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染“一带一路”铺就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经济时报 2018-09-07 14:30:53

本报记者 张一鸣

五年前,“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后,绿色正在成为“一带一路”发展的底色,构筑起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其欲立而立人,其欲达而达人。

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秉承开放包容、互利共赢,不是与邻为壑。“一带一路”只有走绿色发展之路才能够行稳致远,已经逐渐成为共识。

纵深推进

自2016年6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的演讲中强调,要着力深化环保合作,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绿色发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进入到全新发展阶段。

2016年8月17日,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要聚焦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强调“我们要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绿色发展成为中国与沿线国家互利共赢的加速器,双方的合作不断迈向纵深。

2015年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要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2017年5月,彼时的环境保护部等4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系统阐述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重要意义,提出建成务实高效的生态环保合作交流体系的时间表以及保障投资活动生态环境安全等方面作出详细安排。

随后编制发布的《“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更加具体地规划了一些目标、项目和任务,进一步推动了环保政策法规标准技术与产业的交流合作。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曹明德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政府非常重视“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绿色低碳发展问题,为促进和带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绿色低碳发展,中国政府制定出台一系列文件和政策,以实际行动促进政策的实施,取得一定的成效。

“从中国环保部(现为生态环境部)和其他各部委的文件可以看出,言出必行是我们所以赢得发展中国家支持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的严峻形势下,中国不仅在国内开展向污染宣战,也希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走上绿色发展之路。”曹明德说。

项目助力

“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突出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落地在项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巡视员、研究员周宏春认为,加强绿色发展合作,是区域合作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一带一路”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的同时,要以项目合作为载体,开展可持续发展相关项目合作。

自然资源部部长李干杰在全国两会期间表示,积极推动一些行业企业签署相应协议,建立相应的机制,也发挥了很好的效果。比如推动建立“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实施绿色丝绸之路使者计划,开展培训、交流、研讨,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和监管能力水平。包括东南亚、非洲的一些国家,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产生很好的反响。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杨凡欣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响应国家推进绿色发展的号召,将绿色发展作为加强科技创新的重要机遇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高度重视绿色发展、资源变革,重视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注意节能减排等工作,关注经济社会的包容性增长,树立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责任形象,推动在海外的可持续发展。

曹明德建议,中国企业在投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时,应严格遵守东道国的法律,包括环境资源法,以合法合规为底线,看重长远发展,特别是在环保设施、环保标准上要有前瞻性。

“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应当落实到具体的建设项目上,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而不应过度投资传统的火电煤电项目。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也应考虑这些项目对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帮助沿线国家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和其他公共交通项目。在金融领域,促进绿色低碳金融的发展,通过亚投行、丝路基金等,给绿色低碳发展项目融资,鼓励企业投向绿色低碳项目。在污染处理上,促进当地环保技术、环保标准的升级。”曹明德表示,中国正在加速经济转型和制造业升级,制造业正从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我们理应把溢出效应扩展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促进技术贸易的发展。从气候变化视角来看,一带一路国家之间合作空间很广阔,森林碳汇、海洋碳汇市场潜力很大,我们可以合作保护热带雨林和海洋生态系统,共同打击非法走私林木,建立环境利益和环境信息共享机制,成立一带一路国家环境合作委员会等机构,协调处理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环境保护事宜。

行稳致远

“一带一路”只有走绿色发展之路,才能够行稳致远已经逐渐成为共识。

周宏春指出,生态文明建设途径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将节能减排、循环经济、能源清洁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纳入到“一带一路”合作中,既顺应了国际潮流,也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重点相吻合。

杨凡欣认为,随着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加速推进,中国对外投资合作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中国企业“走出去”,在一个政治、法律、商业环境相对不太成熟的市场投资,面临一定的政治和商业风险,相关的融资安排更为复杂,就需要包括绿色金融在内的一揽子金融支持以提高海外投资风险保障。其中,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以及绿色保险以其特有的生态环境风险规避、转移和管理,以及对绿色项目的长期投资功能,有助于提升“一带一路”绿色化水平、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实现“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

周宏春建议,循环经济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得到公认的范式,应尽可能多地介绍我国的经验和做法,以改变以往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线性发展模式。效仿食物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核心是提高资源生产率,这也是人类共同面临的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的解决途径。可建立起“一带一路”沿途国家废物,特别是可循环利用废物的国际大循环,从比较优势出发拓展合作领域,取得预期的成效。

开展“一带一路”合作,是我国向世界释疑、宣告不以损害别国资源环境为代价而谋自身发展的极好时机。

周宏春认为,中国应以大国胸怀超前谋划、顶层设计、远近结合,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促进沿途各国的互利共赢。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也是中华文明之精髓。

李干杰透露,未来将着手于两方面工作,一是绿色“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的建设,二是“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的建设,会同相关国家,包括相关国际机构,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环保水平进一步提升。保障“一带一路”重大战略能够实施好,取得成效,不仅仅是惠及中国人民,也惠及国际上所有相关国家,让大家一起分享“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成果。

0 阅读:40

中国经济时报

简介:中国经济时报社—中国经济时报创刊于199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