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一天,江苏泰州的一家报社接收了一封神秘的信件。
当工作人员将信件打开之后,发现这竟是一封来自吴姓之人的求助信,而他们求助的事件,竟是为他们集体改姓。
集体改姓如此罕见之事,让报社的工作人员感到颇为意外,也颇为惊喜。
他们意识到,“集体改姓”这个话题可能会催生一个热点新闻。为了抓住这次宝贵的机会,报社立即组织了人员前往乡下实地调查。
不曾想,这一去竟揭开了一段尘封650多年的秘密。
吴家人集体改姓的背后,究竟是一段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其中又有多少曲折?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一封信,揭开百年隐秘根据信件上的信息,工作人员发现写信人名为吴元大,是吴家舍村人。
在信件中,吴元大表示自己受家乡600余人的委托,希望帮助他们改回“张”姓,认祖归宗。这不禁让人们感到有些好奇,为什么吴姓人会想要归祖“张”姓呢?
为了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工作人员来到了吴家舍村。说来也是巧合,前来调查的人员一进入吴家舍村,便遇到了一位中年人。经过询问,这位中年人竟正是吴元大。
得知工作人员的来意之后,吴元大颇为热情的招待了他们,并向调查人员讲述起了自己向报社写信的缘由。
据吴元大描述,他是代表家族数百人提出了改姓申请。在他的背后,是600多位渴望改姓为张的吴姓人。
为什么吴姓人会想要改姓张呢?两个姓氏之间又有怎样的关联?对于这两个问题,吴元大以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作出了回答。
那是在吴元大幼时,他还是一个懵懂无知、活泼好问的孩童,而他的祖父也仍然健在。有关家族姓氏的秘密,已于代代更迭中销声匿迹,隐藏在了过往之中。仅余老一辈的人,还知晓内情。吴元大的祖父,便是其中之一。
在一次家族的祭祀活动中,吴元大惊讶的发现宗祠中供奉的牌位上姓氏为“张”。
一开始,吴元大误以为“张”姓人士是吴家的女婿。但当他将心中疑问对祖父和盘托出时,他才发现自己真实的姓氏竟然是“张”。
据吴元大的祖父说,吴家人实为张家人。百年间,吴家一直坚持着一条恒古不变的祖宗规训—“生为吴氏,死归张氏”。
所有的吴家人,在死后都会改姓为“张”。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要求,是因为“张”才是他们的真实姓氏。
众所周知,姓氏传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产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定意义上来说,姓氏传承就是血脉传承的外化。凡一族血脉,必定使用一族之姓氏。
这既是后世子孙对先祖的缅怀,也是族群绵延的实证。因此,在吴家舍村的村民心中,“张”姓始终是他们的一块心病。
如果一直把吴姓传承下去,那他们真正的姓氏岂不是就要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眼下,还有年龄大、资历深的族人知晓“张吴”之间的原委。若他日知晓内情之人不在了,族谱等物证也不在了,他们的真实姓氏恐怕就再难以重见天日。
为了改回张姓,为了传承先祖之志,吴家舍村人决定行动起来。
他们集体授意吴元大作为代表,向有关部门提出了改姓申请。为了佐证他们张氏族人的身份,他们还积极引导媒体前来调查。由此,才有了报社收到的那一封信。
由今日改姓之艰难,尤可窥昔日改姓之困苦。
既然改姓如此繁琐且麻烦,为何张家人会改姓为吴呢?其中缘由,恐怕还要从他们的祖先—元末明初的“吴王”张士诚说起。
一个人,成为溯源关键谈及张士诚,想必了解中国古代史的人们都非常熟悉。
他,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起义英雄,不仅曾为成千上万的劳苦大众“拔杆而起”,也曾亲手创下一个繁盛一时的帝国。如此辉煌的人物,如此耀眼的姓氏,又怎会轻易更改呢?
