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蛊之祸发生的那个时候,有一位被汉武帝给处死了的宰相,此人便是刘屈氂。要是从亲属关系这方面来讲的话,他实际上算得上是汉武帝的侄子呢。
汉武帝之所以选择处死他,可并非是冤枉了他,也不是单纯为了泄愤。实际上,巫蛊之祸之所以会爆发,丞相刘屈氂本人恰恰是最为关键的推动者之一。要是没有刘屈氂在暗中使劲、推波助澜,那场巫蛊之祸最终说不定就不会闹得那般惨烈啦。
历史上真实的刘屈氂,他可是巫蛊之祸背后的那只黑手呢,实际情况是如下这般的。
汉武帝有个亲哥哥叫刘胜,而刘胜正是后来三国时期刘备的老祖宗。刘屈氂的父亲便是刘胜,如此一来,按照亲戚关系去看的话,刘屈氂实际上是汉武帝的侄子。
然而,刘屈氂身为中山靖王刘胜之子,可从其父那获取的东西着实不多。为啥呢?只因他这老爹着实太能生育啦!据史籍记载,刘胜一辈子竟育有一百多个儿子呢。在这众多兄弟里,刘屈氂既非嫡长子,其排名也较为靠后。
因此,即便刘屈氂身为当朝王爷之子,是汉武帝的亲侄子,可实际上他能够获取到的资源依旧是极为有限的。
此外,对于刘屈氂早年的升迁过程,我们全然不了解。并非是史书上对此毫无记载,只是在《汉书》里特意提到了这么一句“不知其始所以进”,就这一句描述,让我们对他早年具体如何升迁依旧毫无头绪。
很明显,就连后来撰写《汉书》的班固老先生,对于刘屈氂的升迁历程也是满心好奇,可实际上呢,却是压根儿一无所知,完全不了解其中的情况呢。
据我们所知,刘屈氂在被擢升为丞相之前,所担任的乃是涿郡太守这一职务。涿郡太守这个职位理解起来并不困难,毕竟涿郡这片区域,在当时可是他父亲刘胜的封地。如此一来,要安排自己的儿子在当地出任太守一职,确实是相对容易办到的事儿。
可问题在于,从太守一职径直被拔擢到丞相之位,这等提拔,可远不止是所谓的空降了,简直就是一飞冲天呐!通常来讲,哪怕是皇帝对太守级别的官员再怎么另眼相看、极为重视,也断然不会径直就把其擢升为丞相。
那在当时,刘屈氂究竟干了些什么事儿呢?他又是凭借什么,能够从太守这样一个职位,一下子就攀升至当朝丞相之位的呢?
接下来就不得不提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情况了。
确切来讲,刘屈氂能从太守的职位一下子跃升为丞相,这跟他自身其实并没有多大关联。主要是在京城那一方,此前出现了一些状况,才致使他有了这样的职位变动,和他本人的能力、作为等关系不大。
在刘屈氂得以升任丞相这个职位之前,彼时汉朝所设立的丞相一职,是由公孙贺来担任的。
公孙贺可不是寻常人物,就关系层面来讲,他乃是汉武帝的大姐夫,完全就是外戚身份呢。要知道汉武帝的皇后是卫子夫,在卫家的几个女儿里,卫子夫排行老三。而公孙贺所娶的,正是卫家的大姐,所以说他这身份着实不一般呐。
其实,在迎娶卫家大姐之前,公孙贺就已然是汉武帝的亲信了。想当年汉武帝尚为太子之时,公孙贺便担任其身边的太子舍人,就如同贴身跟班一般。也正因为有着这份旧交情,后来卫家得以被提拔起来后,汉武帝才会亲自出面做媒,促成公孙贺与卫家大姐的婚事。
在汉武帝执政的整个时期,公孙贺无疑是深受宠信的臣子。汉武帝出兵征伐匈奴之际,公孙贺身处前线出任将军一职。虽说其能力相较而言略逊一筹,不足以担当主帅之位,但好歹也成为了卫青的副手。待前方战事告终,匈奴被击退至漠北后,他便被召回京城,转而担任文职工作了。
后来,卫青离世以后,公孙贺获得了提拔,成为了卫家新一任的引领者,进而出任丞相一职。并且,公孙贺担任丞相的任期长达十二年之久呢!在整个汉武帝在位期间,就担任丞相的时长而言,公孙贺堪称是最长的那一位了。
在他之前的西汉上百年历史进程里,就丞相任职时长而言,公孙贺是能够稳居前三的。在这方面能排在他前面的,仅仅只有汉朝开国时的丞相萧何,以及身处汉文帝时代的丞相张苍罢了。
