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升高,必须降回正常?有时需要,但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可能不需要

慕梅玩转养护 2024-12-05 11:54:34

张大爷今年65岁,是个热爱生活的退休老人,可是,自从三年前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后,他的生活却似乎笼罩了一层阴影。

他买了最先进的血糖仪,每天早中晚三次监测血糖,每当发现血糖超过医生建议的标准范围,他的心情就会陷入低谷。

为了控制血糖,他严格饮食,甚至很多自己喜欢的食物都不敢吃,他每天要吃好几种降糖药,甚至打上胰岛素,可血糖依旧时有波动。

张大爷常常为血糖高于标准而感到焦虑,觉得自己是不是做得还不够好,血糖稍微高一点是不是对身体不好呢?

这时,他的老朋友李大爷走了过来,他虽然也有糖尿病,但似乎没那么紧张,李大爷平时生活随性,不会过度关注血糖的每一次小小的波动。

他说:“我只是根据医生的建议,在吃药的同时多运动,饮食上稍加控制,只要感觉身体没什么不适,我也不会太纠结血糖指标的每一次小小的波动。”

李大爷的话,让张大陷入了深思。

血糖稍微高一点就要降吗?你可能误会了糖尿病的管理

张大爷的疑惑,其实代表了许多糖尿病患者的心声,很多人一听到“血糖高”就变得非常紧张,生怕血糖高出正常值会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

但实际上,糖尿病的管理不仅仅是追求让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而是需要综合考虑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健康目标。

在正常的情况下,血糖会在进餐后短暂升高,这是身体为了适应营养供给需求,而产生的正常生理现象,食物进入人体后,特别是碳水化合物,会被消化分解为葡萄糖,进而进入血液。

此时,胰腺的β细胞会感受到血糖升高的信号,迅速分泌胰岛素,这种激素在帮助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将血糖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这一机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或障碍,使得血糖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看到血糖高于“标准”值时,往往会感到恐慌,急于采取各种手段将血糖降下来,但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前提:

每个人的“正常”血糖范围是因人而异的,并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必须将血糖降到和健康人完全一致的水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应强调“个体化治疗”,这意味着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以及伴随疾病的人,适合的血糖目标,也应该有所不同。

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过度追求“完美”的血糖值可能适得其反,甚至增加健康风险。

比如,血糖降低过度可能会导致低血糖,而低血糖对老年人群是非常危险的,可能引起头晕、昏厥,甚至诱发心血管意外,在这种情况下,老年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不一定要和年轻人一样严格。

适度放宽,反而能够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减少低血糖的风险。

从医学机制上来看,血糖的调节不仅依赖于胰岛素的分泌,还与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密切相关,胰岛素敏感性指的是,胰岛素在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效率。

这与许多因素有关,例如体脂率、肌肉量、运动量以及基因特性等。

在糖尿病患者中,往往存在胰岛素抵抗的情况,即胰岛素无法有效地促进细胞吸收葡萄糖,导致血糖水平居高不下,所以在糖尿病管理中,除了药物治疗外,生活方式的改变也至关重要。

平时可以适当增加运动,提升胰岛素敏感性,帮助控制血糖。

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管理的重点,应是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健康范围”,而不是一味追求血糖降至健康人的正常值。

这个健康范围,应该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包括考虑到患者的年龄、基础代谢状况、并发症的风险、个人生活方式以及精神状态等多个方面,从而确保血糖控制既有效又安全。

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控制血糖要适度,降得太低也有危险

控制血糖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过度的控制,也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许多糖尿病患者常常认为“血糖越低越好”,他们追求将血糖值,尽量接近健康人的标准值。

这种观念,并不完全正确。

尤其是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过度控制血糖可能引发更大的健康问题,实际上,血糖管理需要在控制与安全之间,找到一个适当的平衡。

低血糖,是糖尿病管理中一种非常危险的情况,尤其是对老年患者来说,这种风险更为显著,低血糖的发生主要与使用胰岛素,或某些降糖药物有关。

当患者进食不规律或运动量增加时,可能会出现血糖过低的情况。

低血糖的症状包括心慌、出汗、头晕,严重时可能导致意识丧失甚至昏迷,低血糖的突然发生对老年人来说尤为危险,因为他们的身体,对于这种紧急情况的应对能力较弱。

这可能在短时间内,引发心血管方面的严重问题,如心脏病发作或中风。

相比之下,高血糖的急性风险较低,但长期不控制可能引发并发症,在糖尿病的治疗中,低血糖的风险管理与高血糖同样重要。

血糖的适度管理,是为了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既不过低也不过高,达到一种动态的稳定状态。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应根据他们的个体状况进行调整,比如,一个年龄较大的患者,他的代谢能力和身体状况已经不如年轻人。

再加上可能合并其他慢性疾病,过度追求理想化的血糖标准值,不仅没有实际意义还可能带来更多的风险,对于这样的患者来说,稍高一些的血糖目标。

例如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5%-8.0%,反而可以减少低血糖的风险,保证较好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管理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血糖目标的个体化”。

每个患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生理特征、生活习惯和药物反应,单一的血糖标准不适用于所有人,医生在制定血糖管理计划时,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药物的敏感性、以及心理状态等因素。

从而确定一个,适合患者的血糖控制范围。

这种个体化的管理策略,能够使患者在避免低血糖的风险的同时,也保持相对稳定的血糖状态,确保生活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过度的血糖控制,还可能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特别是当患者为了达到“完美”的血糖数值,而限制各种食物,甚至减少社交活动时,这种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会对整个治疗过程产生不利影响。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管理的关键不是单纯地“降”,而是与医生共同合作,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科学合理地制定血糖管理目标,避免血糖过高或过低带来的健康风险。

医生提醒:关键在于找准自己的健康范围

很多人在看到血糖的波动时,会感到非常焦虑,认为自己没有控制好病情。

这种过度的精神压力,反而可能对血糖的稳定产生负面影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研究表明,长期的焦虑和压力会导致体内应激激素增加,这些激素(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会促使血糖升高。

因此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血糖管理至关重要。

患者需要学会放松,可以通过适度的运动、兴趣爱好以及社交活动来减轻压力,从而更好地维持血糖的稳定。

从医学机制上来看,找到适合自己的“健康范围”实际上,就是在复杂的代谢平衡中找出适合个人的最佳状态,人体的代谢系统是一个高度动态的网络,受到多种激素、酶和代谢产物的调节。

每个人的代谢情况都是独特的,受到基因、年龄、体重、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影响,个体化的血糖目标,就是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合考量,找到能够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风险、保证患者生活质量的那个“最佳点”。

在这一目标下,患者的身体可以在一种相对“舒适”的状态下运作,既不会因为高血糖引起长期的并发症,也不会因为过度降糖而面临急性风险。

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管理,不是为了追求一个完美的数值,而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健康范围,这样才能实现对疾病的有效控制,并最大程度地提升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结语

张大爷在医生的建议下,逐渐放下了对血糖“必须降至正常”的执念。

他开始根据医生的指导,重新设定了适合自己的血糖范围,不再过度追求“完美”的数值,而是更加关注自己的整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他发现,自己不再因为血糖的波动而焦虑,身体也感觉轻松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喜悦也回来了。

糖尿病的管理,是一场与自己身体的对话,在这场对话中,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平衡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健康范围,血糖管理不是一味地“降”,也不是追求“完美”的标准。

而是要以自身的健康状况为基础,制定个体化的目标,保持适度的生活方式,记得及时与医生沟通。

0 阅读:284
慕梅玩转养护

慕梅玩转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