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荣佳医疗创始人/董事长黎浩彬
文/徐徐 图/由受访者提供
2005年,当黎浩彬从父亲手中接过一家五金厂时,他从没想过,这家以螺丝、模具为主业的小厂,会在20年后成为覆盖 300 余家三甲医院的医疗耗材制造商。
觉醒
早期,黎浩彬以OEM模式切入欧美高端市场,为一众知名国际品牌代工,将中性电极系列产品出口至欧洲、东南亚等地,逐步积累制造经验。2016年德国展会上,一位国内专家来到荣佳医疗的展位上主动寻求合作,才让他意识到,与其给国外品牌做代工,在海外绕一圈回来卖给国人,只是多了一个品牌,价格却翻上好几倍,况且OEM 环节附加值低,利润主要集中在品牌方。于是在此后不久,他便在这位专家的支持下,转向自有品牌的研发生产。
2019年6月起,中国对美产CT、MRI等设备加征25%关税,部分医院采购成本增加30%-50%。这一政策倒逼国内医疗机构转向国产设备。另一方面,中国对美出口的低值耗材如注射器、手套等同样面临关税压力,包括荣佳医疗集团在内的企业都开始通过市场多元化策略化解风险。
在这一变革浪潮中,荣佳成功实现核心部件100%国产化,并组建起20人精英研发团队,其中硕士占比50%,仅用三年时间便斩获14项专利,打破欧美设计垄断。
2024年,荣佳医疗集团总营收突破2亿元,其中以欧美地区为主的出口占比60%;旗下的WickiMed品牌一次性穿刺器获本年度德国iF设计奖,通过将不同功能的按键合理分布,增加双层气密设计,达到有效缩短手术时间的效果;柬埔寨工厂在金边市落地,拥有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的100K级无尘车间、符合ISO11135标准的环氧乙烷灭菌设备,仅在出口美国关税成本上,就实现了直降45%,每年能够年省900万元。
技术突围
采访过程中,一台搭载排烟系统的手术电刀被反复提及。这个看似微小的创新,实际上折射出中国医械企业从“代工思维”到“痛点狙击”的进化。
多项队列研究显示,长期暴露的手术室护士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率比普通护士高 2.3倍,而未防护的外科医生尿液中PAHs代谢物浓度是吸烟者的1.8倍。世界卫生组织在《安全手术指南》中强调,未被抽吸的烟雾可能使医护人员肺癌风险增加30%,建议将其危害性与二手烟等同对待。中国卫健委2022年发布的《手术室医院感染防控规范》要求,电刀、激光手术必须配备烟雾清除装置,监测显示使用后空气中 PM2.5 浓度可下降60倍。
而黎浩彬打造的创新样本——吸烟式刀笔,以革命性设计重新定义外科手术器械标准,通过加入手控排烟功能,能做到将手术烟雾实时抽离,从而降低医护健康风险。
该产品的专利伸缩式刀头配备双重安全锁定机制,支持5档长度调节(最大延伸至35cm),适配不同术式深度需求,凭借其卓越的精准操控性和烟雾消除能力,适用于心脏外科、妇科、胃肠外科、肝胆胰外科等复杂手术。
另一款高分子低温产品,通过国产新材料实现了将复杂手术时间压缩40%,术后感染率下降25%,目前正在申报国内发明专利。至此,荣佳已搭建起丰富的微创器械矩阵,不仅覆盖消融电极、穿刺器等近百种产品,而且还与国内头部医学院联合研发,适配腔镜手术精准化趋势。
以荣佳为代表的中国医械耗材制造商正从过去的“能用”向如今的“好用”跃迁。黎浩彬坦言:“过去模仿欧美造型,现在我们从医生握持角度重构人体工学,连按键阻尼感都经过上百次测试。”
出海密码
3月,在柬埔寨金边郊外,荣佳新建的十万级洁净车间正加紧调试——这不仅是一块简单的关税跳板,更是其全球化野心的缩影。
20年后,黎浩彬已完成“中国研发+全球制造”的战略拼图,关联公司J&P Holding生产如钣金冲压件和数控加工零件等精密金属部件,合资电缆公司JMTO在东莞为荣佳及其他OEM厂商生产医疗线缆。
荣佳旗下荣佳、吉楚、WickiMed三大品牌矩阵,凭借ISO13485、FDA等12项国际认证背书产品进入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三甲医院。其中,荣佳主攻国内三甲医院,借国产替代政策打开市场;WickiMed专供欧美高端市场,延续代工基因;吉楚聚焦东南亚新兴市场,以性价比抢占市场份额。
尽管产品已进入国内外医疗顶级机构,荣佳在欧美仍以代工为主。“品牌信任需要时间,但我们先用质量让‘中国制造’撕掉廉价标签。”黎浩彬解释道。
站在手术机器人普及的前夜,荣佳医疗正面临一场关乎存亡的博弈:如何在成本、创新、规模化之间找到平衡?
黎浩彬坦言,荣佳仍然面临三个瓶颈,首先是技术卡脖子,高频电刀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材料,国产替代需突破耐高温涂层技术;其次是数字化短板,集团数字化产线渗透率不足30%,“焊接检测仍靠老师傅手感”;还有重复使用悖论:一次性耗材贡献了集团80%营收,但医疗废弃物问题亟待破解,可复用器械研发滞后。
2025年,荣佳将投入5000万元攻坚微创器械,并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合作搭建数字化中台。其目标明确:让国产器械手术效率比肩进口产品,打破“进口2小时,国产4小时”的魔咒。
荣佳医疗的20年,恰是中国制造从“世界工厂”向“创新策源地”转型的缩影。当问及未来,黎浩彬望向车间里工龄30年的老师傅:“医疗器械没有捷径,就像父亲打磨模具,精度差0.1毫米,可能就是生死之别。”
在国产替代的政策红利、AI+机器人的技术革命与全球化变局的三重浪潮下,中国医械企业能否复刻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逆袭神话?答案或许藏在两个细节里:一位德国外科医生对荣佳穿刺器的评价——“握感像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一组数据——2023 年中国微创手术渗透率大约为美国1/2,但在未来五年,中国微创手术市场有望保持15%-18%的年复合增长率。
这条赛道,注定需要更多“死磕0.1毫米”的长期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