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能高质量地日更6000字,为啥还要去整网文呢?

刘喜脉 2022-03-04 10:03:33

我们应该放下对文字的敬畏吗?

最近别的平台有些私信,说邀请去xx平台写文。其实这些平台都是新兴网文平台,有时是一个编辑用不同的马甲给海量创作者群发内容,只要能有1%的新写手入驻,KPI考核就算是不错了。

这也让我抽空看了目前大平台与新兴平台的”作者福利“,让我惊诧的是,某些大平台对作者的最高要求已经达到”日更6000字“!门槛较低的也要”日更3000字“!新兴的轻小说平台要求相对较低,”日更2000字“。

”日更6000字“是个怎样的概念呢?1个月就是18万字,三个月就是54万字。想想什么男频完本要求150万字,女频完本要求100万字。我心里还是挺钦佩那些能每天坐在电脑前面哼哧哼哧码字的”打字机“。

我承认自己目前没有”日更6000字“且持续输出的能力,能每天码字超过3000字就已经算是极限。我时常会观察公交和地铁上有些人看网文的状态,平均1、2秒一页,以目前6寸大屏幕手机的页面显示,一次能显示120-200字,以这样的效率,大部分文字可能都被忽视掉了。

那么,作者创作这些可能没人注意的文字,是无意义的吗?再考虑到每个平台都有海量的作者,少则几百,多则十几万,这个市场的供给与需求是平衡的吗?

中国古人总强调做事应用一种“诚敬”的态度,有“敬事如仪”之说,即把每天将要做的事、完成的行为当做一种庄重的仪式,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全世界大部分人却往往变得流于形式,要说把”写字“看成一种仪式,我看”日更6000字“对于大多数人更像是神话故事——哪怕是日更2000字的人也不敢说这是在精耕细作吧

”日更6000字“,还是精细打磨的情节,如果不是天赋异禀,那就只能说是违背常理了。

我以为,文字网站每天都有人更新,但内容”饱和的“并不多,人们需要一种读物来填补生活,或许,是一种空虚填补另一种空虚。

我的确没怎么看过网文,不知道那些热度极高的作品是否有趣,毕竟,胡言乱语也能笔下流畅,故事虽然荒诞离奇,依旧可以彰显才情卓越。

也许,这样的作品也能传世。

传世的文章和传世的艺术品一样,无论时间怎么流逝,永远都是精品。

看钱老先生的《围城》,我依稀记得他在序言中说,这只是一部草就的作品。我想这可能只是谦辞,没准儿,如果原稿未散佚,其精致的程度要远远高于现在我们看到的版本。《围城》是一部常读常新的作品,字里行间,我看到的是老先生深厚的内功,多少年来的积淀才能散发出熠熠夺目的光彩。

我突然想到一部叫做《昆仑》的武侠小说,如果放在今天,它的品质也不输于很多高流量网文。《昆仑》至今还没有变成电视剧,我不知道是作品自己的缘故,还是网剧市场的缘故。

曾经谍战片泛滥,后来穿越剧风骚,接着魔幻抗战片风起云涌,再后来就是大国情怀,要不然就是旧武侠小说再度翻拍再次风云际会,不少网络小说的商业化并不成功,也许,好作品也会被市场埋没吧。

其实,我这人看实体书还是比较挑的,热榜上的书有时反而不太敢拜读,至于其他书,必然一看封面(书名、书脊)二看目录三看随机翻几页,三者通览后与精神契合再品读。

有人说音乐和听音乐的人之间是有缘分的,同理,书籍和读者也该是有缘分的。

我总是觉得,一部能传世的作品,应该是适合所有的时代,它的精髓以及唤起人们的思考,应该是凌驾于时空之上的,当代人不明白的,也许后世就豁然开朗了,所以,可以有确定的世界观以及价值观,也可以没有,但读起来要有味道。

