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每年约产生3亿条废旧轮胎,如何处理是个大问题!
部分轮胎被小作坊拿去翻新,打磨后雕刻花纹,当次新品继续售卖,但这种行为却暗藏危机。

一条全新的轮胎原厂胎面厚度约13~15mm,翻新厚度低于8mm,排水性能降低40%,湿地制动距离延长20%,暴雨天翻新胎事故率比新胎高3倍。(大家换胎也要注意辨别)
除了翻新,最直接的办法是燃烧。
废旧轮胎燃烧热值比煤炭都高,每公斤约7000~8000大卡,特别在电力能源紧缺的当下,废旧轮胎也算有点用,但这么做的后果就是“环境污染”。

轮胎含硫量约2%,一吨轮胎燃烧会释放5~10kg二氧化硫,很容易造成酸雨。
此外,轮胎燃烧会产生大量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颗粒物、硫化氢等,除了对空气造成污染外,轮胎中的锌、铅、镉等重金属,经过雨水冲刷后,会逐渐渗透到土壤和地下水中,对环境造成持续破坏。
不处理不行,处理也不行,废旧轮胎该怎么办?

美国人突然想到,为什么不把这些废旧轮胎丢到海洋里呢?
大家先别急着怼,这事还真有几分科学依据在里面。
大型人造物沉海后,会逐渐形成一个生态区,例如废旧轮船、退役地铁车厢等,可以为小鱼小虾提供天然庇护所,再算上珊珊等加入,很快会热闹起来。
于是美国人在20世纪70年代,把数百万条废旧轮胎固定住,在海底组成31个足球场大小的阵列,期待能吸引海洋生物。

结果却不尽人意,因为海水中盐分过高,会加速分解橡胶,导致轮胎中的重金属纷纷“逃”出来,周边非但没有形成新的生态族群,反而变成了一片“死海”,并且用来固定轮胎的尼龙绳,在5年后被腐蚀,这些有毒有害的废旧轮胎扩散出去,甚至扩散至北卡罗来纳州等海域,一路上不断破坏天然海洋珊瑚礁。
2004年,一位叫塞谬尔·博纳索的土木工程教授,看到废旧轮胎海洋污染后,开始思考如何解决。
在结合专业后,博纳索教授突然灵光一闪,可以用废旧轮胎来修路!

我们都知道蜂窝结构的抗压、抗变形、抗冲击能力等,都远超传统结构数据,例如航空航天领域的蜂窝夹层,能承受超过20G的冲击载荷。
博纳索教授立即展开实验,他把轮胎的上下边缘切掉,尽量以蜂窝结构组合排列,埋入土地中,接着把碎石和其他材料导入轮胎中心,单元承载力达150吨/㎡,远超普通道路的75吨/㎡。
多个建筑单元形成了路基,最后铺上一层沥青,一条崭新的道路就铺设完成了。

相比于传统公路动辄出现坑洼或车辙,用废旧轮胎铺设的道路,质量明显高于传统道路,既解决了废旧轮胎,还变相节省了道路维护费用,比例降低约75%,例如莫顿堡运煤专线。
其实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因为美国的砂石骨料十分昂贵,每吨大概在15~20美元,而废旧轮胎的回收成本仅仅只有0.5美元/条,就算两条道路同处于一个质量标准,采用废旧轮胎的道路修建成本更低。

既然废旧轮胎修路有这么多好处,为什么中国不模仿?
中国也是汽车大国,从官方数据来看,截至2025年3月30日,中国汽车保有量高达3.5亿辆,增长速度较快,不用想就知道,如何处理废旧轮胎也是个大难题。
但我们却没有看到过,中国将废旧轮胎当做地基修路的视频或图片。

其实真相是,我们也在用废旧轮胎修路。
跟美国不同的是,中国将旧轮胎回收后,加工成0.3~1.18mm粒径胶粉,通过湿法工艺与沥青复合,形成高黏弹性铺装材料。
整个轮胎埋下去,一旦路基损坏,就需要挖开重造,施工周期和费用都比较高。
而我们把轮胎打成粉末,完全融进道路中,哪里损坏,只需要补一小块即可,施工周期快,费用低。

考虑到我国物流运输行业发达,大型货车对公路的压力较大,导致我们跟美国的国情不同,所以同样都用旧轮胎修路,他们是直接埋,我们是打碎了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