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也拉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在中国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次起义的规模很大 ,一个月之内就席卷的整个中原地区,给秦朝的统治带来了沉重的一击。在起义过程中,陈胜吴广两位领袖树立了“张大楚国”的旗帜,以以拥立秦始皇长子扶苏为口号,打着楚国末代名将项燕的招牌,滚雪球般的聚集了数十万大军。因此历史上将陈胜吴广建立的政权称之为“张楚”政权,作为战国末期楚国反秦政权的延续。可是又一个疑惑让人不解,作为秦始皇长子的扶苏,为什么得到他们的拥立呢?

众所周知,陈胜吴广之所以打起“张楚”政权的旗帜,除了他们起义的地方属于战国时期楚国外,还因为两人很大程度可能是楚国的遗民。他们以“楚虽散户,亡秦必楚”的谶言为基础,打起光复楚国的大旗,才能够吸纳大量的楚国遗民加入军队,扩充足够的反秦武装力量。因此陈胜吴广的起义军实际上是以楚国遗民为骨干的农民起义军,包括他们打起楚国末代名将项燕的旗帜,也是为了争取楚国旧贵族的支持。可是扶苏的身份却不一样,他是秦始皇嬴政的长子,并非楚国人,为什么会成为“张楚”政权拥立的对象呢?

按一般道理而言,如果要复兴楚国的话,陈胜吴广第一时间找的应该是楚国王室的后人。比如项梁和项羽叔侄起义后,就迅速找到了楚国王室的后人熊心,将其拥立为楚怀王,并以他的名义召集四方反秦起义军,形成了起义军联盟。最后这个联盟也成功的击败了秦朝大军,攻陷秦朝首都咸阳,让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仅仅过了十五年国祚就成为了历史。但陈胜吴广的选择却不一样,他们并没有去找楚国王室的后人,反而找了个秦国皇帝的长子,实在是不合情理。因此很多人疑惑,到底他们拥立扶苏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在早期的时候,古代史学家对陈胜吴广拥立扶苏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扶苏已经在蒙恬军中被赵高和李斯矫诏赐死了,所以陈胜吴广拥立扶苏只是打个旗帜瓦解秦朝地方军队的抵抗情绪,也是争取同情扶苏遭遇的秦朝军队的加入。第二种说法是扶苏为人以仁义而出名,在秦朝的声望很高,曾经为了焚书坑儒等事情与秦始皇发生冲突,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据说扶苏比较推崇儒家学说,与推崇法家学说的秦始皇在理念上冲突很大。所以部分史学家认为,陈胜吴广拥立扶苏是借用他的声望,争取赢得儒家和六国旧贵族的支持。

仔细推敲这两种说法,站在对外宣传的角度上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放在实际的政策执行中却是似是而非。站在对外宣传的角度,不论是扶苏作为秦始皇长子的地位,还是其仁义的名声和儒家的关系,都是能够得到大量贵族和百姓拥护的。很多不知情的贵族和百姓,可能会一时间被宣传所蒙蔽加入到农民起义军,但时间长了肯定发现问题,这样的起义军怎么可能长久发展下去?况且陈胜吴广打的“张楚”的旗帜,如果以扶苏为拥立对象,那以后建国是叫楚国还是秦国?除非他俩提前知道自己起义半年就会失败,否则就不会这么干。

因此把扶苏作为新政权第一个拥立者的地位,如果没有其他的解释,只是因为其名声和儒家贵族的关系,实际上是很不恰当的。从史书上看,陈胜是能够说出“燕雀焉知鸿鹄之志”的人,这样的人肯定不是普通百姓,很可能是六国旧贵族后裔,所以他的所有行为都是有预谋的,不是临时起意。既然如此,陈胜吴广选择扶苏作为拥立对象,必然是有不可拒绝的原因。然而扶苏作为秦始皇的长子,在史书上的记录非常少,很多情况都没有详细记载,所以产生了很多疑点。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来看,扶苏之所以被拥立,还是与他的血缘有关。

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但是在数千年封建王朝历史的皇帝中,私生活却一直是个迷。最主要的一点是,他作为秦朝开国皇帝,执政秦国和秦朝数十年,居然没有留下皇后和太子的任何信息。从现有的资料看,秦始皇在建国后没有立皇后,也没有立太子,所以在临终前才发生了太子之争。这在封建王朝历史中是非常少见的,大多数皇帝一继位,立刻就立皇后和立太子,这几乎成为封建王朝政权更迭的必备流程。秦始皇嬴政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为什么会没有执行这个流程呢?

