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均是结合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
秋高气爽的午后,李阿姨像往常一样去公园散步。她退休后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觉得多走动有益健康。然而,这天,她刚走了不到五分钟,便感觉到一股说不出的酸痛感从小腿蔓延而上,甚至有些无力,迫不得已停下休息片刻。李阿姨心想,可能是年纪大了,体力不如从前,但没想到几分钟后再次走动,症状又出现了。
回家后,李阿姨与家人谈起此事,儿子便建议她去医院检查。经过多方了解和检查,医生告诉她,这种腿部症状可能与血管堵塞有关。李阿姨不禁惊讶,散步这种日常活动竟然能“暴露”出健康问题。医生解释道:“其实,散步时感到的某些异常表现确实可能与血管健康息息相关。”
为什么散步能“测试”血管健康?人体四肢的血液供应依靠血管的通畅,而四肢特别是下肢活动时对氧气和营养需求量增加,血液供应需求也会随之上升。当血管堵塞或动脉硬化导致血液流通不畅时,下肢肌肉可能会因缺氧而感到疼痛、麻木等不适症状。类似李阿姨的情况,轻微的堵塞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不易察觉,但在走路、爬楼梯等活动中就会“暴露”出来。
3个散步时的信号,可能预示血管堵塞下肢疼痛或酸胀感若散步时小腿或大腿出现酸痛、胀痛,甚至像“抽筋”一样的刺痛,可能是下肢动脉血管出现问题。尤其是这种不适症状在短暂停歇后缓解,但再次走动时又出现,称为“间歇性跛行”,这往往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早期症状。堵塞程度较轻时,可能仅在长时间走路时发作;但若逐渐加重,疼痛感可能越来越明显,甚至在静息时也难以缓解。
皮肤颜色和温度的变化注意观察皮肤的颜色,如果走路时下肢皮肤呈现苍白、发凉,甚至青紫,休息后逐渐恢复正常,可能意味着血液流通不畅。下肢动脉堵塞时,肌肤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体表温度自然降低,皮肤颜色也会发生变化。若散步时发现皮肤温度低于正常,或与周围肌肤温度差异明显,需尽早检查。
足部麻木或刺痛感血液循环受阻会使远端神经无法获得足够的养分,尤其在走路时负荷增加,血液供应不足时足部会产生麻木、刺痛,类似“坐骨神经痛”的感觉。很多患者误以为是“老寒腿”或神经问题,实则可能是血管堵塞引发的血液供应不足。这种症状多在运动时加重,休息时缓解,是血管疾病的一大预警信号。
如果散步时出现这些症状该怎么办?当散步时出现上述表现,切勿忽视。及时就医,通过一些无创性检查如踝肱指数(ABI)测定、彩超等手段,可判断下肢动脉血流情况。若确诊为下肢动脉硬化,医生会根据堵塞程度和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治疗方案,如药物控制、生活方式干预或手术治疗等。
如何保护我们的血管健康?血管的健康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注意饮食均衡,避免摄入高脂肪、高糖、高盐食物,保持适当运动,并定期监测血压、血脂等指标,对于预防血管堵塞十分重要。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人群,建议每年定期体检,发现异常及时治疗,早干预,早预防,才能避免血管健康问题进一步恶化。
李阿姨的检查结果表明,她的下肢动脉确实有轻微的硬化堵塞。经过调整生活习惯和药物治疗,几个月后再散步时,李阿姨的腿部疼痛感逐渐减轻。她庆幸当初及时就医,及早发现了问题。
正如医生所说:“散步虽是小事,但有时恰恰能暴露出身体隐藏的健康问题。”当我们行走在公园小道上,不妨时刻留意身体的变化,毕竟,关注健康的每一步,才能走得更远。
检索-中国知网
参考文献:轻快散步对心脏健康更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