我会期待,一本好书的框架一定要能相互勾芡,各个部分要能有机融合,这样,才能把概念植入,不仅成为一个整体,还要能成为一个生命,这样才能成长,以适应变化着的外在。

平心而论,我并不认为国内网文市场的未来值得乐观。

第一,是国内审查制度会限制某些题材的创新,甚至稍有不慎就会面临批量下架的风险;第二,是网文平台对作者的要求有点苛刻,我有时很想不通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能高质量地日更6000字,为啥还要去整网文呢?如果文笔可以,又会编故事,不管是传统投稿还是给别人当枪手,从性价比看都比写网文要高太多啊。

那些”大神作家“年入百万甚至千万,也只不过个位数,我并不认为这种小概率事件适合大多数人。换言之,平台吸纳众多作者有点像风险投资,1万个作者的作品只要有1款成名,带来的收益就能覆盖其他成本。

这对平台来说是稳赚不赔的——尤其股东是属于有钱烧得起的那种,但对于广大作者,这种投入就像是赌博,输的是时间和精力。

我一直觉得,好的东西都是不那么复杂的,就像以前有个前辈说好的生活方式就是四个字——“勤减迟加”。

记得2012年,普通的win pe也才不过200多M,后来,加了win8系统和其他太多功能的安装包就达500M,再后来,U盘的iso文件就开始1G以上,技术在不断发展,本该简单的东西却越发复杂起来。

网文的就是一个从简到繁的例子。与之相近的,还有曾经的微信和微博,以及未来还会出现的其他新APP,我从来未觉得微信和微博这两样东西让生活更精彩,微信的功能QQ都有,如今,我们却不得不装上两个其实一样的软件。

大量的社交媒体、app等,本质是让每个人那看似喧嚣的华丽展现出了更多的孤独,的确,我们在各个渠道上分享着各种文字、照片、视频,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些行为只是在记录点滴,以供某天回味。

或许在骨子里,人们还是希望有人来看,来评论,来取得某种关注——也包括网文,即使那种“赞”、“盛誉”、”三连“是源于创作的讨巧,而非内容打动受众。

有时啊,看客与过客,其实都是客。

随着我们与【屏幕】沟通、互动愈多,我们则愈加孤单,我们的生活、思想乃至品质,都变得碎片化,因为不能专注而形成的空虚,唯有更多的碎片来填补。

如今的时代,实在是那么丰富多彩,让我们越发习惯了做加法,以至于忘了减法。我们以为厚的、多的,就是好的。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宇宙,而对于个体,其实不过是两个世界——“我以为我所知道的世界”与“我其实根本不知道的世界”。

以前我读书特别喜欢那种气魄雄浑的著作——

每每阅读那些描述大公司成长历程的书籍时,我无不被那些企业的开拓者们以惊人的毅力、充沛的精力、傲人的眼界,带领一群时代的精英冲破一次又一次困境最终跻身世界500强而感动

而每每精研厚重如砖的史书时,也被辉煌一时的帝国的覆灭而感伤,盛极如罗马,毁于内部的腐化,庞大如查理曼帝国,因子嗣的领土之争而分崩离析,史上领土最辽阔的蒙古帝国,终因耽于享乐而成为历史短暂的瞬间。

读多了这样的故事,就会觉得,古今中外,大多数的王朝,虽抵御得了外部的侵扰,却败于内墙中的根基不牢。城堡总是从内部攻破的,不仅适用于国家、城堡,也适用于公司。

体系越大、结构越复杂,就越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

于是,很多时候,要追求精简。

对于任何一个存世的个体,保持对世界冷静的旁观才是让自己更好地理解宏微观差别的较为简单的方法之一。

大势必须认清,但也必须明白,大势多半是由一类少数派一点一点搞出来的,乘势成事,与冲浪的逻辑是基本类似的,在浪的形成之初就站好位置,等待那种力自然而然地将你推上去——用雷军的话就是,风足够大,猪都能上天。

这个到处碎片化的时代,让这个社会中本就已经“快速化”、“加速化”的众生更加习惯于被动地接受别人轻松抛给自己的东西,而越发怠于接受前的区分,思考自己的需要与不需要。

保持独立的人格和思维状态,不盲从不激进,这才是“不断复利”之本。

1 阅读: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