从史书来看,历史上第一个皇后和皇太子,是西汉初年的汉高后吕雉和汉惠帝刘盈,而汉高祖刘邦是第一个立皇后和皇太子的开国皇帝。但是这个流程并不是汉朝建立起来的,而是从商周时期一直延续下来的。不论是在周朝,还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政权更迭时立王后和王太子几乎成了惯例。刘邦立吕雉和刘盈,只是延续了春秋战国的传统,地位上将原来的“王”升级成了“皇”,这也是为了匹配他作为汉朝开国皇帝的需要。然而秦始皇嬴政统一天下后却没有这么干,实在是匪夷所思,一直成为后世学者讨论的焦点。

按照从商朝后期延续下来的嫡长子继承制的规矩,国家储君是按照嫡庶和排序进行册立的。如果秦始皇没有皇后,那么他的所有儿子都是庶子,长子扶苏就是庶长子,应该被立为太子。如果秦始皇有皇后,那么史书上应该会有记载,而且皇后的儿子作为嫡子是有优先储君的选拔权力的。史书上记载秦始皇嬴政的女人很多,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六国劫掠而来的贵族女人。她们被养在深宫之中,宫殿修在咸阳已北,渭水以南,按照六国的风俗修建。从现代考古发掘中,学者们在秦始皇陵附近发现了三十多座小型墓葬,据说就是陪葬的嫔妃。

因此秦始皇嬴政的私生活中,女人肯定是不少的,所以他的子嗣也不会少,不可能只有扶苏和胡亥两人。从史书来看,胡亥即位后杀了不少兄弟姐妹,这些很可能都是秦始皇与六国贵族的女人所生,所以秦始皇立后的选择面还是很宽的。历史上没有记载秦朝皇后,要么是他真的没有立后,要么就是因为某种原因删除了皇后的记载。可是从史书上看,也没有找到关于胡亥母亲的记录,这就比较蹊跷了。如果胡亥母亲是皇后,胡亥肯定不会删除这个,因为这是他合法继承皇位的依据。即便他的母亲不是皇后,也没有必要删除。

排除种种可能性后,只有一个可能性。那就是秦始皇立后和后妃交往的所有记录,是他亲自下令删除的。这其中既有扶苏的母亲,也有胡亥的母亲。那么问题来了,秦始皇为什么要删除这些记录呢?这些记录只是他个人私事,与秦朝的国家大事有什么关系呢?
从删除记录这个操作来看,秦始皇嬴政肯定是不承认这些女人作为皇后的地位的,所以说他没有立后也能成立。但从秦国的传统观念来看,嬴政不可能没有立后,至少在嬴政统一天下之前,他是必须要有王后的。秦国对王后看得很重,作为秦王成人礼的标志。如果嬴政不立后,就不能按照规矩亲政。

众所周知,嬴政继承秦国王位的时候年龄并不大,当时只有十三岁。由于缺乏执政能力,当时是由相国吕不韦代为执政,被称之为仲父。八年之后,嬴政二十一岁成年,这才开始了亲政。从这个历史来看,嬴政必须在二十一岁之前册立王后,否则就不能完成亲政的流程。这个王后也许后来没有成为秦朝的皇后,但她作为嬴政正妻的历史地位是不容改变的。这位秦国末代王后在历史上没有记载,但根据时间到推却很有可能是长子扶苏的母亲。因为秦始皇执政三十七年,亲政十九年,而扶苏正好是二十岁左右被赐死。

事情分析到这里,就剩下一个问题了。这位秦国王后身上有什么秘密,迫使嬴政下令删除其记录?而这个秘密与陈胜吴广拥立扶苏,又有什么关系?从战国时期秦国的史料来推测,嬴政的这位正妻王后,很可能是楚国人。也就是说扶苏很可能拥有楚国血统,这正好与陈胜吴广“张大楚国”的起义军口号相呼应,具有一定的政治正确的号召力。因为只有拥立一位具有楚国血统的秦国王子,陈胜吴广才同时能够号召楚国遗民和秦国贵族,这也是起义军能够快速膨胀的原因。否则就无法解释,他们拥立敌国王子的正确性。

