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沙漠,并非死亡之海,地下竟埋着30多个王国!

潮流前线我领航 2024-12-06 17:45:09

在一片茫茫沙海中,一轮红日缓缓升起,金黄色光芒洒下,现出一片古老而又恢弘的废墟,断壁残垣无言诉说着尘封在历史中的故事。Shirley杨拿出一张泛黄老照片,看着眼前同照片一模一样的景色,热泪盈眶:“这就是精绝古城,我们找到了...”这是小说《鬼吹灯之精绝古城》里的一个片段,而这座传说中的精绝古城,就藏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

位于新疆南疆的塔里木盆地中心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从中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禹贡》、《山海经》中,都可以找到关于它的相关记载。

塔克拉玛干被称为“死亡之海”,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曾带领探险队企图征服它,却差点儿丢了性命。在维吾尔语中,塔克拉玛干是“进得去出不来的地方”,在当地也有塔克拉玛干是被诅咒、淹没在沙漠之下的城市的传说。

而在近日,围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3046公里防沙带正式“锁边合龙”,为这片“死亡之海”系上了一条“绿围脖”。这不仅是人类防沙治沙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也充分说明这片“死亡之海”并非真的毫无生机。

而且在历史上,塔克拉玛干沙漠也并非一片荒凉、死气沉沉的生命禁区,几千万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随着板块运动,海水退去、陆地初现。这里有“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胡杨,有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还有惊艳了一个时代的灿烂文明和埋于地下、藏着诸多谜团的36个古老王国。

藏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精绝古城,其实是西汉时期中国西部城邦小国精绝国的遗址,它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尼雅遗址。虽然尼雅遗址的“知名度”不如楼兰古国遗址那么高,但它可是少有的绿洲遗址之一,也是塔里木盆地南缘现存规模最大的聚落遗址群。

1988年和1990-1997年间,中日联合进行尼雅遗址考古调查、发掘,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全面揭开了这处被誉为“东方庞贝”的沙埋遗址的神秘面纱。结合考古发现的文物和历史文献,最终确定了尼雅遗址就是汉代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节点——“精绝国”故地。

虽然精绝国地处中国西部、远离中原,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但它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蛮荒之地,而是一个曾活跃在丝绸之路南道上殷实而富庶的王国。

关于精绝国,残缺史料中有这样的记载:

《汉书·西域传》卷九六上:“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精绝都尉、左右将,驿长各一个。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戍庐国四日,行地空,西通扜弥四百六十里。”

在我们不太熟悉的历史中,位于昆仑山下、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精绝国兵强马壮,是一处机构完整的要塞。在西汉时受西域都护府统辖,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精绝国以农牧业为主,围绕畜牧生产的皮革、纺织业、装饰品制造也成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一环。并且因地制宜种植了大量的葡萄,葡萄美酒夜光杯就是当时最好的印证。

东汉后期,精绝国被日益强大的鄯善国兼并,之后又受魏晋王朝节制;唐朝时其都城尚存,称尼壤城;清代称尼雅城,为于阗县所属村庄,《和阗州总图》称作尼牙八札。

公元3世纪以后,精绝国突然消失了,大漠黄沙中似乎再也无人记得这座“梦幻的古代城市”,但在20世纪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的发现却使精绝国惊现于世。

斯坦因在精绝国遗迹内掳走的700多件出土佉卢文、汉文简牍、精美木雕等珍贵文物,令西方学者大为震惊,也让中国开始重新审视这个古老的西域小国。

1988年开始,中、日两国联合对尼雅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发掘,随着一件件精美文物的出土,考古学家也一次次被精绝古国“刷新”了认知。这处遗址保存状态之好、文化内涵之丰富,世所罕见,也让更多人得以窥见两汉魏晋时期璀璨耀眼的历史文化。

1995年发掘精绝王及贵族墓地,出土以“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为代表的锦绣华服等稀世珍品,是20世纪尼雅考古中收获最为丰硕的一次。

此外,尼雅考古成果,使近百年历史的尼雅考古学研究、丝路汉晋考古学研究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中国治理边疆历史、新疆地区历史、古代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史等后续研究方面,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而直到今天,人们也只是揭开了精绝国神秘面纱的一角,还有许多未知事物等待人们去探索。就如塔克拉玛干沙漠上还有楼兰、龟兹、焉耆、若羌、且末、小宛等西域小国,地下还发现了圆沙古城、喀拉墩古城、安迪尔古城、丹丹乌里克遗址等众多古城遗址。

是否还有不少文明在这里诞生、又在这里消散呢?这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留给后世的一道谜题。

我们时常被沙漠的荒凉和寂寥所震撼,却常常忽略了它的辽阔和宽容。

沙漠是无情的,它可以轻而易举地埋葬人类文明、国度和生命,让人很难寻觅到一丝痕迹。但沙漠也是有情的,它沉默地用风沙保存古风遗迹,藏在时间长河里等待被发现,直到人类凭借努力探寻而来,它便慷慨地将尘封记忆归还,并引导我们穿越过去、发现古代文明留下的丰厚宝藏,由此垂首礼敬历史、敬畏生命。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