总而言之,公孙贺兼具宠臣与外戚这两种典型身份。在这两层身份的保驾护航之下,其丞相的位子自然稳稳当当,就如同泰山一般稳固,并且汉武帝对他更是给予了极高的信任。
然而,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当公孙贺担任丞相进入到后期阶段的时候,此前的那种状况,便开始慢慢地出现了转变。
这种变化并非是汉武帝对其有了别样看法,亦非不再信任他了。实际上是因为在当时那个时期,朝中的反对派已然开始渐渐崛起,从而致使了这样的情况发生。
这件事还得从当年卫青离世那时候讲起。话说卫青去世之后,汉武帝就盘算着要提拔一位新的大将军。依照以往的惯常思路,汉武帝琢磨着,还是打算再从外戚当中挑选一人。但这一回呢,汉武帝没再选卫家的外戚,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另外一个外戚家族,也就是李家。
汉武帝有一位宠妃是李家的李夫人,她为汉武帝诞下了第五子刘髆。卫青离世之后,由于李夫人这层关系,汉武帝便着手大力擢升李夫人的兄弟李广利,使其在朝中的地位得以迅速提升。
在李广利逐渐崭露头角并崛起之后,有不少人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那些之前一直遭受卫家排挤打压的人,还有那些原本就对卫家种种做派看不惯的人,他们纷纷行动起来,极为迅速地转而投身到了李广利所在的李家阵营这边。
就这样,伴随着李广利的崛起,一个全新的外戚家族渐渐崭露头角,且其发展势头迅猛,在这一过程中,开始逐步对卫家所处的地位构成了威胁。
最初之时,这种威胁着实不太显著。要知道卫家已然强盛了数十年,当朝的太子、皇后还有丞相,皆出自卫家。因而,在遭遇李家发起的挑战之际,刚开始的时候,卫家其实并未太过在意此事。
然而到了后来,伴随着李家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那个以李家作为首要势力的反对派,便着手展开了一系列针对卫家的行动,甚至开始主动谋划起来,处心积虑地给卫家设下了一个个圈套。
有一个设计得极为精妙的局。起初,不知出于何种缘由,宰相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竟贪污了中央禁卫军的军费。此事一经曝光,汉武帝从表面来讲,肯定是无法袒护公孙家的,于是只得先将公孙敬声关进了大牢之中。
然而随后,汉武帝竟为卫家留了个“捷径”。彼时恰有一位名为朱安世的大侠,因犯事而隐匿起来。于是汉武帝下达指令,要求公孙家以及卫家去缉拿这位大侠。一旦成功将此大侠抓获,便可用来为公孙敬声顶替所犯之罪。
宰相去抓捕一名逃跑的大侠,咋看这事儿都不应太难。毕竟宰相有着特殊权力,能公器私用,还可调动整个国家的力量呢。就像汉武帝让宰相这么做,实际上就是在偏向袒护公孙贺嘛。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汉武帝的此番举动,竟然恰好遂了反对派的心意。当那个朱安世被捕以后,立刻就展开了诬告行为,宣称公孙家运用巫蛊之术对汉武帝进行诅咒。
在当时那个时期,巫蛊之事可是极为严重的罪行,哪怕汉武帝对公孙贺极为看重,可面对这样的情况,也是没法给予袒护的。于是乎,汉武帝便只能先将公孙贺暂且拘押在大牢之中了。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此之后,反对派居然借着法律条文,生生地把这事儿给办成了板上钉钉的铁案。
最终,在确凿的证据面前,汉武帝也别无他法,只得下达命令,让公孙贺以及公孙敬声付出生命的代价,对他们处以死刑。
如此一来,公孙贺垮台后,丞相一职便空缺了出来,而卫家也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没了公孙贺,卫家在朝堂之上等于失去了最为有力的庇护。紧接着,反对派瞅准时机,借着清查巫蛊的由头,大肆进行株连。最终,卫家在朝堂的诸多势力都被清理得干干净净。
