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途中,中央红军最早派柴荣生等人从遵义返回中央苏区送信

心灵捕梦轩 2025-03-20 10:56:30

前言:长征的征途艰难险阻,有漫漫两万五千里,在这条遍布血泪的路上,留下了无数不为人知的故事,也给后人带来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伟大长征精神。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占了遵义城,当时中央和湘西苏区断了联系,需要派人立即送信前往苏区,当时,中央红军总部派出柴荣生等26名精挑细选的红军战士从遵义出发前往苏区送信,穿过波澜壮阔的川黔大地,回到中央苏区传递重要的军情和决策。

这背后,是中央红军对于胜利的坚定渴望,是对于统一战线的紧迫需求,是坚定不移地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千里送信上油山对于当时派遣柴荣生前往苏区送信的决策,柴荣生的第一反应迟疑了一下。营长说:“柴荣生同志,上面考虑到你精通发报技术,伟人机敏,有个重大任务安排给你。这一封信需要你尽早送到粤赣边油山地区项英、陈毅同志的手里,现在中央和江西苏区断了联系,这份信关系到苏区党和红军的命运,就是牺牲了性命,也得坚持完成任务!”

他拍了拍柴荣生的肩膀,把信递给他:“信送到后,你们就随项英、陈毅二人行动,这次任务是光荣的,也是艰险的,中央信任你们,相信你们一定可以胜利完成任务。”柴荣生拍了拍胸,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大声说“保证完成任务!”柴荣生此时觉得责任巨大,他仔细听着任务安排,关于敌情和大致的行军路线,柴荣生都下笔一句一句记下。

“记住,遇上敌人,尽量避开不要硬拼,尽量走僻静的小路,任务开始前,柴荣生同志,有什么困难你尽管提,我们尽量满足。”柴荣生没有提别的要求,只是让营长安排点枪支给他。之后柴荣生带着一个排的战士准备出发,全排26人,人均穿上了国民党的军装,一人一把新枪,还配了捷克式轻机关枪和手提花机关,带着重组了子弹和手榴弹。柴荣生仔细把信封好藏在胸口,转头环视了一圈战友们,不禁眼含热泪,因为不知道这一去是否会有人牺牲。

柴荣生说:“如果我牺牲了,这封信一次由三个班长接替保管,哪怕剩下一个人,也要把信送到,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能让敌人拿到这封信!坚决完成任务!”战友们一齐说:“坚决完成任务!”在路上,他们装成国民党军队混杂在他们其中,夜行山路,晓宿野林,同志们的草鞋磨破了好几双,脚上都是血泡叠着血泡,脚踝肿的像是发面。遇到河流的时候,他们淌水过河,南方的冬天虽然没有那么冷,可当湿漉漉的身体被山风一吹,战士们还是忍不住浑身发抖。

进入湖南境内的时候,国民党军队就多了起来,几乎每个大村镇都有驻扎着正规军或保安队、自卫队,四处大姐老百姓,柴荣生一行人虽然有意远离村镇,可还是难免有几次会和敌人遇上。有次柴荣生遇上一个连的正规军,扭头就往森林深处跑去,一连跑了十多里第,翻了两座山头才摆脱敌人的追捕。虽然一路上都是小心翼翼的,但柴荣生有时候也会耍点小聪明。

韶关铁路线由广东军阀陈济棠部队守卫,兵力少,守卫也很松散。柴荣生原本只是打算避开他们,在山上侦查清楚了,在天刚擦擦亮的时候就下山,准备绕过驻扎地,可是好巧不巧正好撞上了提着一大包洋银的敌军,柴荣生觉得有机可乘,身上穿着国民党正规军的衣服,大摇大摆的走过去缴获了这批军饷。

而那个军需还连连鞠躬,就怕得罪了这些“国名党正规军人们”,一个劲地说:“有话好说有话好说,别动粗……”等到走远了,柴荣生他们对视片刻,纷纷笑了出来:“正好我们手上缺钱,这笔飞来横财来的正是时候。”到了苏区后,柴荣生看到一片荒芜的村子,连个人影也没有,也不敢久留,连忙躲到山上,心里也十分着急,没见到项英和陈毅,自己这封信该送到哪里去?他们究竟在什么地方?柴荣生不放弃地寻找他们的踪迹,换上红军的军装一路向广东方向走去,每天都能看到敌人在山下烧房子烧山林的情景,而对于红军游击队的身影那是一点也没有瞧见。正当柴荣生心里着急,嘴边上火燎泡的时候,终于有了转机。

