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们的大学生都“自命不凡”,宁坐到家里也不想去工厂上班?

说教讨教呀 2024-10-16 05:00:37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了?他们宁愿在家里无所事事,也不愿意去工厂踏踏实实地工作。”

为什么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会选择“宅”在家中,而不是走进工厂,从基层做起?

很多人认为,我们当下的教育体系存在明显的缺陷。

大学生在学习生涯中,往往只学到抽象的理论知识,却缺乏社会生存的底层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传授。

根据澎湃研究所的调查,2023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158万人,但他们的就业观念却偏重于经济价值和个人价值,这种观念也导致他们在面对实际工作时,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和生存技能。

而另一方面,社会对蓝领工作的偏见和歧视,也让大学生对工厂工作望而却步。

很多人认为,去工厂打工就是“牛马”般的辛苦工作,但实际上,无论在哪里打工,都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

显然当下大学生们还没有意识到,大学和社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圈子,大学生在毕业后,一时无法融入社会,这不仅是因为他们缺乏实践经验,还因为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与此同时,现在大学生们从小接受的教育过于注重学术成就和面子问题,反而忽视了实际能力和生存技能的培养。

这种“要面子”的文化,让很多大学生拥有了文人的清高,在面对实际工作时,感到无所适从。

天生我材必有用后遗症

事实上许多大学生在校园里学着学着,渐渐觉得自己就是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

然而,当他们走出象牙塔,面对现实的就业市场时,却发现自己脱不下那件象征着文人身份的“长衫”,仿佛成了现代版的孔乙己。

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定位过于理想化,许多学生在校园里被灌输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但却忽视了现实中的竞争和挑战。

根据《2024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9成毕业生并不执着于找到“好工作”,而是转变为“找到工作就行”。

这种务实的态度虽然值得肯定,但也反映出现在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市场时的无奈和妥协。

虽然在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实际就业情况之间存在显著的落差,更可怕的是,这种落差不仅体现在薪资预期与实际收入之间的差距,还体现在对工作性质的期待与现实工作条件之间的不匹配。

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前几天的校招情况来看,硕博生的数量众多,但月薪却只比专科生高1000元。

特别是在计算机类这样的热门专业中,软件工程师的岗位薪资只有800-1500元,这与许多人对于高学历应当对应高薪酬的传统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

而反观保安公司招聘,专科生的岗位薪资却在2000-2500元,日均薪资研究生180元/天,本科160元/天,专科生140元/天,一个月下来,本科生只比专科生多400多元。

显然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大学生已经不再是稀缺资源,一边是大学生们仍然期望通过高学历获得高薪酬的工作,另一边则是市场的实际需求并不支持这种期望。

而这种就业观念与现实的差距,也势必会导致大学生在求职时的迷茫和挫败感,他们难以接受与自己学历不相符的薪资水平,从而影响他们的就业选择和职业发展。

我笑他人看不穿

事实上,大部分大学生们会认为自己与父母一辈不同,拥有更高的文化水平和更多的知识,因此不愿意“屈就”于服务行业或工厂流水线工作,这种心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对某些行业的偏见和排斥。

然而,现实情况是,无论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当代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处境往往被比喻为“新型农民工”。

尽管他们拥有较高的学历,但在就业市场上并不一定能够找到与其学历相匹配的高薪工作。

大学生的学历并不总能直接转化为经济收入,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最急需认识到的一点是,任何工作都有其价值和意义,而且从基层工作开始,可以积累宝贵的经验和技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以龙班长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是导致他们就业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创造价值的能力。

大学生们在走出校园后,需要尽快调整心态,放下不切实际的自我定位,愿意从基层工作做起,逐步积累经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让“天生我材必有用”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实现的现实。

0 阅读:1

说教讨教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