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始光二年(公元425年),赫连夏国的皇帝赫连勃勃病故,太子赫连昌做了夏国的皇帝。
年轻的北魏皇帝拓跋焘决定“伐丧”,消灭这个眼中钉、肉中刺。
对于拓跋焘准备用兵,北魏内部有三种意见:老牌鲜卑贵族长孙嵩、长孙翰、奚斤等人都认为可以先讨伐柔然;还有一部分官员则以为可以先消灭东面的小国北燕。
而太常崔浩则进言道:“蠕蠕(北魏君臣藐视柔然,认为他们和虫子一样恶心,故称为“蠕蠕”)逃跑起来跟鸟兽一样,若派大军追,肯定追不上,若用轻兵突袭呢,又恐怕不足以消灭完。”
令人吃惊,历史上还真有这样像是鸟兽一样的“异类”,让人不可思议!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458d179518e8431e41397bed9218b246.png)
崔浩建议还是先攻伐赫连夏国,他说:“赫连氏的国土不过千里,刑罚残暴,人神共愤,微臣觉得还是应该先伐夏国。”
崔浩的提议与拓跋焘的思路相同,所以拓跋焘赞成崔浩的提议。
然而长孙嵩不明白领导意图,固执地认为夏国和刘宋一样城坚壁厚,如果打不下来,柔然再趁虚而入就危险了。
拓跋焘看长孙嵩不顺眼,怒斥他为官贪污,命令侍卫提着他的脑袋瓜子去撞地(这是游牧民族使用的一种侮辱性的惩罚手段,称为“顿辱”)。
这样一来,其余大臣不敢再有反对意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77a3252e45103c34c80e755f1446d4a6.jpg)
始光三年(426年),北魏出兵平城,司空奚斤带四万五千人袭击夏国的河东重镇蒲阪,周几带一万人攻打陕城,拓跋焘亲率万数大军,直取夏都城统万(位于陕西榆林靖边县城北)。
冬至这天,魏军离统万只有30多里,沿黑水边摆开阵势。
此时的赫连昌正在和群臣过节饮酒作乐呢,听说魏军来攻,急忙匆匆披挂上阵迎战魏军。
拓跋焘亲率两万轻骑兵冲过已经结了冰的黄河,向统万杀去。
真羡慕那时的皇帝,上阵能杀敌,下阵能喝酒。
赫连昌被强盛的北魏兵打败,急忙退回城中。
拓跋焘身边的卫士乘着城门还没有完全关闭冲了进去,把西门给烧了。
赫连昌急忙关闭了宫门,才挡住了魏军。
拓跋焘在城中大肆抢掠,得到十多万头牛马,又把城中一万多户居民全部迁徙回国,给赫连昌留下了一座空城。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ef26974d756f81f05f2abfdd20021ae4.jpg)
拓跋焘说:用兵之道,攻城最下,万不得已,才考虑攻城
没有彻底拿下赫连夏国,拓跋焘心有不甘,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魏军再度兵发平城。
拓跋焘用司徒长孙嵩等人率三万骑兵为前驱,常山王拓跋素等率三万步兵为后继,南阳王拓跋真率三万步兵负责运送攻城车,将军贺多罗率精骑兵三千居前听候调遣。
拓跋焘又亲率数万主力军直指夏国国都统万。
大军渡过黄河后,行进缓慢。
拓跋焘决定先带轻骑兵先行。
大臣们认为统万城难以攻下,不如等步兵、攻城车来到再统一行动。
拓跋焘笑道:
用兵之道,攻城最下,万不得已,才考虑攻城。
如今步兵、攻城车都开到城下,夏军必然心生恐惧,坚守不出。要是一时攻不下来,粮绝兵疲,进退无所,那就不好办了。
不如以轻骑兵直接杀到城下,夏军见我们步兵都没到,守城的意志必然放松,我军再不断示弱,他们也许会出战,那就容易对付了。
此乃‘置之死地而后生’,用这样的军队虽然不足以攻城,可若是在野外决战就绰绰有余了。
不能不说有些人就是天生自带流量,他们有别人无法达到的高度,能够敏锐捕捉战机,洞察秋毫,制订谋略,把一些复杂的难题简单化。拓跋焘就是这样的人!