柴荣生发现有一人在窥测他们,经过试探才发现正是友军,而且就是陈毅手下的人。柴荣生立马让他带他们去找游击队领导人,说有重要任务。他们一行人翻了两三座山,一路上砍树砍荆棘,走了两天才到了一个荒芜的遗弃村落,等到通报后,柴荣生一人和他走近了树林深处,终于见到了陈毅同志,而陈毅一条腿负伤,缠着绷带,饥寒交迫,柴荣生差点就认不出来他。

陈毅沉默着看完了信,之后握着柴荣生的手感慨道:“多亏了你们送的那封信,我们才知道了王明垮台的消息。”一路艰险,任务终于胜利完成。这次征程,不仅是一次送信的任务,更是代表了他们对于信仰的执着和对理想不懈追求的生动映照。在这艰苦岁月里,他们四面楚歌,扛着生命危险,穿越险恶山林,诠释了巴金笔下英雄背后那披荆斩棘的坚定信念。柴荣生生平柴荣生是1916年生人,出生于江西省乐平县洄田乡庄屋下村一贫苦农民家庭,1928年到景德镇当学徒。

当时景德镇是中共地下党组织开展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柴荣生所在的瓷厂也有党的地下工作者在活动,于是柴荣生能经常听到地下工作者的宣传,听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宣言,那些革命道理都扎根在柴荣生心中,蠢蠢欲动的心就差一个契机。1930年春,柴荣生的家乡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柴荣生毅然决然地返回家乡,报名参加红军。1930年7月6日,才参军不久的柴荣生就参与了他人生中中的第一场战役,奇袭景德镇,这是柴荣生第一次面临着残酷战争的考验,可是他并没有退缩,反而心里涌起了滚烫的热血。

1930年,柴荣生被派到军政治部副主任朱行林身边当勤务员,朱行林发现柴荣生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后,就积极推荐他去到军部报务中队学习报务。柴荣生十分刻苦,旁人都说没见过这么拼命的,柴荣生仅用了六个月的时间,就熟练掌握了报务技术,成为红十军最年轻的报务员。之后,柴荣生在贵溪朱村的一次战役中不幸重伤,耳膜严重受损,当时的他什么也听不见了,也就不能松狮报务工作。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听觉才逐渐恢复。组织上也十分看好他,选送他去中央工农红军干校七分校学习,毕业后就任命柴荣生为排长。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柴荣生当人前锋,四渡赤水,过雪山过草地,为了送信去苏区奔走一个月于陈毅汇合,之后按照陈毅的指示在闽浙赣一代山区打游击。此后便接连参战,痛歼敌军,之后在1939年冬被提升为团长,他所在的新四军第一支队北上盐城,与八路军顺利会师,建立了苏北抗日根据地。1943年,柴荣生和新四军第一支队南下,消灭了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蒋介石嫡系顾祝同的部队,使新四军在浙东这块战略要地站稳了脚跟,之后在多场战役中都能看到柴荣生的优秀表现,为党的事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1952年,时任华东军区教导旅参谋长的柴荣生远赴朝鲜战场实习了半年,这其中参与了著名的汉城会战,一齐消灭了美骑兵第一师一个营、土耳其军一个旅和英国皇家装甲师。回国后,柴荣生继续进入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学习,四年之后又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深造。朝鲜战争后,柴荣生担任江苏省军区松江军分区、徐州军分区司令员,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文革”时期,也凭借多年经验和学习到的政治智慧,平息了各派武斗,恢复生产,整顿治安、交通,稳定了中原腹地。柴荣生的整顿,为稳定苏北,甚至于是对华东局势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加入红军的52年后,永远奋战在一线、坚持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事业奋斗了一辈子的柴荣生退休了,于南京安享晚年。

柴荣生的事迹能用仅仅一页纸写出来,但他的人生故事长达了87年,他所留下的英勇的故事和革命精神都会永远留在人们心中。不只是他,每一位红军战士都值得我们铭记,他们是中国革命历史上闪耀着光辉的一段篇章,是他们用血肉为我们谱下和平的歌曲,是他们的忠诚和奉献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上了最珍贵的心血。信仰是前行的动力,信仰是心灵的支柱,为那些洒在这片土地上的热血,永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新时代新征程,薪火永相传,新时代的青年永远在路上。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