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决议,明确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这次国债增发以后,预计2023年的财政赤字率,也将由3%提高到3.8%左右。
对此,有关方面和相关专家都对提高财政“赤字率”进行了认真解读、细致分析,认为这是一次重大的思维、方法转变,甚至是代表了某种风向标。因为,年中调整赤字的做法,在以往确实很少见。因此,从宏观政策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没有什么问题。而且,通过分析和说明,也能更好应对外界对中国提高财政“赤字率”的议论,避免出现过度解读、人为制造舆论错误导向的现象。同时,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强化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的“赤字率”意识,让他们更加清楚地知道,中央财政也是相当困难的,需要通过提高“赤字率”来增发国债,从而让地方政府在使用这些国债资金时能够更加用心,更加注重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更加爱惜来之不易的国债资金。
事实也是,对大多数地方、企业和居民来说,能够了解“赤字率”的,微乎其微,愿意了解“赤字率”的,更是微乎其微。在他们眼里,只要能够争取到钱,就不会管这些钱是哪里来的,因此,在使用资金时,也就很难有责任感、使命感和大局意识,很难真正发自内心地想把这些资金使用好、用出成效。
殊不知,“赤字率”问题,看似是宏观政策、宏观经济层面的问题,只要国家层面把握好尺度、掌握好分寸就行,与基层、企业和居民没有多大关系,也就是说,不是微观层面的问题。显然,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全面的。“赤字率”的概念、内涵、原则、意义、尺度等,与地方、企业和居民确实关系不是很大,也不需要了解得那么深、那么透。这些方面的内容,主要应当是中央及有关方面了解的、思考的,或者大学需要教授的知识。
但是,并不是说,地方、企业和居民就完全不需要了解“赤字率”,而是必须有所了解,要了解国家为什么要增加赤字、提高“赤字率”。所谓赤字,说白了,就是透支。就像一个家庭,这个月或者一年钱不够用了,需要向别人借钱,否则,日子就会过不下去。所借之钱,在以后偿还。国家今年增加的1万亿“赤字国债”,相当一部分,就是借以后年度的钱,拿将来的钱来办现在的事。
国家之所以要这样做,就是因为现在的预算口袋里,已经没有多余的钱,而有些事又必须去做。而从国家对1万亿国债资金的安排情况来看,主要用在两大方面:一是灾后恢复重建。立足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尽快推动倒损民房和医院、学校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同步抓好水毁基础设施和产业生态等领域恢复重建,改善灾区生产生活条件。二是提升区域防灾减灾能力。在系统谋划、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加快实施大清河、永定河等河系综合治理,推进骨干河道疏浚、重要堤防加固,强化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和运行管理,补齐城市排涝、气象水文应急等领域短板,提升区域水安全保障能力和防灾减灾水平。
从这两大方面的内容来看,1万亿国债资金也不尽是“透支”。因为,灾后恢复重建,是现在必须做的事,属于“透支”未来财力建设。而提升区域防灾减灾能力,则可以看作是为未来搭建平安桥梁、构建平安全框架,不属于“透支”范畴。自然,对提高“赤字率”的认识,也应当把现在与未来有机结合起来。
正是因为国家采取了借未来的钱来办今天的事,对拿到这些钱的地方,就应当更加珍惜、更加负责地把钱用好、用到刀刃上、用到关键处、用出最佳效果来,而不是将其当作“唐僧肉”,以各种非正当手段骗取资金,或者在资金使用过程中不爱惜资金、不注重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如果这样,就对不起中央、对不起这些国债资金、对不起人民。
所以,对“赤字率”的认识,既要将其当作宏观问题看待,也要当作微观问题看待。理论上,“赤字率”是宏观问题,资金使用上,“赤字率”就变成微观问题了。宏观和微观是不能分割的,自然,对“赤字率”的了解,就不能只局限于国家层面和理论界、教育界,也必须包括地方、企业和居民。加强“赤字”和“赤字率”的宣传,也是做好1万亿国债资金使用、提高国债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