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脏实际上是一脏统五脏,六经实际上是一经统五经

炎黄国医吴越 2023-01-11 11:44:05

六脏实际上是一脏统五脏,六经实际上是一经统五经

六脏之统领是心包脏,也称命门脏(其腑是三焦);六经之统领是厥阴经-少阳经。

《黄帝内经》讲:“一火为游部”。此火即少阳相火,为阴阳合一、阴阳未分之元气,藏于命门、心包,行于三焦。

人体五脏应五行,“一火为游部”,元气、相火周天、周身游行不休,于是生命变化也就出现了四时变化、昼夜变化,以及各种错杂的生理、病理变化。

元气、相火从本部游行至肝,肝主生机(包括西医讲的内分泌),肝属木,木得火则显;肝行精、生血藏血,于是万物萌生,生机勃勃,天地春临。春者,蠢也,万物蠢蠢欲动,推陈致新,天地更新。因肝主新生,而元气、相火是生命之根本,所以在六经上,命门三焦与肝胆同属于厥阴、少阳经。肝主生机,肝主条畅气机,主条达,主疏泄,主开通道路,“在天为道”,为其它各脏之开路先锋;肝主风,风无所不入,风开之,血、气、津液、精髓才能因之而入;“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邪,往往与风结合,风寒,风热,风湿,风燥,风寒湿,风湿热,风火……都与风相并。生机最怕抑制,所以,“肝郁”是最常见的肝病,怒是肝郁的偶尔爆发,胀或瘤是肝郁的久不得发……

元气、相火从肝游行至心,心主行血,心生营;心属火,属君火,君火加相火,火更旺相,于是万物繁荣,华丽无比。心于四时则为“夏”,夏者,万物繁荣之意。心主血,血为离卦,为丽,外阳内阴,两火一水。血则两火,则热力奔放。相火与君火,在器质结构上,为心包与心脏的浑然一体结构。所以两火浑合一体,有时难以区分。君火与相火的区别及治法的不同,另行细述。

元气、相火从心游行至脾,脾主行营,脾生气;脾属土,土得火之生之助,则健运无湿。君火助脾表现为心血下行湿脾滋脾,相火助脾表现为胆汁入小肠助消化,化生津液上输于脾,由脾输布各脏。脾应长夏,长夏之际,如相火缺乏,则中湿,“洞泄寒中”。

元气、相火从脾游行至肺,肺主行气布气,肺为水之上源。肺主气,气得火则燥,则刚。肺属金,相火克金,肺又为娇脏,所以此时特别容易发生变故,《尚书》中讲“金曰从革”。金应秋,此时很容易发生颠覆性的变革。此时,相火入肺,如肺气健强,则金可伏火,“三伏天”因此而来;如金不制火,则热咳发作,甚至火烧肺(肺炎、肺痈等)。金能否伏火,肺气能否向下收敛相火,成为生命在衰弱期能否继续生存、以待明春复生的关键!四时由夏转秋,人生由盛转衰(由中壮年转后半生),事业发展出现低潮……无不是“从革”之时,此时如能收敛相火,伏火于内,则以后还会有生机。如果相火浮越在外,不能收回向内,则肺气燥而刚,刚则易折。此时相火走到阳明,如果相火不收,于六经而言,则可能出现“阳明不合”的情况,导致“太阴不开”,人身气不足,因为“壮火食气”;在病理上,则可直接体现为“肝火犯肺”之证。

元气、相火从肺游行至肾,肾属水,水克火,所以相火此时为“藏”。相火能藏于水,则能应周易之坎卦,一阳藏于二阴之中。在人体结构上,左肾与右肾皆属水,而“肾间动气”(肾系、精宫、胞宫、命门等)即为相火,正应了“坎卦”。相火不足或泄露,则肾水虚寒,遗精滑泄;相火中有邪火,则灼烧肾水,肾燥。相火不藏,则会出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情况。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长夏为化)”,生长化收藏,降了五脏各尽本份职守之外,更主要在于元气、相火的“一元周流”!

一天中的昼夜变化,也是相火的游行变化。六经与时辰的关系、十二经的子午流注,都是相火的游行变化。

五脏,分属木火土金水,本已各有特点,加上元气、相火的“一元周流”,则功能更强,特点更明显。

如果五脏本身有过与不足,或元气、相火的“一元周流”出现偏差,都会出现病变。这是病理的根本!

元气、相火的“一元周流”,如果正常,那么它本身是不显现的,是无形的,所以看不到“心包”与“三焦”的存在。如果出现偏差,就会看到它的存在,就有相应的治法去治疗。

1 阅读:26
炎黄国医吴越

炎黄国医吴越

民族医生,古典中医深研者,古法养生引领者,泛博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