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想改立李恪为太子,长孙无忌坚称不可,10年后害死李恪

为竟然史说 2025-01-14 15:34:02

贞观十七年(643年),齐王李佑起兵闹事,由此牵扯出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的夺嫡纷争。李承乾担忧因自身有足疾,李世民会改立李泰为太子,而李世民对李泰的宠爱也使李泰有了能当太子的念头,就这样,夺嫡之争拉开了帷幕。

李承乾先是企图暗杀李泰,然而此次行动并未成功。之后他又动了逼宫的念头,可谁能想到,还没等逼宫之事真正开始实施呢,就因为李佑那一案而彻底暴露了,其一系列谋划最终都落了空。

李世民无奈之下只得把李承乾废为庶人,而李泰则急切地盼望着能被立为太子,李世民起初其实是应允了此事的,然而最终却被朝中大臣极力劝止,这才改变了原本的决定。

李世民经过反复斟酌后心里明白,倘若立李泰为太子,那李承乾与李治恐怕性命堪忧,难以保全。思来想去,若要确保三个嫡子都能安然无恙,唯有册立性情宽厚仁慈的李治为太子这一条路可走。

此外还有个关键之处在于,倘若真的将李泰立为太子,那无疑是树立了一个错误的典型,会使得后人认为储位是能够通过谋划获取的,这显然是不行的,所以最终只能选择立李治为太子。

在643年四月初七这一日,李世民颁布诏书,正式确立晋王李治为太子,此事由此得以妥善解决,就最终结果而言,确实是让李世民感到满意的。然而,当李治真的被立为太子之后,李世民内心深处另一层潜藏着的隐忧却又悄然浮现了出来。

李治乃是长孙皇后所生的嫡子中最年幼的那一个,他为人宽厚且十分仁慈,对待长辈更是极为孝顺。然而在李世民的眼中,李治显得过于仁善柔弱了,李世民担心他或许没办法很好地守护住这大好的社稷江山呢。

李世民一旦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就备受折磨,心里不禁对自己立李治为太子这件事产生了怀疑,暗自思忖是不是做错了决定。就在某一日,李世民趁着无人之时,单独对长孙无忌吐露了心声,说道:

其表意甚是简明:汝力劝吾立稚奴为太子,然稚奴生性懦弱,恐难担守江山社稷之重任,此事当如何是好?吴王李恪英勇且果敢,与吾颇为相像,吾心下欲立其为太子,汝意下如何?

李世民的第三子是吴王李恪,由于其次子李宽过早离世,如此一来,李恪实际上就成了李世民诸子当中最大的庶子,并且他的年龄要比李治足足大出9岁呢。

听闻李世民萌发了改立太子的念头,长孙无忌心中猛地一沉,当下便决然抗争起来,一口咬定此事绝不可行。瞧着长孙无忌这般急切的模样,李世民面带笑意地问道:“莫不是因为李恪并非你的外甥,所以你才觉得此事不妥?”

这一问题可谓直击要害。不管怎样去看待,一方是有着血缘关系的亲外甥,而另一方则是毫无血缘关联的皇子。如此情形下,压根都不用去细想,便能清楚长孙无忌究竟会作出怎样的抉择了。

当然啦,这事儿肯定是没办法直接讲出来的。所以呢,长孙无忌所给出的理由,那自然是和这方面毫无关联的,他是这样讲的:

太子生性仁厚善良,实乃能谨守成法的贤良君主之选。要知道,太子之位至关重要,关乎国家根本,怎能随意多次更替呢?还望陛下对此慎重思考、周全斟酌一番呐。

长孙无忌着重提及了两点内容,其一便是李治身为太子,其性情仁厚,具备成为守成之君的特质。这其实也是当初李世民决意立李治为太子的关键所在。要知道,李世民仅有三个嫡子,嫡长子李承乾已然被废,李泰因谋嫡之举也无法被立为太子,如此一来,就只剩仁弱的李治了。

在当时那个时期,李世民心里压根儿就没考虑过庶子继承皇位这件事。要知道,那时遵循的可是嫡长子继承制呢,只要有嫡子存在,哪能轮到庶子呢。所以啊,李治成为太子,实际上是李世民在特定情况下不得已做出的选择,不过从另一方面看,也算是最佳选择了,而且李治被立为太子时,群臣也都没有提出什么不同的意见。

长孙无忌着重指出的第二点在于,立储之事关系重大,绝不可轻易变动。李承乾会被废黜,原因是其妄图逼宫,这种行径致使其不得不被废,从所犯之罪来讲,甚至应当被诛杀。然而李世民向来极为疼爱嫡子女,实在舍不得李承乾丢掉性命,故而才保住了他。

