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霸王青松,携妻隐居深山11年,花光350万积蓄,后来如何?

何仪说历史 2023-12-23 19:59:04

如果你有350万积蓄,你会选择隐居吗?

2000年,北大教师王青松,携带350万积蓄,和同样在北大任教的妻子张梅辞去公职隐居深山,自己种地养殖,自给自足。

农民子弟高考状元王青松辞去铁饭碗,体面的工作,再次当农民,让家人朋友非常不解,父母尤其反对。王青松告诉父母:“如果觉得丢人,可以说我们出国了。”

2011年,苍老了几十岁完全成为农民的王青松夫妇带着7岁的儿子出山了,11年几乎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让他们的内心极度充实,但350万积蓄却花完了,还要重新适应这个社会。

当年,王青松为何要放弃铁饭碗选择隐居?如今的他又过得怎么样?这些年他们是否后悔?

一个普通农村孩子的逆袭

王青松出生在河南洛阳新安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高中毕业的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了当地地委机要局的一名公务员。王青松后来回忆说:“能考上公务员,也有一定运气的成分在,因为他们不招收干部子弟。”

但不得不说,王青松的智力很优秀,他曾在一天之内记住了五百多个电话号码,并且能够一一对号入座,没出现任何的差错,同事和领导对他有如此惊人的记忆力感到震惊。因此,王青松后来能考取北大也就不足为奇了。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王青松想要继续学习,在同事的建议下,王青松考取了北大的国政系,这在20世纪80年代简直是凤毛麟角。拿到学士学位之后,王青松并没有就此满足,继续在北大深造,考取了北大法律系的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北大任教。

在王青松读研期间,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1985年,“养生热”开始在北京风靡,其中气功是最受广大市民欢迎和追捧的,王青松小时候学过武功,再加上这些年对庄学的热爱与研究,王青松就在北大开始教授养生。

这为王青松带来了一次成功的机会。很快,他就在北大出名了,成为北大一协会的明星,后来,法律系看到王青松的名气,想让他为系里创收,就在校外开设了一个养生班,每人收费十元。

十元在当年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王青松就靠着养生班赚得盆满钵满。同时还在养生班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张梅是一名北外的学生。一次她来到王青松的养生班听课,远远地,王青松就注意到了气质出众、长相不俗的张梅。下课后,王青松主动跟张梅交流。一来二去,二人便熟悉起来,便很快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跌落神坛,前途迷茫

1990年后,养生热逐渐退潮了,王青松也从神坛上跌落,在学校中的境遇也大不如前。深感迷茫的他决定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但是,现实再次给了王青松一次狠狠的打击。

王青松想要报考汤一介先生的博士生,单科成绩和总成绩都是第一名,但是,面试却被刷了下来,王青松并没有就此放弃,第二年,他继续报考了法律系的博士生,然而,依然没有被录取。

深受打击、深感迷茫的王青松这时候就已经萌生了想要隐居山林的想法。1994年,王青松搬到了北京与河北交界的山区居住,在岳父留下的老房子周围,王青松租了十亩地。

此时的他还留在北大任教,去上一次课就要坐五个小时的车,十分地不方便,而且,时间一长,耕地也无人照管,收成更是少得可怜。与此同时,妻子的事业进展得也很不顺利。

张梅在学校中任教五年,却迟迟没有评上讲师,后来,由于网络的发展,学校要求老师们开始学习电脑,张梅非常讨厌机器,于是在1998年,张梅一气之下,干脆辞掉了工作。

两年后,王青松也离开了北大,从此就与张梅隐居山林。当王青松将这个消息告诉父母时,父母很不理解,父亲劝他:“你有350万,就要放弃北大教师的工作当农民?好不容易走到北京,捧起铁饭碗,再放弃,你脑子是不是有问题?”农民老父亲对着北大教师儿子恨铁不成钢道。

然而王青松没有理会父亲的诘责和不理解,妻子张梅支持他就够了。就这样,他们带着350万积蓄开始了隐居躺平生活。2000年,北京朝阳海淀等核心区房价才4000一平,这350万可以买9套100平的房子。但对王青松夫妇来说,内心的享受才更重要。

刚到村里,人们得知他们放弃了北大教师铁饭碗当农民,觉得他们有病,村里对他们是议论很多。虽然他们不在乎,但为了清净,更与世隔绝,王青松与张梅走向了大山的更深处,用20万租下了2500亩地,一租就是五十年。

隐居山林的生活

王青松夫妇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许多农作物和蔬菜和果树,甚至还养起了猪牛羊,每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给自足的生活。平时我们用来洗漱的牙膏、香皂,洗衣服用的洗衣粉等王青松夫妇通通不用。

