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中世纪通常被称为黑暗时期,但在 艰难的环境中科学仍有所发展。通过对中世纪大 翻译运动、大学教育、技术自身传播等科学传播 交流现象的分析,人们能够更加客观清晰的了解这段科学发展的艰难之路。同时也加宽了科学传播的研究视野,为当代科学传播的发展提供客观的历史参考。
中世纪欧洲科学的源起
在众多科学史著作中, 有许多学者认为中世纪是科学的黑暗时期, 这一时期的科学处于“阴谷地带”。但也有学者指出: 历史不会中断, 科学亦有其继承性。中世纪可以说是科学发展中的低谷, 但并非空白。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交流传播, 既然中世纪存在着一定的科学发展,那么我们从科学的传播交流入手,也许可以更加清晰的了解 这一时期的科学发展状况。
罗马帝国的崛起,宣告了希腊化文明时代的结束。罗马人骨子里的务实精神,在某种程度 上限制了科学的发展。他们看重知识的实用性, 却没有继承和发扬希腊人的理性批判精神和探究自然的激情。公元三世纪后,罗马的政治经济逐渐恶化,众多的宗教思想开始涌入。在各种神秘教派的斗争中,基督教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胜利后的基督教,开始对其他教派和世俗学术进行压迫。 正如 W.C 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中所说:“基督教思想开始敌视世俗学术,把世俗学术和基督徒决心要战胜的异教作为与异教看做是一回事。” 科学受到了宗教的严重束缚,但随着基督教教会政策的松动,科学就像荒漠中的一股潜流一样,开始默默流淌 。
中世纪欧洲科学传播交流的路径
十字军东征沟通了欧洲与阿拉伯国家的文化交流,产生出了大翻译运动,使得保存在阿拉伯文化中的古希腊文明移植到中世纪的欧洲。大翻译运动中翻译的著作包括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托勒密《天文观测》等。欧洲人将一系列阿拉伯文的希腊、印度科学著作译本以及阿拉伯人自己的著作翻译成当时欧洲的通用语言 —— 拉丁文 。
无论知识的源头是哪里,这种翻译运动本身就是科学传播交流的重要体现,是科学技术知识从一个地域传递到另一个地域,从一种文化传递到另一种文化的现象。大翻译运动如同中世纪黑暗中的一声巨雷,震动了当时人们的封闭思想, 引起了教会的恐惧和反对,为人们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然,寻求自然科学的规律 。
中世纪的大学是指教会学校。教会学校的类型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大学本身是科学技术知识传播交流的核心区域,它是科学理论知识的研究阵地,也是人才培养的中心。大学的教育可以说是一种科学技术知识的传递过程,教师通过课堂,将科学技术知识传递给学生。
科学知识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传递流动,而教师与教师之间,学术的沟通交流,也促进着科学技术知识的发展。大学在当时把人们的注意力从宗教信仰转向世俗学术,转向理性分析,转向科学,引领着人们突破神学的束缚。可以说,大学在中世纪的科学传播交流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技术自身的传播
中世纪的科学被称为是神学的婢女,而技术的发展则为“黑暗时代”提供了一线光明。其中, 最为显著的是当时的农业技术。重犁被用于耕种湿润的低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力,同时提高了土地的肥沃程度,增加了农业产量;马作为主要动力,使用了马蹄铁制挽具,也增加了马劳作的效率等等。
技术的进步是社会生产的需要,其自身的传播交流具有很强的推广性。先进的技术知识应用后,社会生产力得以明显提升,进而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技术知识的传播交流,欧洲变得更为富裕,生产力大大提高,城市化程度也大为提升,为近代科学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研究中世纪欧洲科学传播交流
中世纪在科学史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里的特殊性在于当时的科学处于“阴谷地带”。 科学处于“低谷”而非“无”,在此基础上,科学如何在艰难复杂的环境中挣扎发展,为近代科学提供条件,值得我们去剖析和研究。
科学传播交流是科学发展的前提,特别是在黑暗时期的艰难环境中,科学借助大翻译运动、 大学、技术的交流传播等才得以向前挪动发展。 这一时期的科学交流传播的分析在科学传播研究上具有很高的价值,能够拓宽研究的视野,为研究提供客观的历史资料。
中世纪的科学发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我们在面对中世纪的科学史时,不能一味的强调中世纪对科学发展的负面作用,而需要客观地看到此阶段对科学发展产生的积极促进作用,科学传播交流的分析就是最好的证明,大翻译运动、大学教育、技术自身的传播都为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科学虽然是神学的婢女,但它自身也在逐步的向前发展,努力的挣脱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