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大叔因血糖过高死亡,医生提醒:这3种素食,糖友需尽量少吃

诗槐聊健康 2025-03-28 12:14:42

在浙江宁波的一个老旧小区里,65岁的退休教师陈国栋曾是邻里间出了名的“养生达人”。他身材瘦削,戴着一副老花镜,走路时总背着手,步伐不快却稳当。陈国栋教了一辈子语文,退休后把精力都放在了养生上,尤其是10年前查出糖尿病后,他更是小心翼翼地规划自己的饮食和生活。他常跟邻居说:“人老了,身体得靠自己管,不能给儿女添麻烦。”可谁也没想到,这位谨慎的大叔,却在上个月因一场突如其来的急症,永远闭上了眼睛。

事情发生在3月初的一个晚上。陈国栋的老伴周阿姨正在厨房洗碗,突然听到客厅传来“砰”的一声。她跑过去一看,陈国栋倒在沙发旁,脸色苍白,满头冷汗。她慌了神,赶紧拨打120。救护车赶到时,陈国栋已经意识模糊,连话都说不下了。送到医院急诊室后,医生检查发现,他的血糖值飙到了34.34mmol/L,远远超出了正常范围。诊断结果很快出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医护人员全力抢救,用上了氯化钠溶液稀释血液、血透、心肺复苏,可几个小时后,陈国栋还是没能挺过来。

这突如其来的噩耗,让周阿姨和儿女们悲痛万分。他们想不通:陈国栋平时吃药按时,饮食克制,连肉都不碰,怎么会突然血糖高到致命?医生了解情况后,叹了口气:“他的死,跟吃的东西脱不了干系。”原来,陈国栋10年的“素食养生路”,看似健康,却埋下了致命隐患。今天,我们就从他的故事出发,聊聊高血糖的真相,以及医生提醒的3种“素食陷阱”。

陈国栋今年65岁,家住宁波鄞州区一个老小区。他年轻时是中学语文老师,嗓门洪亮,讲课风趣,学生们都喜欢他。退休后,他的生活简单而规律:早起散步,中午看书,晚上和老伴跳广场舞。他的糖尿病是10年前查出来的,当时血糖值8mmol/L,不算太高,但医生叮嘱他要控制饮食,按时吃药。他开的药是常见的二甲双胍,每天两片,从没断过。

确诊糖尿病后,陈国栋像是变了个人。他把肉从餐桌上彻底“赶走”,米饭也很少吃,家里常年备着各种素菜。他常说:“肉是糖尿病的祸根,素食才健康。”周阿姨起初不习惯,劝他多少吃点鱼或鸡蛋,可他固执得很:“医生说了,少油少糖,我吃素最保险。”时间久了,周阿姨也就随他去了。

陈国栋还有个特别的习惯——爱吃番薯和马铃薯。他说,这是小时候的味道,家里穷,番薯就是主食,长大了也离不开口。他每天早饭要吃两个蒸番薯,中午和晚上再来一盘马铃薯炖菜,觉得既饱腹又健康。邻居老王看他吃得香,还开玩笑:“老陈,你这是要长寿啊!”他笑眯眯地回:“可不是嘛,素菜养人!”

可这场急病,让他的“养生经”彻底翻了车。医生检查后发现,他的血糖失控跟长期大量吃某些素菜有直接关系。陈国栋的离世,不仅是个悲剧,也是个警钟。接下来,我们就从他的经历里,挖挖酮症酸中毒的真相,以及他没躲过的“饮食雷区”。

为什么酮症酸中毒这么凶险?一个老人的最后一夜

那天晚上,急诊室的灯光刺眼,医护人员忙得脚不沾地。陈国栋被推进来时,心率已经飙到105次/分钟,血压却偏低,只有108/63mmHg。血检结果让医生倒吸一口凉气:血糖34.34mmol/L,远远超出正常值(3.9-6.1mmol/L)。更糟的是,他的血液里充满了酮体,一股淡淡的烂苹果味从他身上散发出来——这是酮症酸中毒的典型信号。

医生立刻启动抢救:输液稀释血液,血透清除毒素,还用了氨曲南抗感染。可陈国栋的身体太虚弱了,休克持续,最终心跳停在了凌晨3点。事后解剖发现,他的肝脏暗红,肺泡里有大量水肿液,尿检显示蛋白尿4+和尿酮体3+,死因确认为酮症酸中毒,由极端高血糖引发。

周阿姨哭着问:“他好好的,怎么会这样?”医生耐心解释:“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最严重的急症之一,尤其是老年人,进展快,后果致命。”

