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饿就心慌、手抖,是怎么回事?中医告诉你:可能与3种疾病有关

盼盼看健康 2025-02-09 09:38:33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忙碌了一上午,还没到饭点,肚子就开始咕咕叫,紧接着心慌意乱,双手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连手中的笔都拿不稳,只能赶紧找些吃的来缓解。又或者是在运动后,饥饿感袭来,伴随着心慌手抖,整个人都变得虚弱无力。这些看似平常的饥饿反应,其实可能隐藏着重大的健康隐患。别以为这只是简单的 “饿过头”,在中医看来,一饿就心慌、手抖,很可能与3种疾病密切相关。

中医视角:气血与脏腑的奥秘

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作用,能够激发和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脏腑功能活动以及血液的运行;血则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为脏腑组织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脏腑则是气血运行的场所,人体的五脏六腑各司其职,共同维持着气血的生成、运行和调节。其中,心主血脉,心脏就像一个强大的泵,推动着血液在脉管中循环流动,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同时,心还主神志,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与心密切相关。当心脏功能正常时,气血充足,面色红润,精神饱满;若心脏功能受损,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出现心慌、心悸、失眠等症状。

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脾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为气血的生成提供物质基础。若脾失健运,就会导致营养物质吸收不良,气血生化不足,出现面色萎黄、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此外,脾还主统血,能够控制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防止出血。

肝主疏泄,调节气机的运行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通畅,气血调和。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就会导致气滞血瘀,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 。同时,肝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当人体休息时,部分血液贮藏于肝;当人体活动时,肝又能将贮藏的血液释放出来,以供机体所需。肝的藏血功能还与女性的月经密切相关,若肝血不足,可导致月经量少、闭经等月经不调的症状。

中医直言,一饿就心慌、手抖,或与3种疾病有关

病症一:低血糖——气血亏虚

从中医角度来看,低血糖引发的心慌手抖,主要与气血亏虚密切相关。当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脾胃运化功能减弱,无法及时将食物转化为足够的气血,导致气血生成不足。气血不足又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心主血脉,气血亏虚使得心脏无法得到充足的滋养,就会出现心慌的症状。同时,气血不能濡养四肢肌肉,肌肉失去气血的温煦和营养,就会出现手抖的现象。

低血糖的常见症状除了心慌、手抖外,还包括出汗、饥饿感强烈、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如果你在饥饿时频繁出现这些症状,很可能就是低血糖在作祟。

对于气血亏虚型的低血糖,可选用生脉饮、归脾丸等中成药。生脉饮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具有益气复脉、养阴生津的功效,能够有效改善气血不足引起的心慌、气短、乏力等症状。归脾丸则能益气健脾、养血安神,适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的各种症状。但在使用中药调理时,务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合理用药。

病症二:甲状腺功能亢进——肝火上扰

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在中医理论中,多与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等因素密切相关。当人体长期处于情志抑郁、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中,就容易导致肝气郁结。肝主疏泄,肝气郁结则疏泄失常,气郁化火,形成肝火上扰。

肝火旺盛,灼伤阴液,导致肝阴亏虚,不能制约肝阳,进而出现肝阳上亢的情况。而肝阳上亢又会进一步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使心神不宁,引发心慌、心悸等症状。同时,肝主筋,肝火上炎,气血逆乱,筋脉失养,就会出现手抖的表现。

甲亢的症状较为多样,除了一饿就心慌、手抖外,还常伴有怕热多汗、食欲亢进但体重下降、眼球突出、甲状腺肿大、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大便次数增多等症状。如果你不仅在饥饿时出现心慌手抖,还伴有上述其他症状,就需要高度警惕甲亢的可能性,及时就医检查,明确诊断。

在中医调理方面,首先要注意情绪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刺激。因为不良情绪是导致甲亢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学会调节情绪,有助于缓解病情。可以通过听音乐、散步、瑜伽等方式放松身心,减轻压力。

病症三:糖尿病前期——脾胃失调

在中医理论中,糖尿病前期与脾胃功能失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脾胃作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输送到全身各处。若脾胃功能受损,运化失职,就会导致水谷精微不能正常代谢和利用,进而在体内积聚,形成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

这些病理产物会阻碍气血的运行,影响胰岛的正常功能,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从而使血糖升高。当血糖处于异常波动状态时,人体在饥饿时就容易出现心慌、手抖等症状。此外,脾胃虚弱还会导致气血生化不足,心脏得不到充足的气血滋养,也会引发心慌、心悸。

糖尿病前期往往没有明显的典型症状,但还是会有一些蛛丝马迹可寻。比如,可能会出现轻度的口渴、尿频,虽然没有达到“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的典型糖尿病症状,但比正常情况要频繁一些。视力也可能会出现异常,变得模糊,这是因为血糖波动影响了眼部结构。还有就是容易感到疲劳乏力,即使没有进行大量的体力活动,也会觉得身体疲倦,提不起精神。部分人还可能出现反复的皮肤感染、泌尿系感染,以及手脚麻木、刺痛等神经系统症状。

艾灸穴位是一种有效的中医调养方法。足三里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位于膝盖外侧下方,距膝关节前方三寸处。艾灸足三里能够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增强人体免疫力,还能增加体内胰岛素分泌,帮助控制血糖。可以每天艾灸10-15分钟,以局部皮肤微微发红为度。

此外,还可以艾灸关元穴、神阙穴等穴位,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处,神阙穴即肚脐,艾灸这两个穴位能够温补肾阳、健脾益气,调节人体内分泌系统,对糖尿病前期的调理也有一定的帮助。但艾灸时一定要注意操作规范,避免烫伤皮肤。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重视这些看似普通的身体反应,将饮食调理、运动养生和情绪管理融入生活。通过合理饮食滋养气血,适当运动促进气血运行,良好的情绪管理维持脏腑功能平衡,从而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0 阅读:46
盼盼看健康

盼盼看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