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燧真的趁朱棣病重下毒,图谋弑父夺位?史书上从来没这么写过

惊心探索古今 2025-03-01 07:44:45

随着电视剧《大明风华》热播,明成祖朱棣父子的事一下就成了明史爱好者们热衷讨论的话题。在讨论这段历史故事时,朱高燧谋反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很多人都对于朱高燧趁着朱棣病重期间安排下毒,伪造诏书图谋皇帝位感到很不解。而事后朱棣对朱高燧的处置也很不可思议,完全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这种处置方式与弑君弑父的大罪,完全不相称,引发了各种众说纷纭的议论。那么这件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朱棣为什么没有从严从重处置朱高燧呢?下面笔者就对现存史料进行分析,看看这里面藏着的故事。

朱高燧谋反事件发生在永乐二十一年五月,明成祖朱棣病重期间。但史书上从来用的都不是“朱高燧谋反案“,或者是”赵王谋反案“之类的词,而是被称为“指挥孟贤谋反案”。从史书上的用词上就可以看出,此案到底是不是朱高燧在后面密谋主持是无法定论的,只能确定主犯是朱高燧的常山护卫指挥孟贤。孟贤谋反和朱高燧谋反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在很多历史书籍或者电视剧上说是朱高燧谋反,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当然,朱高燧作为孟贤的顶头上司,也作为谋反案的拥立对象,在这个案子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按照史书记载,当时明成祖朱棣得了重病,甚至起不了床,朱高燧的常山护卫指挥孟贤便联合太监黄俨等人,谋求弑君夺位。他们的目的是在朱棣吃的药中下毒,等朱棣死后在以伪诏废除皇太子朱高炽,拥立赵王朱高燧为皇帝。参与这个案子的人不少,除了孟贤和黄俨外,还有朱棣的内侍杨庆、兴州后屯卫军高以正、钦天监官王射成等人。在案件中孟贤和黄俨是主谋,其他人是胁从关系。孟贤是常山卫护军指挥,常山卫是朱高燧的私人卫队,所以被认为是朱高燧的代言人。黄俨是司礼监太监,与皇太子朱高炽不和,所以积极推动。

在谋划弑君期间,高以正便把事情透露给了自己的小舅子王瑜,希望拉王瑜入伙。王瑜是赵王府的总旗,按道理应该支持朱高燧的。但他怕事发后担上罪名,就劝高以正。高以正不听,还以死威胁王瑜,王瑜便把这事上报给了朱棣。朱棣派人把孟贤抓来查问,得到了谋反的诏书。此案办理结束后,参与谋反案的主犯和从犯都被处死。朱棣怀疑朱高燧是主谋,病好后亲自审问了这个儿子。朱高燧不敢回答,朱高炽在场替弟弟辩解。他说这事是下面的人私自所为,朱高燧并不知情,于是朱棣便赦免了朱高燧。

从史书上简短的记载来看,这个案子的疑点还是很多的。首先孟贤等人谋反拥立朱高燧,仅靠他们的力量是完全不够的。虽然说有司礼监太监黄俨和内侍杨庆的参与,但并不能把朱高燧扶上帝位。当时司礼监和内侍太监的权力完全不如后来,没有一丁点的朝廷发言权,他们只是皇帝的保姆和秘书。明朝太监掌权,还是从明英宗朱祁镇扶持王振开始的,在此之前的太监权力并不大。朱棣为了处理政务方便赋予司礼监太监一定的权力,但朝廷大权主要还是在六部。政权的更迭没有六部和内阁大臣参与,这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

朱高燧是朱棣的第三个儿子,前面有朱高炽和朱高煦。朱高炽是皇太子,其子朱瞻基是皇太孙。即便朱棣去世,朱高炽被废除皇太子之位,继位的也轮不到朱高燧。前面有朱瞻基和朱高煦挡着,朱高燧凭什么当皇帝?而且朱瞻基的幼军实力超群,战斗力在朱高燧的常山卫之上,靠武力夺权是不现实的。明朝初期的军权掌握在勋贵阶层手里,永乐年间以靖难功臣为首。如果军方要拥立皇帝,首选的并不是朱高燧,而是汉王朱高煦。所以朱高燧想要当皇帝,不把这些拦路虎摆平就行刺朱棣,那是给朱高炽和朱高煦做嫁衣。

第二方面,朱棣对此案的处理完全不像是谋反案,对朱高燧的宽容远远超出了朝野的意料。史书上说朱棣怀疑朱高燧谋反,但也只有这句话。同时期明朝的其他文人笔记中也有,但也是就怀疑,并没有切实的证据,也没有把朱高燧列入谋反案的嫌疑人之中。朱高炽一句话就替弟弟开脱了,这是难以让人想象的。朱棣自己就是谋反出身,他对谋反案向来是心狠手辣。而朱高燧是他的第三个儿子,这种弑父弑君的行为更是不能容忍。但朱棣却没有对朱高燧任何处罚,只是把参与谋反案的处死了,这就让人非常怀疑到底有没有朱高燧的份。