实际上,上述这些事儿跟刘屈氂压根就没多大关联。在反对派蓄意陷害卫家之时,刘屈氂正在涿郡担任太守一职呢。他身为皇帝的侄子,所处之地可谓是天高皇帝远,京城中发生的那些事,原本就和他毫无瓜葛。
可问题在于,在公孙贺垮台以后,汉武帝便记起了他。
史书并未记载汉武帝当时究竟是作何所想。不过,汉朝此前历代丞相的大致履历,如此一来,或许就能明白汉武帝彼时大致的想法了。
在汉武帝登上皇位之前,西汉已经有过十四位丞相了。这十四位丞相大致可归为两类人,一类是开国功臣群体,另一类则是外戚。特别要指出的是,直至汉景帝那个时代,西汉丞相的主要担任者基本上都是开国功臣。汉景帝时期的那些丞相,可都曾见过刘邦,还曾给刘邦帮过忙、打过下手呢。
一直要等到那帮曾经追随刘邦打天下的开国功臣,确切地说就是那些亲身见过刘邦的人,全部都离世,一个不剩了,汉朝方才渐渐开始着重任用外戚,还有那些开国功臣的子孙后辈们。
就拿著名的周亚夫来说吧,其自身所立功劳的确相当大,不过呢,他更为关键的身份,说到底是二代功臣。毕竟他是开国功臣周勃的儿子,也正因如此,他才得以出任丞相这一要职。
自汉武帝时代起,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家学说,在此情形之下,诸多出身于儒家学派的官员,逐渐开始在朝堂之上担任起重要的职务了。
其中的代表人物是一位名叫公孙弘的大臣。要说这公孙弘,他的名字和卫家大姐夫的名字颇为相似,不过呢,他们俩可实实在在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哦。
因而,在汉武帝所处的那个时代,汉朝居于最高权力层面的掌权者大致能够划分为三类。这三类分别为外戚群体、儒家学派的官员以及功臣的后代。在汉武帝正值壮年之际,他始终在试着借助这三股势力,让它们彼此制约与平衡,以此来实现朝堂之上势力均衡的效果。
然而,此前卫家大姐夫的倒台一事,使得这种原本维持着的权力平衡,在一段时间内被打破了。
卫家大姐夫一倒台,身为外戚的卫家便遭受了极为惨重的损失。要知道,彼时卫家除去外戚这一重要身份外,其内部还汇聚了诸多儒家学派的官员以及功臣的后代。也正因如此,在卫家走向衰落之后,汉朝当时的朝堂局势便渐渐失去了平衡。
彼时,汉武帝面临着两个颇具意味的选择。其一呢,是进一步提拔卫家人出任宰相一职,以此补齐卫家那块短板。然而,对汉武帝而言,这一选择并非最佳方案。毕竟当时汉武帝已然对卫家有所忌惮,内心也有着打压卫家权势的想法。
其次,汉武帝也能够对李家予以提拔,另外再挑选出一个新的外戚势力。但这一做法其实也并非最佳选择。要知道,彼时汉武帝虽有心对卫家稍加打压,可压根不想见到卫家自此就走向衰落。并且,汉武帝心里明白得很,最强的外戚家族只能存在一个,要是大力扶持李家,那必然会对太子的地位构成威胁。
因此可以看出,这两个可供选择的选项,每一个其实都是存在着一定弊端的,无论是哪一个,都难以避免地有着其不利的方面呢。
除了外戚之外,貌似还能从儒家学派官员以及功臣之后当中进行选择。可实际上呢,这些人的背后,无一不有着卫家或者李家的影子。不管提拔其中哪一类人,说到底,最终还是相当于在卫家与李家之间做选择。
于是在这样的时刻,汉武帝脑海中便浮现出了一股全新的力量。
那可不就是老刘家自个儿的家里人嘛。说白了,就是属于老刘家本家的那些人,跟老刘家有着紧密的亲属关系,就是他们家自己的亲人呐,实实在在就是老刘家内部的亲属成员哦。
自刘邦离世起,汉朝中央便始终将老刘家的诸侯王视作重点打击目标。待到汉武帝时期,那些诸侯王已然彻底没了往昔的声势,完全成不了气候了。也正因如此,在这个阶段,汉武帝便把目光投向了老刘家的自家人身上。