一切,要从张士诚的幼年时期说起。一个人的幼年经历,对一个人性格、品质都会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要是幼年饱受疼爱与怜惜,长大了难免会犹如“温室之花朵”,相对脆弱一些。
若是幼年之时饱经风霜,长大之时就会更为坚毅,也更为果敢。张士诚骨子里的刚强,便是从幼年时期积淀下来的。
张士诚是穷苦大众出身,生长于农家。他的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家境十分贫寒。家中共有4子,张士诚是长子,有三个弟弟。
家中本就拮据,又要养大4个日渐壮硕的男孩子,生存压力可想而知。幼时的贫农生活,给张士诚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或许正是身临其境的感受过农民生活的不易,长大后的张士诚才对农民阶级格外关注。
在古代,长子的身份历来都是被寄予厚望且责任重大的。对有长子身份的张士诚而言,同样也不例外。
自小,张士诚便努力承担着哥哥的责任,用尽全力保护着三个弟弟,弟弟们也为哥哥马首是瞻。
为了给弟弟们更好的生活,也为了将家庭支撑下去,张士诚主动站了出来,曾试图以辛勤劳动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
可惜的是,乱世何来安稳?张士诚所处的朝代正是更迭之时,频频发生的动乱,将张家人也卷入了其中。乱世之下,仅仅依靠力气而不用智力,是很难存活下去的。
头脑灵活的张士诚很快发现,私盐贩卖是一个不错的生意。因为战火纷飞,盐道管制非常疏松,正是“钻空子”的好时机。
瞅准了机会,张士诚带着弟弟们干起了食盐买卖。因为为人坦率,做生意诚信,张士诚的买卖越干越大。买卖越来越好,让张士诚赚的盆满钵满。
与此同时,凭借着过硬的人品,张士诚在家乡也积累了不小的人气。想必张士诚也没有想到,此时的财力与人力会成为他日后“腾飞”的关键因素。
一块“肥肉”,怎能不引来恶人的觊觎?很快,就有贪婪的官差派人破坏张士诚的食盐生意。频频受到欺凌的张士诚,实在忍无可忍,遂决定起义。
那时,被压迫多时的友邻右舍听闻了张士诚的起义之事,纷纷主动加入到了他的队伍之中。
对于那时的普罗大众来说,起义之军,就是正义之师。
长期遭受压迫的他们,早已对无所作为的朝廷备感失望,也早已渴望着一个新政权的出现。
张士诚的出现,可谓众望所归。得到民心的张士诚,起义进行的越发顺利。
一个姓,承载家族深情不可否认,张士诚是一个天生的军事家。在他的领导下,起义军势如破竹,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眼看着自己越来越强,张士诚也迫不及待的想要一个“名分”。他便自封为“吴王”,继续“大刀阔斧”的进行着起义。
只可惜,张士诚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他虽有领兵之才,却无管政之能。这个弊端在他领导军队时,并不突显。
但当他执掌一个国家时,问题便会接踵而来。行政机构混乱不堪,人员管理松松垮垮,导致他的“团队”很快就出现了问题。
偏偏在这个时候,张士诚迎来了最强大的对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朱元璋手下,有徐达、常逢春等多位大将,而张士诚却是“孤掌难鸣”。两方势力本就差距悬殊,张士诚的落败避无可避。
兵败之际,张士诚没有选择逃亡,而是坦然面对。他明白,自己理应与军队共存亡。
他虽然决定坚守到最后一刻,但他的理智与清醒仍在。当他意识到大势已去之时,他偷偷下令将自己的五个儿子送了出去,只为保存张姓血脉。
张士诚的五子最后究竟去了何处,又有些怎样的人生,后世众说纷纭。可以肯定的是,张士诚的确有血脉留存了下来。至于他的子孙后代散落何处,却是查证颇难。
改朝换代落下帷幕之后,清算起了“总账”。张氏族人为避免被赶尽杀绝,以除后患,所以彼时逃出去的张姓人都只得避其锋芒,过起了隐姓埋名的日子。
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张士诚子孙中的一脉以他自立为王时的番号为姓,自改为“吴”。
不难看出,张姓人改姓为吴,是在特殊时代压力之中的不得已而为之。
对于那时张士诚的血脉而言,活下去才是他们最重要的事情。改姓于他们而言,是审时度势的应变之举。
时至今日,时代背景早已大不相同。如今的社会,安定和谐,已没有了继续改姓的必要。由此,吴家舍村的600多位村民才提出了改姓申请,想要重新使用张姓。
或许有人会感到好奇,在吴家人改姓的数百年间,他们都不曾想要改回本姓吗?想来,他们大概率在曾努力过,也曾考虑过。
他们能够选择在当下公布自己的家族来源,提出自己的申请,必然是当今时代的繁盛赋予了他们底气,让他们有勇气做回他们自己。
结语中华民族,千年文明。在历史的卷轴中,形形色色的故事贯穿其中。为生存而改姓一事,想必也不会是个例。诸如此类的事情,我们理应理解并尊重。
透过表象,我们更加应该看到,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张家人,放下本姓是何等的勇敢!遭到强权压迫的张家人,果断改姓是何等的智慧!
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我们也难免遇到困难与挫折。对此,请不要害怕。我们也可以拿起勇气之“剑”,以智慧为“马”,竭尽全力去乘风破浪,创造属于我们的崭新篇章!
作者:一水编辑:夜雨声烦参考文献:张士诚百度百科洪武赶散百度百科黄波.吴人为何感戴“败寇”张士诚.《杂文月刊(原创版)》,2008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