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五神与五情关系新探

炎黄国医吴越 2023-02-17 16:41:52

五脏藏五神

现代所指的“五脏”,古代称为“五藏”,看到“脏”有肮脏的感觉,而看到“藏”就知道有“收藏”的功能。而这种收藏首先是“藏神”。

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就讲了“五脏藏五神”的人体奥秘:

肝藏魂

心藏神

脾藏意

肺藏魄

肾藏志

五脏的血气能量如果出现偏差,即如果正气不足,就会导致邪气的产生或入侵,那么,人的“五神”就会燥动不安,人的情绪(古代称为五情或七情)就会不平衡、不平和。

五脏虚实与五情对应表(红字为吴越根据推衍所修订)

肝藏魂——有余则怒,不足则思(可表现为阴谋思虑报复,木不克土反受土之侮)

心藏神——有余则喜(或狂),不足则悲(可表现为悲喜不定,火不克金反受金之侮)

脾藏意——有余则思,不足则恐(可表现为思恐、焦虑不安,土不克水反受水之侮)

肺藏魄——有余则悲,不足则怒(可表现为悲愤,金不克木反受木之侮)

肾藏志——有余则恐,不足则喜(可表现为害怕失去什么,水不克火反受火之侮)

以上这个“五脏虚实与五情对应表”是我研究黄帝内经与伊尹经方多年而得出的结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深思。

中医可以用“情绪诊断法”来判断五脏虚实,也可以用“情绪调节法”来调理五脏虚实。也就是说,中医可以用心理疗法调理身体疾病,因为中医是“身心合一”的医学。

当然,中医也可以用食物、药物来调理五脏虚实与心理、情绪问题,也同样因为中医是“身心合一”的医学,身、心是互动的。

具体的心理疗法,以后有机会的话我会用专门的章节深入展开讲解中医的心理疗法。

下面我再具体讲解一下我的思考过程,并进一步拓展这方面的思考。

五行“反侮”关系,确定五脏“虚”引起的五情

1、五行“相乘”关系产生的五情

我的启悟来源于《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校注讲疏》中关于“心虚则悲”的解释。

心虚则悲:肺侮心,肺不一定实,只是相对于心虚的“实”;这种悲是低强度的悲。

肾虚则喜:心侮肾,心不一定实,只是相对于肾虚的“实”;这种喜是低强度的喜。

脾虚则恐:肾侮脾,肾不一定实,只是相对于脾虚的“实”;这种恐是低强度的恐。

肝虚则思:脾侮肝,脾不一定实,只是相对于肝虚的“实”;这种思是低强度的思(疑、虑而惊,“肝虚则恐”的说法不准确。)

肺虚则怒,肝侮肺,肝不一定实,只是相对于肺虚的“实”:这种怒是低强度的怒。

2、五行“相乘”关系产生的五情

五脏“实”引起的五情——这种五情是人们所熟知的。

肝实乘脾:怒

心实乘肺:喜

脾实乘肾:思

肺实乘肝:悲

肾实乘心:恐

3、五脏主五情是据“相乘”关系确定的

心主喜

肾主恐

脾主思

肝主怒

肺主悲

4、五脏或乘或侮产生的五情

喜:心实或肾虚

恐:肾实或脾虚

思:脾实或肝虚

怒:肝实或肺虚

悲:肺实或心虚

小结:

A、五脏绝对强(实):强则乘欺它脏。所谓肝主怒,心主喜,脾主思,肺主悲,肾主恐。乃是因该脏强而言,强而能乘其所克之脏。

B、五脏相对强(虚):弱则招它脏之侮(而首先不是招它脏之“乘”)。一脏虚,则其所主之情志不显,而显其所克之脏之情志,因受其反侮,如心虚则悲(肺反侮心),在内经、伊尹经方等书中均有论述。

5、五行人格的虚实二型

木行人之实型,过怒:肝强,肺、脾不一定虚。

火行人之实型,过喜:心强,肾、肺不一定虚。

土行人之实型,过思:脾强,肝、肾不一定虚。

金行人之实型,过悲:肺强,心、肝不一定虚。

水行人之实型,过恐:肾强,脾、心不一定虚。

木行人之虚型,相对的过思:肝虚,脾不一定实,只是脾相对强,相对的“过思”(其实是肝胆虚,谋断不足而多思虑)。

火行人之虚型,相对的过悲:心虚,肺不一定实,只是肺相对强,相对的“过悲”(其实是心气虚,不能输布气血)。

土行人之虚型,相对的过恐:脾虚,肾不一定实,只是肾相对强,相对的“过恐”(其实是脾胃虚,不能制水)。

金行人之虚型,相对的过怒:肺虚,肝不一定实,只是肝相对强,相对的“过怒”(其实是肺虚,肝气相对上冲)。

水行人之虚型,相对的过喜:肾虚,心不一定实,只是心相对强,相对的“过喜”(其实是肾虚,心气相对浮越)。

有了虚实二型,这样更能通达解释五行人格的身心健康状态,从而能够为人的养生保健提供根本的指导。

吴越

2023年2月15日修改

4 阅读:160
炎黄国医吴越

炎黄国医吴越

民族医生,古典中医深研者,古法养生引领者,泛博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