在汉武帝眼中,将老刘家自家人予以提拔,如此一来,一方面能够打破李家与卫家相互争权的态势,另一方面也可使得老刘家暂且缓过劲儿来,从而避免宗室的力量出现过度衰败的情况。
正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状况下,汉武帝把目光投向了老刘家的内部成员,在其中仔细挑选了一番。经过一番考量之后,最终从众人里选中了自己的侄子刘屈氂。
公元前91年,在公孙贺垮台过后没多久,汉武帝便颁布正式诏书,将刘屈氂擢升为左丞相。彼时,由于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担任右丞相这一职位,所以右丞相之位只能暂时空缺着。
就这样,刘屈氂登上了高位。
汉武帝对刘屈氂予以提拔,其初衷乃是期望借此稳定朝堂的局势,防止权力的平衡出现失衡状况。然而,关键在于汉武帝在提拔刘屈氂之际,偏偏遗漏了最为关键的一个方面。
刘屈氂他自己同样有着对更多权力的渴望。也就是说,刘屈氂这个人,内心也是盼望着能够拥有更多的权力呢,其对于权力的这种欲求表现得较为明显。
彼时刘屈氂已然晋升为丞相,然而其权力根基仅仅源自汉武帝的任命罢了。于他之下,压根不存在任何对他予以支持的力量。
因此,在刘屈氂得以晋升上位后,出于争取更多助力的考量,他不得不做出站队的抉择。摆在他面前的有两个选项,要么站到李家那一方,要么站到卫家那一边。最终,在这二者之间,刘屈氂做出了选择,站到了李家的阵营之中。
那位太子刘据,为人极其正直,正直到了一种程度呢,完全就没给刘屈氂提供能站到他这边来的契机,压根儿就不存在让刘屈氂有机会去站他那一队的可能哦。
因此,在刘屈氂得以升任丞相一职后,没过多久便选择了站在李家那一方,就此变成了与太子以及卫家相对立的一派人物。
在那之后,巫蛊之祸便爆发了。
巫蛊之祸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简单来讲,在公孙贺倒台后,反对派仍继续追查巫蛊相关事宜。一番彻查下来,竟在太子府上发现了用于施展巫蛊之术的人偶。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明显是反对派蓄意的栽赃陷害。于是,太子刘据展开反击,当场斩杀前来查案的江充,随后还迅速派人掌控基层局面。
巫蛊案发生之时,汉武帝并不在京城当中,彼时他正身处京城之外的行宫,于那里避暑消夏呢。
在那时的京城之中,丞相刘屈氂所处的地位至关重要。太子刘据对此自然也是心知肚明的,并且他还清楚地知晓,这一系列事情的背后,正是刘屈氂在悄悄使力推动着。于是,在诛杀了江充之后,刘据当即就率领着人马,将丞相府团团围住,企图除掉刘屈氂。
然而让人未曾料到的是,刘屈氂居然早就预料到了此种情况,于是提前便逃离了此地。
并且,刘屈氂在逃出京城后,迅速派人向汉武帝通报,称太子确实是谋反了。彼时在汉武帝身旁之人,几乎全是与太子对立的。就这样,汉武帝最终也只能被这些说辞影响,无奈接受了太子造反这一情况。
此后,汉武帝便委任刘屈氂,使其调集兵力,对京城展开围攻之举。彼时汉武帝心里有着一番盘算,他期望能够生擒太子,想着等事后父子俩面对面把事情说清楚,如此一来,问题自然也就能够得以妥善解决了。
然而,这一回汉武帝还是失算了。要知道,在刘屈氂获取兵权之后,他竟然顺势能够去推进下一步的谋划了呢。
刘屈氂在获取兵权后,便着手调集兵力对京城展开围攻行动。经其一番调动部署,没过多久,刘据一方就呈现出颓败之势。然而到了最后,刘屈氂并未打算活捉刘据,反倒将刘据逼迫得不得不逃离京城而去。
实际上,整个局面最为关键的一点,便是要设法让刘据离开此地。也就是说,此局的核心关键之处,恰恰就在于促使刘据从当前所在之处离去呢,这一点是极为重要且关乎整个局势走向的关键要素。
如果让刘据见到汉武帝,所有的误会解开之后,反对派的所有计划,就彻底暴露了。但是只要刘据逃走,失去了和汉武帝对峙的机会。那么反对派这边,就可以把刘据造反的罪名坐实!
