援魏鸣森和肖德万,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永兴岛帮不上这个忙啊。肖德万不免嘀咕,我明明在基地码头见到他们了,可上哪去了呢?莫非触礁沉没了吗?
刘喜中和王昌太的281编队早到榆林,早到西沙,可是在战场上却迟到了。他们未伤一兵一卒,把一股怒气撒向南越的10号舰,当即将其击沉。于是冷手捡了个热煎堆。煎堆是广东著名的油炸食品,非常的美味不过太烫,而冷手是不怕的——赶上捡了个大便宜。
281编队最应该想的是:“糟了糟了,误了大事,战场情况还不知道怎么样呢?伤了多少?沉了多少?牺牲多少?我们有多大的责任?谁负主要责任?是上面错了还是我错了?”难道编队指挥不会忐忑不安,焦急万分?
四
战后,魏鸣森挨了收拾,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389编队的指挥员肖德万的处境也不妙,恐怕知道的人不多。这场战斗,执行任务,他得听舰队的,到了永乐群岛,他得听魏鸣森的。敌人先开炮,389舰立即还击,这是绝对没有错的。
海军的舰艇属于集体单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谁能逃过面对的敌人。只要不拼命,就会没有命,所以海军战士的勇猛程度高于陆军。这样在西沙海战中,肖德万与魏鸣森一样,都成了著名人物。而比肖德万更著名的是389舰,被敌人打得千疮百孔,只因抢滩成功,389舰仍然能够见到天空的太阳。
389舰立了一等功,这是军委的命令,肖德万也是一等功。两个月后,上级提拔他为支队副队长,由营级提升为副团。但是海军也有人说他太鲁莽,靠敌太近,使我舰造成伤亡。另外海战扔手榴弹,让敌人笑掉大牙。

1974年1月爆发海战,一年之后的1975年春,还有人关注肖德万的指挥能力,难道舰队没有对他的指挥做出结论吗?什么距敌太近,扔手榴弹之类还被人提及,这不应该是兵团级单位应该提出的问题。小舰打大舰,历来靠的是近战,除了弹无虚发之外,杀伤力也大。海军的“海上猛虎艇”,小艇打大舰,海上拼刺刀,是勇猛无畏的体现。而海军航空兵高翔,面对敌机,从291米打到39米,敌机爆炸,自己的飞机也受了伤。结果高翔一战成名,载入史册,怎么到了肖德万这里却成了问题。

海军的军服是全军最漂亮的,但是从军服是看不出内在的素质。1975年,海军已经不穿灰军装了,上白下蓝大檐帽,在军队的服装中最为好看。但人所不知,这并不等于质量的提升。而对于肖德万的旧事重提,只是因为他将被提升为作战部副部长。
找问题的目的,无外乎是认为不够提拔的条件,然后取消任命,仍在原来的岗位干下去。一个让敌人笑掉大牙的指挥员,是没有资格进入高级领导岗位的。确实,在军舰上扔手榴弹显得太寒碜了,但是打急眼了,有必要讲什么手段呢?战场上抱住敌人用牙咬,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有具体描述,这只能使敌人寒胆而不会嘲笑。
难道海军在一年的时间内,没有进行过战术检讨和决策检讨吗?从通信联络说,魏鸣森没有请求过增援吗?什么样的敌情,什么样的对策,是指挥员的基本素养。虽说271编队不是鸡蛋,但是从硬碰硬的角度说,他们的硬度还不够,请求支援是必须的。实力悬殊,敌人就是虎口,这个认识,魏鸣森和肖德万都是有的。
海军的最佳战法是,既然已经将10号舰打残动弹不得,281编队可以不予理睬,利用猎潜艇的高速,追上一艘落后的敌舰,打不沉也要打残它,甚至可以击沉两艘敌舰。那么10号舰,可以俘获也可以击沉,利用271编队的火箭深弹静态攻击。深弹的爆炸威力超过手榴弹500倍,何愁敌舰不沉。
只要重创敌舰,无法行驶,不足24小时,后方大批舰艇赶到,尤其是鱼雷快艇赶到,其结局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当时的海军,最担心的是敌人的反扑和救援,尤其担心遭到空袭,所以想的是快速撤离,连俘虏也顾不上抓即脱离了战场。这一表现让我们榆林要塞的陆军嘲笑:陆军一个没打死,海军一个没活捉。
六七十年代,我海军参战的舰艇基本是护卫艇、鱼雷艇、扫雷舰、猎潜艇,其个体吨位在100吨至500吨。由于通信问题,有过打了自己人和失联贻误战机的问题。这里的教训很多,七十年代的海战,通信问题本是不应该发生的。
南海一战,请记住这些指挥员的名字:魏鸣森、肖德万,王克强、刘喜中、王昌太。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
石渝生,1952年生于重庆,58年在桂林,66年在海南,69年服役于海南军区榆林要塞任参谋,82年转业于河北辛集市文联。2012年退休,居住石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