从秦国历史来看,秦楚联姻在战国时期延续了数百年,是战国七雄中来往最为密切的两个诸侯国。这两个国家有个共同特点,都是在周朝边境发展起来的,而且王室都与周朝王室没有血缘关系。两个国家又是战国末期的强国,互帮互助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同盟。在秦国历史上大量的楚国女人嫁入秦国为王后,最为著名的就是秦宣太后芈八子,也就是电视剧中的芈月。在秦宣太后执政时期,楚国人几乎占据了整个秦国朝堂,秦国四大贵族都是楚国人,或者具有楚国血统。可以说当时楚人在秦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操纵了秦国国政。

嬴政之所以能成功登上秦国王位,也是得益于楚国人的支持。嬴政父亲赢异人本是秦国派往赵国的质子,在商人吕不韦的操作下才得以回国。吕不韦为了让赢异人当秦王,打通关节让他成为华阳太后的养子,这位华阳太后便是楚国人。因此在华阳太后和楚国利益集团的帮助下,赢异人成功登上王位,这便是秦庄襄王。所以在秦庄襄王执政期间,楚国人的势力很大,几乎占据整个朝堂。实际上在嬴政登基之初,国家大权也几乎都掌握在楚国人手里。比如嫪毐之乱的时候,嬴政派出军队诛杀嫪毐叛军,带兵的就是楚国人。

当时嬴政派出吕不韦和昌平君、昌文君发兵攻打嫪毐的军队,吕不韦是丞相不可能亲临一线,亲临一线指挥的昌平君和昌文君都是楚国人。其中昌平君是楚考烈王之子,平定嫪毐之乱后出任相邦。后来他返回楚国成为末代楚王,带领楚国军队抵抗秦国入侵。昌文君是楚国王室的外戚,得益于楚国在秦国的势力,而受到了秦国的重用。由此可见在嬴政登基之初,他是靠着楚国人的势力稳定住大局的。楚国人能如此帮他,肯定不是看重了他的出身,所以他拥有一个楚国血统的王后,甚至是来自于楚国王室的女人,可能性非常大。

嬴政得益于楚国血统的王后,赢得了楚国势力的支持,扶苏很可能也跟他的情况相似。作为王后的儿子,扶苏可以说是嫡长子。但秦朝建立后,这位王后从历史上消失了,扶苏的地位变得非常尴尬。但他即便是庶长子,也是能够优先继承皇位的。所以陈胜吴广将其选择为拥立的对象,同时能够拉拢楚国遗民和秦国贵族,让起义军的力量迅速壮大。即便后来两国的贵族发现了不对,也挑不出问题来,因为扶苏身份的复杂性,决定了他具有左右逢源的优势。然而从史书上推测,扶苏和秦国王后之死也许也是因为如此。

在嬴政统一天下的后期,发生过一次叛乱,叫新郑之乱。这个叛乱发生在韩国的旧都新郑,参与者有韩国的旧贵族和秦国贵族中的楚国人。叛乱平定后,韩王安被处死,昌平君被贬职到了楚国的旧都陈郢。此后嬴政在秦国大肆清洗楚国势力,为征讨楚国作准备。从史料来推测,在秦国根深蒂固上百年的楚国势力就是此时被连根拔起的。来自楚国的秦国王后也许涉及到了什么事,或许也被卷入了这次动乱之中。否则不可能她在史书上的信息完全被删除,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可能这也是扶苏和嬴政关系恶化的开始。

也许是因为这次动乱,嬴政对后宫干政发生了警惕,再加赵姬之前搞出的嫪毐之乱,使得嬴政对王后之位非常警惕,于是在统一天下后没有册立皇后。如果上述推测成立,扶苏之母可以说是嬴政唯一的王后,也是秦朝唯一的王后。她的特殊身份,以及来自楚国王室的血统,所以在扶苏身上打上了楚国的标签。嬴政父子关系的恶化,是这个标签的影响下产生的。后来陈胜吴广发动大泽乡起义,拥立扶苏作为天子,也是基于其具有楚国血统标签的缘由。当然也从侧面说明了,楚国对秦国的影响力,是如此的深远和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