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北斗》中,由张俊功配音的说书片段,为整部电影增添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尤其他惟妙惟肖的说唱及活灵活现的口技表演,把一个大闹天宫的美猴王形象演绎的淋漓尽致,其给人的逼真感有如亲见。虽然在整部电影中,由他配音的片段不过短短的几分钟,但其无疑是这部电影中最大的亮点之一,为整部电影增色不少,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从此张俊功这个名字,进入了全国人民的视野,可谓一举成名,后来居上,这以后,他的大名可能逐渐盖过了韩起祥,成为陕北说书界一时无两的人物。
毫无疑问,为电影《北斗》配音是他说书生涯中的重大转折点,正是这一次配音,让他的说书走向巅峰期,这期间,他对陕北说书最大的贡献和创新,就在于他打破了说书“坐场”的传统,在他以后,说书出现了“站场”。具体的说,就是以前的说书人,都是坐着说,而张俊功以后,开始站着说,这主要是借鉴了唱戏,有明显模仿舞台表演的一些特点。在他说唱表演的同时,还会配合一些肢体动作,为说书增加了不少插科打诨的喜剧性,他别具一格的说书表演,果然大受欢迎,引起其他同行群起仿效,当然也给另外一些特殊的同行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
要知道,说书人其实多半为残疾人,行动不便,有的走路还需要人扶着,让他们站起来说说唱唱的同时还要做各种肢体表演,甚至还要做各种滑稽的动作,那当然是他们难以完成的表演动作。张俊功虽然也算残疾,但毕竟还有一只眼睛可以见物,所以他别出心裁的表演,在同行中引起非议,很多同行可以说对他恨之入骨。
不过反对改革创新是没有道理的。虽说张俊功的大胆改革,威胁了一些同行的生存,但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创新中走向前进,很多人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说到底,真正的裁判还是观众或者听众,为了生存和发展,任何行业都在改革创新,那也是一个改革的时代。
张俊功对陕北说书的创新,并非简单的增加了“站场”,还有他对原有书目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革。作为一个民间艺人,毕竟没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天赋,所以让其创作出全新的作品也是强人所难。但是他在有些方面,确实是天才,有些天赋可能就是与生俱来的,甚至就是无师自通,一学就会,而且他的那些特长,其他同行很难仿效。
在这里要说的就是,张俊功擅于模仿各种人和动物,可以说他的口技表演,为说书增加了新的元素。他在说书中,模仿鸡叫狗咬,足可以假乱真。他学三岁孩童说话,果然奶声奶气,他学二八佳人,八十老翁等说话,无不惟妙惟肖。他所做的各种模仿,不管是动物的特点,还是人物的性格,都能通过他逼真的口技表演,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如非在场,很多人恐怕真的很难辨别真假,因此他多样化的表演,总能赢得满堂喝彩,只要是他说书,必定场场爆满。
其实张俊功说的多半还是旧书,在文革复出以后,他最大的创新不是编新书,而是改革传统书目。以前的书匠,说书都是有底本的,书匠都是先将底本背的滚瓜烂熟后,照本说书。但是张俊功以后,在不改变基本故事架构的同时,融入了各种说唱和地方戏及口技等表演元素,现炒现卖,即兴发挥,不拘泥于底本,实现了加工再创作,他对传统书目的改编和创新,往往比原来的书更好。他出口成章,即兴说的很多段子,形象生动,朗朗上口,节奏感强烈,而且幽默诙谐,总是能让听众无不哄堂大笑……
张俊功的说书很有针对性。我们知道,传统说书,依赖底本,照本宣科,尽管有些书以情节的跌宕起伏取胜,但翻来覆去,很难吸引人。故事大同小异,无非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因果报应,皆大欢喜等等,公式化的故事。陕北说书就主题而言,其与中国其他地方的古典戏曲、讲唱文学没有多大区别,不外乎“忠臣良将、才子佳人”之类。对此有说书人说道:
闲官员编下书两本,
代代相传到如今。
一本叫奸臣害忠良,
一本叫相公找姑娘。
说书人离开这两本本,
再能行的行家也说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