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乾隆皇帝最宠爱的臣子,权倾朝野、富可敌国,却最终落得被赐死的悲惨下场。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和珅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轨迹?他又是如何从一个出身贫寒的子弟一步步成为一代权臣,最后走向覆灭的呢?
1750年,钮祜禄和珅出生于满洲正红旗。
命运对他似乎并不眷顾,三岁时母亲因难产离世,留下了刚出生的弟弟和琳,而九岁时父亲也因病去世,年幼的和珅与弟弟只能相依为命。
所幸,在一位老家丁和父亲偏房的保护下,兄弟俩才得以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没有被赶出家门。和珅的祖上仅是正红旗的底层士兵,凭借军功获得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到他这一代,虽有世袭爵位,但家境贫困。尽管生活艰苦,和珅兄弟还是获得了良好的教育,在咸安宫官学读书期间,他们掌握了满、蒙、汉、藏四种语言,这为和珅日后的仕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岁时,和珅袭爵三等轻车都尉。在那个宫廷侍卫多从王公贵族、八旗子弟中挑选,且很多不通文墨的时代,和珅曾中过秀才,又扎实读书数年,显得格外出众。很快,他便得到乾隆皇帝的垂青,被提拔为御前侍卫,从此开启了他平步青云的仕途之路。28岁时,和珅已升任户部侍郎兼步军统领,他仪表堂堂、精明强干、能言善辩,还善于揣摩圣意,这让已过六十岁的乾隆对他极为信任,和珅也因此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新贵。
起初,和珅为官清廉,拒绝收受贿赂,京城中到处流传着他刚正不阿的传说,这与后世人们所熟知的大贪官形象截然不同。乾隆也认为和珅年轻有为,还将自己最喜爱的小女儿和孝公主指婚给了和珅的儿子,可见对他的恩宠之深。
然而,随着和珅官职不断提升,巴结他的人越来越多,在权力和利益的诱惑下,他逐渐迷失自我,开始贪污纳贿、结党营私。乾隆任命和珅为《四库全书》正总裁,他却借机大兴文字狱,打压异己;掌管翰林院时,又从科考士子那里索取贿赂,培植自己的党羽。
当时,朝中第一重臣是领班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阿桂,军机处作为清朝实际的政治权力中心,阿桂身为军机大臣之首,地位尊崇。
和珅虽得乾隆宠幸进入军机处,但因资历尚浅,只能屈居阿桂之下。
野心勃勃的和珅自然不甘心,1778年,他弹劾阿桂之子贪赃枉法,致使其被发配充军,阿桂也降职两级留任;之后又盯上阿桂的义子黄梅贪污一事,黄梅被处死后,阿桂因领兵在外未被追究。乾隆对和珅的这些小动作并非毫不知情,他有意让阿桂与和珅相互制衡,防止和珅权力过大。
但和珅不断攻击阿桂,而年迈的阿桂面对和珅的乱政也无能为力。乾隆后期,吏治败坏,贪污成风,和珅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不仅自己大肆捞钱,还为乾隆皇帝出谋划策,帮其捞钱。在乾隆第六次下江南时,和珅让沿途地方出资,没花国库一分钱就完成了南巡,而这些钱都是当地官员对百姓的搜刮所得。乾隆却认为和珅办事得力,对他更加信赖。
此外,和珅还发明了“议罪银”制度,让犯罪的官员用银子免除刑罚。这一制度使乾隆赚得盆满钵满,贪官也能保住官职继续贪污,律法形同虚设,官场腐败更加严重。
1795年,85岁的乾隆为了不超过祖父康熙的在位时间,决定提前退位,立十五阿哥永琰为皇太子,并于次年禅位。和珅深知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在得知永琰被立为太子后,他抢先恭喜并送上礼物,试图给永琰留下好印象,还在永琰身边安插亲信,监视其言行。
1796年,永琰正式登基称帝,改名为颙琰,改元嘉庆。乾隆退位后虽为太上皇,但仍牢牢掌握着实权,嘉庆名为皇帝,却还住在太子宫中,且乾隆年事已高,耳不聪目不明、时常健忘,处理政务都需和珅帮忙,上朝时也由和珅传达他的意思,和珅俨然成了“二皇帝”,这让嘉庆对他极为憎恨。
1798年,领班军机大臣阿桂病逝,和珅终于当上了领班军机大臣,还因平定白莲教起义有功晋升为公爵,达到了权力的巅峰。
然而,好景不长,1799年,乾隆驾崩,和珅失去了最大的靠山,他的命运也急转直下。
嘉庆列出和珅20条大罪,将其抄家下狱,并赐白绫自尽。
抄家时,官员们抄得土地8000顷、白银940万两,以及众多商铺银号、金银珠宝,总价值高达8亿两,相当于清朝15年的国库收入,“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由此而来。
和珅的一生,从贫寒子弟到权倾朝野的权臣,再到被赐死的结局,充满了戏剧性。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反映了清朝后期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危机。
他究竟是一个善于钻营的贪官,还是一个有能力却被权力腐蚀的臣子,或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他的经历无疑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