拓跋焘点了三万骑兵日夜兼程,往统万扑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edf50c82bf08195de2563e1a3fe42648.jpg)
统万城中的赫连昌接受上一次的教训坚守不出。
无论拓跋焘怎么向夏军示弱,赫连昌一概不理。
拓跋焘当初计划的不错,可人家不上当。
眼看后援未至,粮草将尽,形势不容乐观。
跟随在侧的崔浩忽然心生一计……
巧施苦肉计,夺下统万城
第二天,拓跋焘召开军事会议安排工作,偏将吴友仁向拓跋焘建议说:“粮草未及,眼看就没有吃的了,不如及早回师,以免发生意外!”
拓跋焘大怒:“乱我军心,推出去斩了!”
拓跋焘这暴脾气,都到了现在这种局势了,还斩自己的大将,这不要命吗!
军营三声炮响,行刑的刀斧手举起鬼头大刀就要砍掉吴友仁的脑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f3efda32a2f460383dae6a2fa05ed4fc.jpg)
“刀下留人!”崔浩巡逻听见炮响,急忙赶来,原来是拓跋焘要砍人,砍的还是自己的老乡,崔浩急忙制止刀斧手。
一溜小跑,跑进中军大帐,向拓跋焘求情道:“大敌当前,不宜斩杀大将,请皇上收回成命,等班师回朝后再做处理。”
众将见有人出头求情,也都跪倒,愿意替吴将军担保。
拓跋焘看了看崔浩,当然面子还是要给的,再说崔浩是自己的重要谋士,肱骨之臣。
“好,就暂时留下他的脑袋,死罪可恕,活罪难饶,来啊!打吴友仁二十军棍,再有乱说撤兵者,定斩不饶!”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0b0f23044b17c99499a2b63007719cf5.jpg)
挨了打的吴友仁,憋着一肚子火,趁着天黑竟然逃了,溜进了统万城去向赫连昌报告军情:
“现在魏军粮食快吃完了,士兵都开始以野菜为食,步兵、攻城车都还没到,应该乘早进攻。”
赫连昌得到了北魏的绝密情报,十分高兴,便亲率三万步骑兵出城袭击魏军。
长孙嵩见夏军战阵严谨,不易攻击,就劝拓跋焘暂避锋芒。
这长孙嵩真是不长记性,他忘记了被拓跋焘处罚他的事了,还一个劲地乱提反对意见。
不过这次,拓跋焘没怎么搭理他,只是说道:“我远道而来攻打统万,就是担心敌人不出动。现在既然敌人已经出来了,我若避而不战,岂不错失良机?”
拓跋焘看了看长孙嵩,心想等回去再收拾你这老家伙。
拓跋焘收起人马,佯装败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93dd98f84fb15e7503eb080999209199.jpg)
夏军的骑兵实力也是杠杠的,他们分开两翼,一路紧追魏军不舍。
走了有几里路,忽然一阵风雨从东南袭来,飞沙走石,天色大暗。以至于魏军无法正常行走。
一个颇通方术的随军太监,名字叫赵倪,对拓跋焘说:“如今风雨交加,我们逆风,敌人顺风,天不助我;而且将士们饥渴难耐,陛下不如避一下,改日再战。”
崔浩在一边怒斥道:“这是什么话?我军行军千里是为了取胜,已经定下的计策,岂可变更!
所谓风向优劣,关键在于人,哪里有什么天时不变的道理?”
拓跋焘深以为然,把大军分为左右两队,转身对抗夏军。
拓跋焘亲手杀死夏国将领斛黎文,他虽然手中流矢,仍然浴血奋战,杀死十几个夏国骑兵,大大激励了魏军士气。
而夏军则溃不成军,死伤无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aee344840a3c589721b9fad86eaccd99.jpg)
控制不住败势的赫连昌被反击的魏军一路紧追到统万城北,准备进城,见城门紧闭,投降他的吴友仁正在城头观山景呢!
原来吴友仁被杀、被打竟都是崔浩想出来的“苦肉计”,这与《三国演义》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如出一辙。
赫连昌只好带着残兵败将逃亡上邽(今甘肃天水)。
就这样,拓跋焘没有经过攻城苦战,只用几万骑兵就拿下了这座铜墙铁壁的统万城。
拓跋焘俘获了数以万计的夏国王公大臣、后妃宫女,马匹三十多万,牛羊不计其数。
不能不佩服拓跋焘的军事才能,他的“用兵之道,攻城最下”,与现代伟人“不以一城一地得失论输赢”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