他们用草木灰、皂荚和食盐替代,由于张梅不喜欢机器家中也没有电视冰箱等物品,为了不与外界断联,他们平时就用收音机听新闻,以防与社会脱节。照明用的也是蜡烛。筷子是用秸秆制成的一次筷子。

除了他们自己,任何人都不能进他们的房子,因为他们觉得“污染太严重,三天都散不尽”,就连张梅的父母前来看望,也没能进家门。就连儿子王小宇出生时,夫妻俩也没有下山,而是由王青松为妻子接生的。

二人的这种隐居生活让周围的亲戚朋友很不理解,尤其是父母的亲戚朋友,时常会问王青松夫妇俩为何一直没露面,没回来看望父母,这时,两位老人就会尴尬地说:“他们出国了!”

为了能让山上的生活维持得下去,王青松还雇了很多工人帮他干活。而且,就工人的工资,每年就有将近三十万的支出,一直没有收入的他们开始变得捉襟见肘。

时间转眼就到了2011年,王青松夫妻俩隐居已经有十一年了,这一年,王青松一位大学同学,几经周折来到了隐居的深山,这个大学同学是亿万富翁,当看到王青松和张梅,脸色黝黑,头发拉杂,皮肤龟裂,活脱脱像五十多岁的老农民。恐怕谁也想不到此时的王青松会是十几年前北大的学霸明星人物。

不禁哭道:“你有困难给我说呀,缺多少钱,何必这样糟践自己?”但王青松拒绝了这位富豪同学的好意。继续隐居生活,这一年,他们的儿子7岁了,父母都是高知分子,因此,王小宇在文化课上跟城里的孩子没有差别,甚至比城里的孩子学习效率要高。

而且,王青松和张梅特别重视国学,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等王小宇背得是滚瓜烂熟,但是,儿子除了父母和工人之外基本上就没见过外人,每次山外的人来拜访王青松夫妇,王小宇就会很兴奋,儿子从3岁就开始放羊种地,和偏远地区农民的儿子一样,而且王小宇没有接触过电子设备,对外界很陌生。

王青松觉得亏欠了儿子,儿子将来的道路还是应该让他自己来选择,而不是跟着他们一直住在山上,不与外界联系。儿子应当接受正规的教育,而他们的积蓄也花得差不多了。

为了维持山中的生活,在这十一年中,王青松已经花去了350万,他们已经基本上不剩什么积蓄了,因此,夫妻俩就只能重新回归社会。

2000年到2011年,北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必须适应如今的生活,社会变得陌生,原本以为2000年就够浮躁了,没想到11年后,更加浮躁了。但为了儿子的未来,他们必须克服。

重新出山及现状

后来二人在朋友的帮助下,靠着在网上卖他们自己种的蔬菜水果为生,绿色无污染的食品还是有很多人喜欢的。但是二人这次回归社会也不会长久,他们打算等儿子能够适应社会,能独立生活后,再次回归山林。王青松表示要将自己的隐居生活和这些年的感悟写下来,冲击诺贝尔文学奖。

然而后来,从他的朋友唐师曾那里,得知王青松夫妇再次消失了,有人说是因为他发表文章说了不该说的话,有人说他是重新进山隐居了,但没有人知道。

从身居350万积蓄,人人羡慕的北大老师铁饭碗,到没有工作,没有存款,没有地位,从精英到社会底层,有人说,王青松太傻了,如果当初拿着350万在北京买房,如今绝对是人上人,即便不辞职,靠着北大老师,这些年桃李满天下也足以积累无数的人脉,随便一点就够儿子用的了。

也有人说两个北大教师,因为生活事业不顺,就隐居,这是逃避现实,白白浪费了一身学识。但别人不是他们,幸福与否他们心里有数,这样的生活,何尝不让很多人羡慕?

每个人的追求不同,因此所选择的生活方式也会不同,这本没有对错之分,诚然陶渊明式的隐居生活,让王青松精神很充实,但人最终还是要回归现实。经济状况和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都是迫使王青松夫妇回归社会的现实因素。

生活不止远方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然而现实社会是,很多人想去追逐诗和远方,但却也只能想想。王青松能辞去北大教师这铁面的工作,很有勇气,做了很多人想做而又不敢做的事情。就像很多人想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但现实却是不行。

生活毕竟是自己的,归隐山林也不失为一种轻松自在的生活方式,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只能是一种理想的、可遇而不可求的桃花源。对于王青松隐居深山11年你怎么看?

0 阅读:11

何仪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