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清朝还有数十万大军,为何武昌起义3000人就推翻了清朝

文官探史 2024-01-19 16:42:51

在辛亥革命时期,清朝仍然保有数十万的大军,然而武昌起义却只由3000名革命党推翻了大清的统治。

自1664年满清入关以来,清朝经历了无数次的军事斗争,其中一些对其影响深远。

康熙年间的三藩之乱、嘉庆年间的天理教暴乱和白莲教起义,以及咸丰年间的太平天国起义都对清王朝的统治构成威胁。

在列强侵略中国的过程中,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的庚子国变道,让列强认识到他们的实力存在局限。

因此,他们改变策略,选择扶持中国的代理人来保护他们在华的利益。

真正让满清感到威胁的军事斗争是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是其中历时十四年的典型代表。

太平天国曾在巅峰时期拥有庞大的兵力,但最终却走向了失败。

令人惊讶的是,在清朝末期,拥有几十万兵力的太平天国未能取得胜利。

而在武昌起义时,革命党仅凭3000人就成功推翻了清政府。

首先,旗军的兵力仅有湖北新军总兵力的一小部分。

在起义爆发前,有两个团被调往四川压制保路运动。

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参与的兵力只有3000人左右。

中国历代的封建王朝,即使是大统一的朝代,也没有超过300年。

满清自1644年入关以来,到1911年已有267年。

此时的满清已经强弩之末,走到了灭亡的边缘。

从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开始,无论是朝廷高层还是百姓,对满清政府的认同逐渐减弱。

1900年庚子国变时,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地方地主阶级居然与列强签署了东南互保条约,清政府无力制约这些实力派。

清朝末期发生了同盟会的起义活动,以及甲午战争和1905年的日俄战争。

日本的胜利使清朝舆论认为,只有学习日本的政体,实行君主立宪,才能富国强兵,避免揭竿而起的结局。

在舆论和内外压力下,1905年,清政府派遣五人去欧美学习考察。

慈禧宣布预备立宪,实际上是为了稳定人心。

1908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十年后实行立宪。

1911年5月,清政府成立内阁,成员多为满族贵族和皇族。

然而,官僚阶级立宪派和资产阶级对这些改革感到失望,开始支持革命。

1911年5月,皇族内阁颁布了铁路国有政策,将川汉粤汉铁路纳入国有。

这一政策引起四川各阶层的强烈反对。湖南、湖北、广东等省也展开了保路斗争。

清政府未能采取措施弥补,反而派兵屠杀压制,失去了民心。

全国各阶层,尤其是工农阶级认识到政府已经病入膏肓,纷纷加入革命队伍。

清朝的分崩离析和倒台只是时间问题,只需一个导火索。

尽管辛亥革命时清政府手中还有28万的旗军,但在武昌起义爆发后,这些正规军首领纷纷投降,就像墙倒众人推,清朝的正规军一哄而散。

0 阅读:1
文官探史

文官探史

读史,品史,历史故事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