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认为啊,要成功的话,要在社会上有成就的话,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健康的人格和心理,
国外很多哲学家认为 认知决定思想 思想决定行为 行为决定习惯 习惯决定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
美国神经学家约瑟夫•莱杜 通过研究发现 人的焦虑 恐惧 急躁等情绪 在大脑中与认知系统相连接 而认知决定了一个人的三观
儒家认为 正确的三观能影响人的一生 可如何才能获得正确的认知呢?首先就是要格物
在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中,朱熹与王阳明对 “格物” 的理解,展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路径。 朱熹秉持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的理念,主张格物就是对事物道理的深入探究。在他看来,万事万物皆蕴含独特的 “道”,且这些 “道” 本质相通。
他倡导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坚信世间所有道理,均可从自己内心探寻到答案。因此,相较于向外在事物寻求真理,更应转向内心,通过自我省察和反思来实现对真理的认知 。
王阳明曾经真的去格物过,去看竹子,看了很久,看崩溃了。
我们以为他是发傻,实际上不是,就是他有这种精神,如果人家说有一种方法觉得可以,那我就去试一下,哪怕看起来有点痴傻。
后来他倡导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就是说很多的道理,都可以从内心去找到这个所以然。很多人是从外面的所谓规律找解决办法,这个是很大的不同,以前很多人认为一定要从外面去找问题的关键。这个事情出了问题,受到了挫折。那么找找是哪个环节出的问题,一般都是从客观的外部条件上去着手,但是王阳明提出要从自己内心上去找,这个很不得了。
以前佛陀提出来之后,也就是搞佛法修行的人这样认为,而其他人是不这样认为的。所以在中国文化里,王阳明这样一提出来,他就有很大的影响力了。
可是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格物呢?
格物为什么能致知呢?
曾经我在三清山见过一位很有学问的老道士,我问过他这个问题,他说:

他说格物致知是透过万事万物的运演和变化,来回归自己的本心。这个致知的知字并不是知识学问的意思,而是智慧的意思,而是真知真智,是那个本源的道智。佛家的话叫做:无师智。
为什么要格物致知呢?因为世间万物,衍生于道。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三再生3456到万物。易经说,太极生阴阳两仪。两仪生八卦。万物的繁衍,万物的蜂拥,万物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其实都是从那个一因为动静而化成了万物在演化出来的,那么它就具备了这种回溯性。
就好像湖水,湖水就是那个一。湖上面的波纹波浪,惊涛骇浪或者涟漪就是这万物。我们之所以迷茫,就是因为我们迷恋于这些波浪波纹,可是真正却找不到到底什么是湖水。而格物致知就是要我们通过波浪波浪波纹回归到湖水这个真知上去。

这样一来,万事万物都可以用来格物致知。时时刻刻都是可以用来修行的。
这个方法在道家,在佛家,在儒家都有。
老子道德经里说,夫万物芸芸,吾以观复,这就是格物致知。而佛家讲的观照。以至于观到色空不二的地步,也就是格物致知的意思。
因为说到底,物与心是一元的,因为你如果不先把心物一元给承认了,你就做不到真正的格物致知,因为你还把它当外物去格,你不是把它当新物。这个就是格物致知的1个关键,你是把它当外部环境来观察研究,还是你把它纳入你的内心整体来做观察,所有的环境所有你看到的听到的你做的,那不都是你内心心念的所现吗?
所以你必须抓住这个点,你才能做到真正的格物致知。
是道家讲观复,就是用那个清净心去面对观照这个世界的往复生灭,这万物的繁衍。格物致知,到底格出物的什么东西?
生灭啊!
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比如这首诗描绘了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爱情邂逅。去年的今天,诗人在这扇门内,目睹女子面庞与桃花相互映衬,美不胜收。今年再来,佳人已不知所踪,唯有桃花在春风中依旧含笑绽放。
全诗将 “寻春遇艳”与 “重寻不遇”的场景进行今昔对比,短短四句,曲折动人,营造出物是人非的怅惘氛围,这就是格物,因为景物和人都有不同的变化,有生灭的变化,这就是物事的规律。但这个变化,你只是观察到不行,你还要观照它和你内心的关系。
你的心有了变化,它才变化,六祖说,不是幡动不是风动。是心动。王阳明说,你去看花,花一时明艳,你走了,花和你一起寂灭。这是个什么道理?这就是格物致知的第二个关键,我们格物,不是研究物事,而是从物事的生灭,返溯自心与世界的真正关系。
老子为什么第1篇就要讲道生一呢?因为你不了解这个心物一元,万物是从一来的,你就还是会把它变成关外物来格,这样就是分别二元对立,这始终是成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