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十岁孩童自称走过长征,毛主席问谁能证明,他回答:贺龙

曦月谈吖 2024-12-25 19:08:48

“你吹牛!就你这么小,还参加过长征?”

“我没吹牛!我真的参加过长征,走过雪山,睡过草地!”

1936年,延安发生了这样的一件事情,十岁的向轩说自己参加过长征,但儿童团成员一个都不信。

这让被指责骗人的向轩急的涨红了脸,满是委屈与固执。

恰巧此时,毛主席正好经过,他走过去问:“小家伙,他们说你吹牛,那你走过长征的事,有人能证明吗?”

小男孩一愣,随即像是想起了什么,眼睛亮了起来:“有!贺龙能证明!”

这一句话,可是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愣住了。

那么,一个孩子,怎能与贺龙元帅扯上关系?他究竟是谁?

贺家遗孤

向轩是贺龙的亲外甥,他出生的那一天,母亲贺满姑正带着游击队在大山深处与敌人周旋。

作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贺满姑为敌人所惧,成为了湘西地下党斗争中的关键人物。

但让人痛心的是,向轩刚刚学会喊“妈妈”,这位母亲就永远离开了他。

母亲牺牲后,年幼的向轩成了敌人眼中的“眼中钉”,敌人意图赶尽杀绝,甚至将矛头指向无辜的孩子。

这时,贺满姑的姐姐贺英出现了,她是一名身经百战的游击队队长。

为了保全几个孩子的性命,她冒着生命危险潜入敌人的监狱,将向轩和他的兄弟姐妹悄悄带了出来。

被救出后,向轩开始跟随贺英生活,可成长在这样一个革命家庭里,童年注定是没有平静的,向轩还未学会数数,就已经与子弹和枪声为伴。

五岁时,他便能熟练地拆卸舅舅贺龙的手枪,贺龙虽然平时忙于战事,但对这个小外甥却是格外宠爱。

但这样短暂的宁静也很快被打破,一天深夜,枪声打破了小院的平静,贺英从床上跃起,端起枪冲出屋外,而向轩却被突如其来的枪响吓得蜷缩在床角。

但很快,他学着姨妈的样子,抓起床头的一把手枪,慢吞吞地走到窗边。

贺英被敌人的子弹击中,眼看着姨妈倒在地上,向轩慌了,他跌跌撞撞地跑到贺英身边,试图用小小的身躯拖动她的身体。

可他的力量太过渺小,贺英则嘱咐他:“别管我……快走……去找舅舅……”

带着贺英最后的遗愿,向轩咬紧牙关,捡起地上的两把枪,转身钻进了山林。

几天后,筋疲力尽的向轩倒在泥水中,浑身是泥的他最终被红军巡逻队发现。

贺龙看到满身伤痕的外甥时,愣住了,他从未想到,向轩竟能在如此凶险的环境下存活下来。

从此以后,这个小小的孩子开始以自己的方式融入红军的世界。

小红军的长征

1935年,我军开始了长征,才9岁的向轩也在队伍之中。

长征的路上,满是泥泞、沼泽、峭壁,甚至还夹杂着敌人的追击,但他始终跟在队伍中间,不叫苦、不喊累,用一双短小的腿拼命追赶大部队的步伐。

“小鬼,别跑丢了!战士们期间也时不时回头,关切地嘱咐他。

他们都知道,眼前这个孩子不是普通的娃娃,他身上流淌着烈士的血,是贺龙的外甥,或许正因为如此,大家对他既是宠爱又是敬重。

但向轩却并不愿被特殊对待,他坚持自己背小背包,里面还装着一把舅舅给他的手枪和干粮。

尽管如此,对于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来说,长征的路实在太难了。

草地的寒冷、雪山的恶劣环境,让那些健壮的成年人都步履艰难,更何况是一个孩子。

一次翻越雪山的途中,向轩的体力几乎耗尽,他跌倒了好几次,却始终不肯开口求助。

就在他快要坚持不住时,一位红军叔叔半蹲下来,示意自己可以背他,但向轩拒绝了,他坚持自己走。

于是,他们只好轮流牵着向轩的手,在雪地上慢慢前行,夜里扎营时,战士们纷纷脱下自己的衣服,将仅有的棉被盖在向轩身上。

有人对他开玩笑:“你这臭小子,受了多少人照顾啊!”可向轩却认真地回答:“我长大了,也会像你们一样照顾别人!”

