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怎么硬刚强大的吴国?春秋式的仁义战争宣告死亡,得耍诈

峯言峯语尔 2025-01-15 16:10:44

公元前496年,鲁定公十四年,吴国竟然在越国老国王刚去世的时候发动了进攻。

这可是春秋时期,那时有规矩:“国有丧,伐之不仁”,这事儿办的不犯法但缺德。

越国新君勾践正在服丧,听说这个消息,惊得脸色都变了,心里直骂吴国真是不讲究。

吴国强大,越国弱小,要是正面硬刚,越军想赢基本是天方夜谭。

勾践正急得团团转,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大臣文种站出来说:“孙子以前曰过:‘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吴军来势汹汹,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大王,您不如带兵去携李(就是现在的浙江嘉兴西南边)驻扎,等着吴军自己送上门来。要是吴军不去携李,反而去打我们的都城会稽,那您就可以带兵直捣黄龙,攻他们的都城姑苏。”

这计策一出,勾践眼前一亮,感觉好像找到了一线生机。

他立刻决定,就按这个计划行事。

和文种商议完毕,勾践马上召集了两万精兵,浩浩荡荡地向携李进发。

到了那儿,他们迅速安营扎寨,准备以逸待劳,等着吴军自投罗网。

这招“守株待吴”,让越军有了喘息的机会,也给了勾践一丝翻盘的信心。

吴王阖闾原本是打算直取越国都城会稽的,但一听说勾践竟然把军队带到了携李,他一下子就犯了难,不知道是该先打会稽还是转而去攻携李。

这时,他的谋士伯語出了个主意:“大王,勾践那小子年轻气盛,却没什么计谋。他这是不敢正面迎战,故意躲到携李去的。咱们不如就直接去携李,给他一个教训,让他知道谁才是老大。只要一仗把他打趴下,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

阖闾一听,表示:有道理!那就给勾践这小子点小小的震撼吧。

于是阖闾大手一挥,带领着大军浩浩荡荡地向携李进发。

勾践听说吴军来了,心里难免有些紧张,他又找到了文种,想听听他的高见。

文种胸有成竹地说:“大王,您还记得伍子胥伐楚的故事吗?在鸡父那一战,伍子胥就是利用罪囚去冲击楚军的阵线,趁着对方混乱,一举取得了胜利。咱们也可以依样画葫芦,来个出其不意。”

勾践听了,眼睛一亮,觉得这个计策可行。

他立刻行动起来,召集了随军参战的三百名罪囚。

他命令士兵们拿出酒肉,好好款待这些罪囚。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勾践放下了国王的尊贵身份,亲自给每个罪囚斟酒。

他对这些罪囚说:“你们虽然犯了罪,但今天有机会随我一起上战场。明天就是我们和吴军决一死战的时候,也是你们洗心革面、立功赎罪的机会。如果你们怕死,现在就可以离开,但如果你们想为国家效力,那么明天就请全力以赴,为国家而战。”

勾践这大饼画的,一下就给囚犯们干饱了。

囚犯心想,反正也是个死,搏一搏万一单车变摩托呢?

于是他们一个个像是打了鸡血,一口气喝干了杯中的酒,摩拳擦掌,纷纷表示要为国家争光。

勾践看到大家的反应,更是激动地说:“吴国侵犯我们的领土,想要灭我们的国家。守护家园,是每个人的责任。今天,我宣布你们无罪,并命令你们明天在战场上全力以赴。如果你们不幸牺牲,汝之妻子,吾自当养之。”

为了迷惑吴军,勾践又使出了一计。

他命令越军在夜晚熄灭灯火,收起旗帜,只派一些老弱残兵在营地外巡逻。

阖闾看到这一幕,心里那点仅剩的警惕也烟消云散了。

他心想,越军看来也不过如此嘛,根本不足为惧!

第二天,决战终于开始了。

双方军队摆开阵势,吴军准备充分,士气旺盛。

勾践首先派出了一支敢死队,向吴军发起了猛烈的冲锋,希望能一举撕破吴军的防线。

然而,面对经验丰富的吴军,越军的两次冲锋都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勾践决定使出杀手锏,他让那三百名罪囚站到了阵前。

这些罪囚只穿着短袴,脚踩草鞋,上身赤裸,每个人单手持刀,横在脖子上。

吴军看到这一幕,都惊呆了,他们从未见过这样的阵势,完全不明白越军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就在吴军愣神的工夫,勾践一声令下,罪囚们齐声喊道:“吴越两国君主在此交锋,我们这些无知之辈触犯了军令,不愿逃避惩罚,愿意在阵前自刎,以死谢罪。”

能想象吗?这一幕对敌军一群被赶上战场士兵冲击有多大吗?自己几百块钱工资,玩什么命啊!

吴军士兵们惊恐莫名,还没来得及反应,勾践又高举宝剑,下令全军冲锋。

吴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措手不及,瞬间乱了阵脚。

越军大将灵姑浮冲在最前面,他直接冲向坐在战车上的阖闾,用短戈击中了他,斩断了阖闾的脚趾。

阖闾从战车上摔下,命悬一线。

幸好吴将们拼死相救,阖闾才得以狼狈逃回国内,捡回了一条命。

这一战,越军大获全胜,吴军溃不成军。

携李一战,阖闾受伤,吴军溃败,这场战斗成了吴越两国命运的转折点。

越国在勾践的带领下,从此走上了崛起之路,而吴国则因为这场战役的失利,开始走下坡路。

勾践的这一招,确实让人难以归类到传统的“三十六计”中的某一计。

它既出人意料,又有点违背了战争的常规逻辑,将战斗的焦点从实力对抗转移到了创意的较量上。

随着社会的发展,战争的性质也在不断演变。

到了勾践的时代,仅凭“道德”和“仁义”已经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必须要有更狡猾的策略。而勾践,恰好就是玩这种策略的高手。

在古代,战场原本是一个你来我往、讲究阵法策略的地方。

我国早期的战争相对简单,双方会先摆好阵势,互不偷袭。

一方会问“开打吗”,另一方准备好了就会回答“可以”,如果还没准备好,那就得再等等。

那时,偷袭和突击是不被认可的,也不会在对方有事时发动攻击,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义之举。

然而,到了春秋后期,战争的面貌开始发生变化。

在宋楚争霸期间,宋襄公依然坚持老一套的做法,想等双方都摆好阵势再开战。

但楚军不按套路出牌,突然发起乱冲,结果宋军大败,这场战役让宋国元气大伤,从此失去了争霸的主动权。(见本人另一篇文章:乐子人宋襄公:学人家当霸主,教员评价他是: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楚国的这种做法一开先例,其他诸侯国纷纷效仿,战争的规则开始发生改变。

不再是简单的阵法对决,而是怎么打得赢就怎么打。

因此,后来就衍生出了三十六计这样的兵法策略,这些都是战场上可以预见和理解的战术。

尽管儒家思想家们无数次强调战争的残酷和道德的沦丧,他们痛斥那些只追求强大军事力量的所谓良臣,认为君子应该追求仁爱而不是战争。

然而,现实中的名利争夺使得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在战争中,如果不用心眼和策略,就很容易被别人用心机击败。

这种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使得战争策略不断演变,从简单的武力对抗到复杂的心理和智谋较量。

这也是为什么在战争中,不仅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更需要智慧和策略的原因。

欢迎大家点赞、评论、转发和收藏。如果觉得文章写得还不错,可以点击关注,每天分享有趣的历史小知识。

0 阅读:2
峯言峯语尔

峯言峯语尔

天文地理,侃侃而谈;古今中外,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