最终,在刘屈氂一番安排下,刘据一路逃至距长安城三百里外的湖县。待抵达湖县时,刘据身边的人已所剩无几,几乎都损失光了。刘据担心被抓后遭受折辱,于是便在这湖县之地,决然地选择了自尽身亡。
刘据离世之后,局面就演变成了死无对证的状况。这般情形下,以刘屈氂以及李家等人为首的一伙人,便能够毫无顾忌地往太子身上泼脏水,从而将太子造反的罪名彻彻底底地坐实。
在太子造反的罪名被确凿坐实以后,接下来有机会登上太子之位的人选,已然注定只会是汉武帝的第五子刘髆了,就是那个获得李家全力支持的皇子。
在未来的局势发展中,要是刘髆能够成功登上高位,那么刘屈氂作为全力拥立他的人,必定能够从中获取更为丰厚的利益,并且可以拥有更为广泛的权力,如此一来,刘髆也就能完完全全地摆脱掉傀儡丞相这一尴尬身份了。
这便是刘屈氂在巫蛊之祸里所扮演的角色。
平心而论,刘屈氂所设的这个局,着实是极为精妙的。他不仅成功逼得刘据逃离,最终致使刘据自杀身亡。而且在刘据逃走以后,他依旧没有放过任何机会,一心想着斩尽杀绝,把太子府上的所有人,统统都给除得干干净净,一个不留。
但关键在于,刘屈氂到最后偏偏遗漏了一件极为重要的事,而这件事便是汉武帝自身所具备的智力啊。要知道,汉武帝的智力可不容小觑,刘屈氂把这一点给忘了,后续也就难免会出现种种状况了。
巫蛊之祸发生期间,汉武帝一度受到蒙蔽。不过等事情告终后,汉武帝立马察觉到了异样,旋即着手展开查案工作。在他一番深入探查之下,那些起初看似设计巧妙的布局,被一点点剖析拆解,最终,事件的真相得以完整还原出来。
在汉武帝知晓事情的真实情况后,刘屈氂便再也无法从中获取任何益处了。即便他身为汉武帝的亲侄子,可汉武帝又怎会轻易放过他呢?最终的结果是,刘屈氂被判处了腰斩的极刑,并且他的家人也未能幸免,一并被处以死刑。
有这样一个人,他设计陷害了太子,从而引发了那场令人痛心的巫蛊之祸。然而,正所谓善恶终有报,他最终也没能逃脱报应,为自己曾经的恶行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平心而论,刘屈氂之所以会如此狠毒,根源就在于权力。倘若汉武帝未曾将其擢升为丞相,那他实际上也根本不会有机会去充当这背后使坏的幕后黑手。
可问题在于,从刘屈氂担任丞相的那一瞬间起,便已然注定他得去谋求更多的权力了。毕竟,若想要争夺权力的话,那他必然会与太子刘据站到对立的位置上去。
说到底,巫蛊之祸这场悲剧,其根源终究还是在于权力。权力的纷争与角逐,犹如隐藏在暗处的汹涌暗流,最终掀起了这场致使无数人陷入悲惨境地的风暴,一切的一切,追根溯源,皆因那被无数人觊觎争夺的权力而起。
这何尝不是诞生在帝王之家所带有的一种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