如果事情真是朱高燧主谋,就算朱棣念在亲儿子的份上不杀人,也不会轻易放过朱高燧。按照朱元璋立下的规矩,藩王册封后是要就藩的。朱高煦和朱高燧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就藩,死皮赖脸的待在京城。朱棣当了皇帝后有下诏削除各地藩王的护卫私军,朱高煦和朱高燧因为是亲儿子,所以私军也没有裁撤。如果朱高燧真的是弑君的主谋,朱棣至少应该逼朱高燧离开京城就藩,同时裁撤其常山卫的军队。但朱高燧直到朱棣死后,朱高炽继承皇帝位后才就藩。而且他的常山卫是在朱瞻基平定朱高煦之乱后,才主动交还给朱瞻基的。

也就是说,出了这么大的案子,朱高燧几乎毫发无损。他除了挨了一顿骂,在家关了一段时间禁闭,顺便写了篇检讨书,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惩罚。他的军权私军照旧,他依然待在京城,没有去安阳就藩。对于谋反这种案子,在明朝满门抄斩还嫌不足,怎么会如此轻松放过?就算朱高燧是朱棣的儿子,也不可能这么特殊。以朱棣刚硬的性格来看,他这么轻松放过朱高燧,要么是大发慈悲之心,要么就是朱高燧真的啥也没干。朱棣心地仁慈,估计没几个人会相信。个人还是倾向于朱高燧被下面的人坑了,当时也是脑子懵的。

第三个方面,朱棣在处理直接涉案人员时很奇怪,没有大开杀戒。直接组织谋反的孟贤也只是个人被处死,他的家族也没有抄家灭族。史书上关于太监黄俨的记载就更奇怪了,说法非常的多。有的说是跟着孟贤一起被处死了,有的说是没死被派到朝鲜去了。有的说是朱高炽继位后才处死黄俨,还有种说法是直到明宣宗宣德二年才被处死。这些说法有的来源于《明实录》和《明史》,有的是明朝著名学者王世祯的《中官考》,还有的是朝鲜方面的史书。如此多的说法,到现在也是没有个定论。

从这些不同的说法看,黄俨的结局很大概率不是被朱棣处死的,而是被朱高炽父子处死的。这么看来,朱棣在处理这个案子时也是意外的手下留情,与谋反的大罪完全不相称。在处死罪犯的细节中,有个人没有在谋反的名单里,却也在被处死的名单里,这就是赵王府的长史顾晟。很多人认为顾晟是朱高燧的人,所以朱棣杀鸡吓猴。其实不然,顾晟虽然是赵王府长史,但不是朱高燧的人,而是朝廷派驻的。实际上藩王府的长史都是朝廷派驻的,负责管理王府事务,也有监督藩王在地方上行为的意思。

也就是说朱棣在处理这个案子时,没有把它当成了谋反案,而是当成了赵王府内部管理失职造成了内乱。顾晟作为赵王府的头面人物,自然要承担责任。他没有控制住下面的孟贤等人,或许也有纵容的成分,所以在处死的名单之内。站在这个角度,这个谋反案就是个荒唐的闹剧。实际上从整个过程看,根本就是一帮人瞎胡闹,自以为能够凭借朱高燧在朝廷的势力掌握朝廷大权。从谋反的参与者来看,也没有一个朝廷上层,都是中下层的人员,这个政变注定不能成功。可以说但凡有个明白当时形势的人,也不至于搞成这副模样。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根本不懂朝廷局势,也不熟悉政权更迭的流程,那他们谋反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从史书来分析,他们谋反实际上是被朱高炽逼的。朱高炽当时正在整顿朝廷内外的闲置人员,当然也有趁机排除异己的打算。他整顿的目标有两个,一个是宫里的太监,一个是藩王府的私军。这次谋反恰好是这两部分人闹事,可见目标是对准朱高炽的。实际上朱高炽和这两拨人的矛盾一直就很大,黄俨等太监长期在朱棣面前说朱高炽的坏话。朱高炽趁机朝太监下手,太监们也不打算坐以待毙,于是矛盾便激化了。

从各方面来分析,朱高燧都是恰逢其会被推到台前的挡箭牌,很可能真的毫不知情。朱高炽应该是知道内情的,所以才主动为弟弟开脱。他既然掌握了局势,就不必穷追猛打。他主动为朱高燧开脱,也是给朱棣留下兄友弟恭的印象,免得朱棣对他一再猜忌。对于朱高燧来说,这次谋反案就是无妄之灾。因为没有参与,所以史书上也不可能切实的去写,朝廷也没有将其列为嫌疑犯。现在的影视剧和历史书籍,都是拿着史书上的一丁点线索就主观臆测,然后进行胡编乱造。从各方面分析,史书上没这么写,显然事情存在的可能性极低。

0 阅读:5
惊心探索古今

惊心探索古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