回首往昔,易储之举往往极易引发祸乱,哪怕仅仅是存有这样的念头,都可能导致局势动荡。就像汉高祖刘邦,曾经盘算着更换太子,打算改立戚夫人所生的刘如意为太子。不过,后来见到太子刘盈身旁有那刘邦都请不动出山的商山四皓来辅佐,这才打消了易储的想法。

虽说刘邦最终并未进行易储之事,可待他离世之后,吕后依旧狠心地让刘如意饮下了毒酒,并且还把戚夫人残忍地弄成了人彘的模样。要知道,从古至今,不管是废嫡立庶,还是废长立幼,这可向来都是极为忌讳的做法,在面对此类情况时,务必要万分谨慎才行。

长孙无忌一番话让李世民觉得颇有道理,李世民就此打消了易储的想法。自此,李治的太子之位稳如磐石。直至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因病离世,李治得以顺利继承皇位,成为了唐高宗。

在永徽三年(652年)的时候,那种一直存在的忌惮之情,被长孙无忌寻得了一个发泄之处。就在这一年,李治同父异母的姐姐高阳公主做出了一件极为重大的事情。

李世民的庶女高阳公主极为得宠,在其长大成人后,下嫁于宰相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待房玄龄离世之后,高阳公主竟挑唆房遗爱去和房玄龄的长子房遗直争抢爵位以及家中的财产。

在李世民在世之时,就已对这件事有所压制,并且还责备了高阳公主。然而,高阳公主并未因此就打消心中的那个念头。直至后来李治继承皇位,高阳公主又再度兴风作浪,继续折腾起相关事宜来。

李治无奈之下,只得把房遗直与房遗爱都打发到边远之地出任刺史。高阳公主为了达成最终的目的,只好使出狠招,跑到李治跟前告状,称房遗直对自己举止无礼。房遗直被逼到这份儿上也急了眼,向李治诉说房遗爱和高阳公主“犯下诸多恶行,罪恶满盈,恐怕会连累我整个家族”。

李治听闻高阳公主和房遗直所言之事后,大为震惊,当下便委派长孙无忌去彻查。这一查可不得了,长孙无忌竟发觉房遗爱、薛万彻以及柴令武这三位驸马都尉,正凑在一块儿暗中谋划着要拥立荆王李元景登上皇位呢。

此事非同小可,长孙无忌兴奋不已,进而持续深挖细查。他精心编织起一张极大的网,妄图能多网住几人便多网住几人,像吴王李恪、蜀王李愔、江夏王李道宗等都未能幸免,皆被牵扯到这其中来了。

在长孙无忌完成收网行动之后,结局各异。房遗爱、薛万彻与柴令武这三位驸马都尉皆被处以斩首之刑。荆王李元景、吴王李恪、高阳公主以及巴陵公主则被赐予自尽的命令。还有江夏王李道宗、蜀王李愔以及驸马都尉执失思力,他们都遭到了流放的处置等等情况。

在李元景与李恪被赐自尽的前夕,李治眼中含泪,向着大臣们恳切问道:“荆王乃是朕的叔父啊,吴王亦是朕的兄长,难道就不能饶过他们,让他们得以存活下来吗?”

在永徽年间,甚至可以说是唐初时期,有一桩案子堪称最大,而如今它已然落下帷幕。这一案使得李唐宗室遭受重创,元气大伤。谁都未曾料到,李恪此前所说的话,竟然如预言般一一应验,成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谶语。

仅仅过了6年的时间,李治欲行“废王立武”之事,然而长孙无忌却出面加以阻扰,也正因如此,他彻底惹恼了武则天。

显庆四年(659年),乃是在武则天示意之下,许敬宗构陷长孙无忌存有谋反的端倪。而李治呢,全然未曾去核查,也未加询问,便径直下达命令,削除了长孙无忌的官职,把他发配流放到黔州,至于长孙无忌的儿子们,则被流放至岭南之地。

李治一直等到长孙无忌抵达黔州后,才下达指令,安排李勣与许敬宗等人对长孙无忌的案子展开复查工作。随后,许敬宗指派中书舍人袁公瑜前往黔州审讯长孙无忌。而袁公瑜刚一到达黔州,便逼迫长孙无忌选择自缢这条路,致使其身亡。

在长孙无忌离世之后,李治下达了一道旨意,对其家族进行籍没处置。他的近亲之人,无一幸免,皆被发配流放到岭南之地,并且在那里沦为奴仆,承受着命运的巨大转变,往昔的荣华不再,只余下这满目的凄凉与悲苦。

0 阅读:23

评论列表

用户13xxx45

用户13xxx45

2
2025-01-14 19:01

胡说八道,立谁都不会立李恪

为竟然史说

为竟然史说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