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刘墉:并非宰相,也非罗锅,却写满传奇

青笺画相思 2025-01-17 14:08:35

在众多的历史人物中,乾隆朝的刘墉因其丰富的民间故事和经典电视剧《宰相刘罗锅》而广为人知。然而,历史上的刘墉既非宰相,也大概率不是罗锅。那么,真实的刘墉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本文将从子凭父贵的崛起、宦海浮沉的官场以及刚正无用的晚年三个阶段,为大家讲述刘墉清廉又漫长的一生。

子凭父贵的崛起

刘墉出生于康熙59年的山东诸城,与影视剧中的草根形象不同,他是名副其实的超级官三代。其爷爷刘棨是康熙朝的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更是雍正二年的进士,不仅在雍正朝当过乾隆的老师,在乾隆朝还担任过吏部、兵部、刑部、工部四部的尚书以及首席军机大臣等要职.

虽出身富贵,但刘墉为人清廉节俭、上进刻苦。他22岁中举人,考进士虽历经十年波折,最终却以二甲第二名、全国第五的优异成绩考中,进入翰林院。刚进官场时,刘墉可谓顺风顺水。一方面源于自身学问好,另一方面则得益于父亲的影响力。

此外,乾隆对他也颇为欣赏,一是因他书法出色,契合乾隆对书法字画的喜爱;二是他进入官场时,正值乾隆与刘统勋君臣感情比较好的时候,爱屋及乌之下,刘墉自然受到特别偏爱.

在翰林院期间,刘墉的升迁速度极快。第一年为无品级的庶吉士,第二年便成为正七品的编修,第三年更是获任乡试主考,两年后又连升三级,36岁就成为了从五品的翰林院侍讲,堪称当时翰林院升迁最快的官员。不过,当时外界认为他官升得快主要靠父亲,刘墉晚年也曾自嘲当年是以贵公子为名翰林.

宦海浮沉的官场

真正让人们对刘墉看法改变的,是乾隆21年他外放担任安徽学政一职。按常规,学政主要负责教育及与当地读书人交流,但刘墉却关注到安徽的治安问题。他发现靠花钱纳捐买取功名的监生,因无需参加考试,学政无法约束。

而他们多为当地大地主出身,官府也不愿管束,导致其鱼肉乡里。于是,刘墉向乾隆递上奏折,建议要求州县官在户婚田土案中随时稽查举报这些人的优劣,乾隆采纳后让礼部制定考察方案并在全国推行.

乾隆24年,刘墉调任江苏学政,其主政风格公平严肃。当时江苏教育界面临困境,因有钱人多,读书人的心思各异。刘墉到任后,严格整顿学风,对生员和监生的管理毫不松懈,对违规者严肃处理,有效改善了江苏的教育风气.

然而,刘墉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乾隆三十一年,其任太原知府时,因下属阳曲县令段成功贪污公款案失察,被发配军台效力赎罪;乾隆四十八年,他因泄露与乾隆的谈话内容受到申饬,被罢免协办大学士;乾隆五十四年,又因皇子师傅旷课监管不力被降职.

尽管多次受挫,但刘墉总能凭借自身才能与皇帝的信任重新起用。如乾隆四十五年升任湖南巡抚后,他采取稽查仓库、督城修郭、抚恤灾民、革除陋习等政策,并鼓励民间开采峒峭,积极改善当地民生,赢得百姓爱戴.

刚正无用的晚年

刘墉的晚年,总体呈现出一种刚正却略显无奈的状态。他在任上依旧保持着正直的品性,如在审理国泰营私案时,他秉公执法,与和珅等据理力争,最终国受到应有的惩处,自己也因此升迁工部尚书。

但在一些事情上,他的刚正却未能充分施展。嘉庆元年,户部尚书董诰越过资历更深的刘墉被破格增补为大学士,嘉庆帝名义颁布的上谕还批评刘墉不肯用心办事。嘉庆二年,虽授体仁阁大学士,但上谕仍指责他办事不力、行为懒散.

这一时期,乾隆虽已退位但仍掌控朝政,刘墉深知皇帝的权威与自负,采取了小错不断、大错不犯的为官之道,以保持与皇帝的距离,避免陷入政治漩涡。他不再像早年那样积极进取,更多的是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求生存,虽有刚正之心,却难以像年轻时那般有所作为,故给人一种刚正无用之感。

刘墉的一生,从子父富贵的崛起,到宦海浮沉的官场,再到刚正无用的晚年,可谓波澜壮阔。他出身名门却不骄奢,凭借自身努力在科举中取得佳绩,初入官场顺遂但也因此遭人诟病。外放为官后,他展现出关心百姓、刚正不阿的一面,积极整顿科场积弊、官场恶习,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但也因官场的复杂多变而历经坎坷.

总体而言,刘墉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和丰富经历的历史人物。他既有官宦子弟的背景和优势,又有自身的才华与抱负;既经历过辉煌的升迁,也遭受过沉重的打击。他的一生反映了乾隆朝官场的风云变幻,以及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官员们在坚守正直与顺应皇权之间的艰难抉择。通过了解刘墉的真实历史,我们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历史人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