不仅如此,这个“小鬼”在长征的路上竟然还扮演了特殊的角色——宣传员。

每到一处村庄,红军都会停下来向群众宣传革命的意义,而向轩年纪虽小,却凭着天真无邪的外表和机灵的嘴巴,总是能拉近与百姓的距离。

不过,向轩也并非总是乖巧的“小红军”,有时候,他的调皮捣蛋让战士们又气又笑。

长征途经一条河流时,向轩和几个同龄的孩子偷偷跑去摸鱼,几个小家伙玩得不亦乐乎,直到天黑也没抓到一条鱼。

饿得前胸贴后背的他们,索性挖起了村里地里的土豆,烤得香喷喷地吃了起来,可这件事很快就被贺龙知道了。

贺龙严厉地训斥了他,面对舅舅的怒火,向轩低着头不敢吭声,但眼里却带着泪花。

但贺龙的教育却让他记住了一个道理:红军的责任不仅是打仗,更是赢得群众的信任。

从那以后,向轩变了许多,他开始主动承担更多的任务,比如给队伍分发干粮、帮战士们照看物资。

最终,漫长的行程结束时,向轩的双脚已经磨出了厚厚的茧,而他的目光却更加明亮。

他不再只是贺龙的外甥,不再是被特殊照顾的孩子,他成了真正的小红军,一个在苦难中成长锤炼的革命战士。

红色英雄

长征结束后,向轩被安排留在延安学习,这对一个十岁出头的孩子来说,似乎是该放松下来的时刻,但向轩却怎么也放松不下来。

他的内心充满了不安,离开部队意味着暂时离开了他热爱的战斗生活,也离开了那些曾与他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士们。

虽然年纪小,但向轩已经是一名光荣的红军通讯班长,他的胆识和责任感在长征途中得到了无数次的证明。

可是,当他被要求填写一份简单的报告时,他却僵住了,向轩根本不知道怎么写:“我……我不会写字。”

教员听了先是一愣,随即便鼓励的说:“不会写不要紧,咱们可以慢慢学。”

就这样,向轩在延安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真正的学习,他坐在简陋的教室里,和一群同样是红军子弟的孩子一起念着拼音、写着生字。

偶尔,他会因为握笔的姿势不对而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可他没有退缩,一遍一遍地练习,他知道,只有掌握了知识,才能为革命贡献更多的力量。

期间,晚上点着煤油灯复习功课时,向轩总会想起舅舅贺龙的教诲:“小鬼,打仗靠的不仅是枪,还要靠脑子”。

每次想到这句话,他都咬紧牙关,写下一个又一个歪歪扭扭的字。

尽管在延安学习,但向轩的心始终系在战场上,他总觉得,自己应该为前线做点什么。

有一天,他看到一群战士在训练投掷手榴弹,不知怎么的,他忽然冒出一个想法:能不能把手榴弹改装得更厉害一些?

向轩兴奋地将这个点子告诉了一位工兵排长,随后,他开始反复琢磨手榴弹的构造,甚至在学习间隙跑到工兵连去观看排长制作土制炸弹的过程。

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改进想法,将手榴弹与火药结合成一种“飞雷炮”,既能爆炸又能造成更大的杀伤效果。

排长一开始以为他不过是小孩子的胡闹,但当向轩拿出草图和改进后的手榴弹模型时,他却瞪大了眼睛,惊呼他是个天才!

在工兵连的帮助下,向轩和战士们一起反复试验,终于成功制造出了一批威力更大的“土炮”。

当第一颗“飞雷炮”成功炸毁一个模拟目标时,战士们激动得将向轩抛到了空中。

此后,向轩多次向组织递交申请,希望能重返前线作战,但每次都被婉拒。

理由很简单:他是贺龙的外甥,是烈士遗孤,组织不能冒险让他再承担更多的伤害。

可向轩却不认同,他觉得自己是红军战士,应该像其他人一样参与战斗,一次,他偷偷混进了即将出征的部队。

直到战士们开拔时,他才从队伍中走出来说:“如果你们不让我去,我就自己上战场!”

营长拗不过这个倔强的孩子,只好向上级打报告,最终批准他参与一线作战任务。

战场无情,在一次突击战中,向轩带着小分队冲入敌阵,成功引爆了埋设的炸药,却被敌人的炮火击中。

这次战争中,他失去了右眼,右腿也被弹片穿透,当他被抬下战场时,昏迷中仍紧紧握着手里的步枪说:“不能退,不能退……”

消息传到贺龙耳中时,元帅沉默了很久,他的心在滴血,但他没有流露半点脆弱。

他只是低声说道:“战争无情,别人的孩子能牺牲,我们贺家的孩子也不能例外。”

伤愈后的向轩回到了延安,尽管右腿已无法恢复如初,但他依然凭借拐杖四处奔走,为红军运送物资,组织宣传活动。

他还主动申请到抗大继续学习,接受更系统的军事教育。

1940年,年仅十四岁的向轩被任命为工兵连副连长,他带领战士们改进战壕、设计防御工事,屡次在抗日战场上立下功劳。

他从那个依靠红军叔叔背着走长征的小男孩,成长为一名坚毅果敢的革命战士。

他用自己的鲜血和信念书写了自己的青春,更用行动证明了烈士遗孤的无限可能。

在向轩成长的路上,贺龙的影子始终如山一般存在,这个舅舅用严厉和爱教会他什么是革命,什么是牺牲,什么是责任。

而向轩也从一个贪玩的顽童,逐渐成为贺龙心中的骄傲。他们之间既是亲人,又是同志,用鲜血和信念彼此守护。

1 阅读:9

曦月谈吖

简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