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更容易“emo”?解决措施分享给你→

易筋经课堂 2024-09-29 18:22:34

“emo”是英文“emotional”的缩写,意为情感丰富的、多愁善感的,目前多用来指代忧郁、沮丧等消极的情感和状态。与白天相比,个体在深夜更容易陷入“emo”,这通常是由睡眠不足、生物节律紊乱、心理压力过大等导致的负性情绪集中暴发。

夜间睡眠不足会引起日间功能受损及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诱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晚睡会破坏人体原有的生物节律,影响调节情绪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内啡肽等的分泌。此外,在未能入睡的深夜,缺乏健康的交流和社交活动可能会使个体感到更加孤独和失落。因此,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在迟迟未入睡的深夜里,个体更容易“emo”。

以下建议有助于减少甚至避免深夜“emo”:

①建立健康的生物节律:建议每天保持相同的入睡和醒来时间;一日三餐规律饮食;夜间避免吸烟及使用含酒精、咖啡因等影响睡眠和情绪的物质。上述措施有助于维持健康的生物节律和稳定的情绪。

②合理分配电子设备、社交媒体的浏览时间及频率:夜间电子设备的光线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入睡及睡眠质量,建议睡前1~2小时停止使用电子设备。频繁或长时间过度关注超现实的社交媒体内容,可能会导致个体对自身的形象或成就感到不满,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因此,控制浏览频率和时长有助于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增进睡眠体验。

③练习放松技巧:冥想、腹式呼吸等都是缓解不良情绪的有效方式,进行放松训练有助于让身心平静下来,帮助身体更快进入睡眠状态。

内容来源: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十万个健康为什么丛书——睡眠的健康密码》

本书主编: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陆林

本文作者:

唐向东 刘祥敏

注意:本文封面图片和文内图片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时请注意,避免侵权。

0 阅读:1
易筋经课堂

易筋经课堂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