酮症酸中毒的“杀人逻辑”

正常情况下,身体靠分解葡萄糖供能。可糖尿病患者因为胰岛素不足,葡萄糖进不了细胞,身体只能转而分解脂肪。脂肪分解会产生大量酮体——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这些酸性物质堆积在血液里,就会引发代谢性酸中毒。酸中毒一来,血液pH值下降,呼吸急促,心脏负担加重,严重时会导致休克、多器官衰竭。

对65岁的陈国栋来说,情况更凶险。医生说,老年人器官功能退化,耐受力差,一旦酮症酸中毒发作,死亡率高达26.5%,比年轻人高得多。如果再加上脑卒中、高渗透压昏迷等并发症,抢救难度翻倍。陈国栋入院时已经意识不清,昏迷后的死亡率高达57.4%,时间根本不够。

更让人唏嘘的是,治疗中的失误也可能雪上加霜。比如,有些医生误把酮症酸中毒当普通感染治,输了含糖液体,反而加重病情。陈国栋的抢救虽然规范,但他的身体底子太差,没能扛过去。

吃药+吃素,为什么血糖还失控?一个“素食迷”的误区

陈国栋的儿子小陈不甘心。他翻出父亲的体检单,血糖一直在8-10mmol/L徘徊,算不上太糟。家里药盒里的二甲双胍也没少过,饭菜全是素的,怎么就突然飙到34了呢?医生听完家属的描述,皱着眉头问:“他平时都吃些什么素菜?”

周阿姨回忆,陈国栋最爱番薯和马铃薯,一天三顿都少不了。有时还加点莲藕炖汤,觉得这些都是“健康蔬菜”。医生听完,摇摇头:“这些东西,吃多了,比吃肉还危险。”

原来,番薯、马铃薯和莲藕都富含淀粉,而淀粉在体内会分解成葡萄糖。陈国栋每天两三个番薯,外加马铃薯菜肴,淀粉摄入量轻松超过一碗米饭。他的血糖看似平稳,其实一直在“暗涨”,加上他不爱测血糖,问题越积越多,最终爆发。

血糖控制的真相

医生解释,糖尿病患者吃药只能辅助,饮食才是关键。陈国栋的思路没错——少油少糖,可他忽略了升糖指数(GI)。GI高的食物,哪怕是素菜,也会快速抬高血糖。像番薯这种“甜味蔬菜”,GI值高达77,比白米饭(GI约70)还高。吃得太多,胰岛素根本压不住,血糖自然失控。

更糟的是,陈国栋长期不吃肉和主食,蛋白质摄入不足,身体被迫分解脂肪,酮体越积越多。这场急症,其实是10年“错误素食”的总爆发。

医生提醒:这3种素食,糖友需尽量少吃

从陈国栋的悲剧里,医生总结了3种糖友要警惕的素食,别再踩雷。

1. 富含淀粉的素菜

马铃薯、番薯、莲藕、淮山,这些都是淀粉大户。它们的GI值高,吃下去很快变糖,血糖蹭蹭涨。医生建议,糖友不是不能吃,但得严格控量。比如,番薯一次别超50克(约半块),搭配低GI食物,像青菜、豆腐,能减缓升糖速度。

2. 腌制素菜

咸菜、泡菜、腌萝卜,这些看似无糖,其实盐分超标。高盐会增加血液粘稠度,升高血压,对糖友的心血管雪上加霜。陈国栋偶尔也吃点咸菜下饭,殊不知这也在悄悄加重病情。

3. 坚果类

花生、杏仁、核桃,这些坚果确实有益健康,但脂肪含量高。糖友吃太多,容易发胖,诱发胰岛素抵抗,血糖更难控。医生建议,每天一小把(约20克)就好,别当零食敞开吃。

从悲剧到警醒:糖友的正确打开方式

陈国栋走后,周阿姨把家里剩的番薯全扔了。她说:“早知道这些东西害人,我死活不会让他多吃。”医生安慰她:“别自责,这是个常见的盲区,很多糖友都不知道。”

糖尿病不是吃素就万事大吉,关键要选对食物,控制好量。陈国栋的故事让人惋惜,但也提醒我们:健康没有捷径,科学才是硬道理。糖友们,别再被“素食神话”蒙蔽了,管好嘴,才能多活几年。

参考文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特征与治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2年第3期。《膳食升糖指数与糖尿病管理》,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年。《老年人糖尿病急症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年第8期



0 阅读:4
诗槐聊健康

诗槐聊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